网络语言“放亮”新闻标题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赵京安的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
1.紧扣新闻要素,恰当地选用网络词汇绽放精彩。把最精彩的东西给人看,把读者最关心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使受众在快速浏览的一瞥之间被紧紧地抓住眼球,欲罢不能,只有如此,传播者才能使受众来接受自己的传播,发生有效的互动。如浙江日报2010年11月11日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土项目HIGH到尖叫》,引题是“民族体育大联欢在畲乡景宁举行”,相比该事件发生的景宁本土报纸所拟的《民族体育大联欢 全面体育嘉年华》,显然浙江日报所拟的标题更为生动,符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土”、“HIGH”、“尖叫”等频频出现于网络的词汇引进到新闻的标题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选用简洁而不简单的网络词汇,拟出简要鲜明的新闻标题。新闻标题要求简洁传神、耐人寻味,简洁的标题要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揭示新闻中最新、最为本质的意义。如钱江晚报2010年9月23日刊发的新闻《宁波首批高校创业讲师亮相 “80后”指导“90后”》,“80后”、“90”后都是网络词汇,也是这则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都能简要地概括出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而如果用“80年代出生的人”指导“90年代出生的人”就不能取得原先的效果了。
3.选用有人情味而不煽情的网络词汇,避免媚俗化倾向。新闻标题的温情应包含亲和性、贴近性与人文关怀等精神素质,通过浓浓的人情味,触动受众内心,但却不能一味地追究刺激效果,一味迎合而走上媚俗、庸俗的道路。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甚至低级的词汇来制作标题,只会使读者反感,降低报纸公信力。如某报2005年5月29日刊发一则新闻《克林顿车中“幽会”美少女》,这种悬念无疑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克林顿怎么了?在任时与莱温斯基绯闻不断,卸任后又与少女有染,真是花心难改!读完报道才知道全不是这回事。文中说的是一名美国女中学生因崇拜克林顿,在克林顿演讲后求见,克林顿邀其在车中会面并为其签名,并非什么“幽会”。
4.修辞手法与网络词汇的完美融合。文质兼美的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最常用的是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以借代最为常见。2009年2月19日云南信息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杨不归”密友受贿被判10年》,“杨不归”是最近流行的网络新词,受网友热议,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因而作者将“杨不归”三字加引号,并在正文中解释——“据称正是周和进出事,才导致出国访问滞留不归。”读者立即明白,原来“杨不归”指原温州市鹿城区委,他于2008年9月19日率温州市鹿城区经贸代表团出访欧洲后,独自滞留不归。而同一则消息,同一天的常德晚报写的则是《密友周和进一审获刑10年》。“杨不归”与“”,显然前者更能吸引读者。只要用法得当,交待清楚,相关的网络新词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特征和新闻人物的鲜明个性,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但如果一味追求生动,不顾新闻本体的代表性而随意乱用修辞手法,只会弄巧成拙。
5.巧用网络短句丰富新闻标题。2002年1月天津日报登载关于流感的数条消息,题目是《医患携手战流感(引题) 一些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搜狐网转载这条新闻时,将题目改成《见面问候“你感冒了吗”(引题) 天津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如编辑在拟报纸标题时就采用这样的方式,效果会好得多。再如2011年1月10钱江晚报刊发了《白岩松来接钱报热线,那个火啊》的新闻,其中“那个火啊”就是典型的网络语言短句,用在报刊新闻标题之中,一下子给这则新闻增添极大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