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保姆级教程从解题破题到论点论据学姐教你写出“高级感”论述题!
「论述微信等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对人们理解“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性〞 产生的影响?」
在确定了题目考察的知识领域之后。可以确定论述的结构框架,对于这道题目来说,确定答题框架其实也是一个断句工作。题目的第一个问题是「论述微信等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第二个问题是「微信等社交媒体对人们理解“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性〞 产生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框架其实已经明确了,
题目问到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拆解新闻传播,形成一个闭合的逻辑链。比如按照宏观中观微观进行拆解。或者按照线索收集-内容生产-新闻传播-用户反馈的新闻生产流程拆解,进而确定了「一、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下面的分论点为。
那么对于第二大点「社交媒体对人们理解“新闻”定义及特性的影响」我们同样也可以进行拆解,即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公共性、客观性等等),进而确定了「二、社交媒体对人们理解“新闻”定义及特性的影响」下面的分论点为
小标题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在确定了分论点之后,我们需要对小标题再做修饰。而这种修饰更加取决于自己做的专题以及每个人常用的高级短语。那么根据上面观点修饰后的小标题如下:
论述的写作需要案例的使用,案例起到的是一个例子论证的作用。那么这道题目案例的选择,因为题眼的限制,必须要指向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传播,才不会跑题。
社交媒体,指基于强关系的信息互动与交流平台,它不止为人际、组织与群体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还变革了传统“固态”的新闻业(对于社交媒体的解释)。微信、微博等作为典型的社交媒体,不仅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源,其强关系传播的属性也使其成为意见表达与情感输出的平台。关注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传播,有助于一窥网络社会“流动”新闻业的一角,也为新闻创新提供可能。(背景+引出下文)
社交媒体扩展了职业生产者的新闻线索来源,也促进了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协作。(解释小标题)过去专业记者的新闻线索多依赖其新闻敏感,其职业背景与个人生长环境限定其视野。而社交媒体为其线索收集提供了广阔的收集与观察平台,比如记者可以从微博的社区、超话观察平民的关注点。(论点一)此外,微信群、微博群为分布式的新闻生产提供了便捷的沟通路径,可以帮助专业化生产者内部与外部实现良性共动。(论点二)
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为新闻的可视化提供可能,其社交属性也使新闻向情感化转变。微信的公众号、微博的文章都可以提供视频浏览、图片呈现,H5也可以流畅打开。这为新闻的多媒体化和融合化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论点一)此外,社交媒体的强关系互动特性也影响了新闻内容,情感成为社交媒体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论点二)如山西暴雨唤醒同胞感情。帮助了“山西暴雨互助文档”的传播。(案例)
社交媒体的社交链为新闻扩散提供了多元的渠道,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传播节点。(解释小标题)有学者提出强关系有助于传播意见,弱关系有助于传播信息。(理论论证)微博热搜、微博超话、公众号等为用户提供重大新闻和与“我”相关的信息,而微信群组、朋友圈等又建立在获知信息后的意见表达,当然这可能会带来“信息茧房”与“回音室”的风险。
社交媒体加剧了新闻业的“液态”,新闻处在流动之中。(解释小标题)鲍曼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认为后工业社会,一切的规则与标准都处在流动之中。(理论论证)而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传播也是如此,不仅生产者与接收者的身份能实现瞬间转换,如从记者的微信群跳转到去阅读公众号,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也在互动、评论、反馈的流动中形成,新闻策展由此形成。
社交媒体的大规模即时转发消磨了事实核查的时间间隙,使得受众传播的新闻从“事实”变为了“消息”。(解释小标题)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立身之本,陆定一曾为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事实核查也是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的定义)而网络技术的即时性使得事前核查不复存在,新闻尚未核实,信息已经流转于各个社交群组,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与社会阶层冲突的信息。(现在的定义)
社交平台中的非专业性报道限制了新闻客观,平衡的报道相较于某一方的意见表达反而处于传播劣势。(解释小标题)新闻客观性要求新闻使用中性词汇,均衡呈现多元意见。(过去的客观性)但是微信中的自媒体出于利益的考量往往去代表某一群体发言,,如一些公众号故意发表激化性别对立、阶层冲突的言论,关注量反而大涨,新闻平衡的话语变成了主观化言论。(现在的客观性)
“我们”的新闻已经不再受到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关乎我”的新闻。(解释小标题)新闻的公共性要求新闻代表公众的利益,(过去的公共性)然而“我们”的利益和“我”的利益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因此社交媒体平台给予受众的选择权力逐渐扩大,不关乎我的新闻逐渐被隔离在用户的“气泡”之外。(现在的公共性)
社交媒体带来的用户主动权的扩大为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非专业性也使得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更多是“信息”而非“新闻”。在后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追求对话与互动,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新闻专业性对维护“新闻”的定义和标准的重大作用,毕竟真实与客观才是新闻立身社会系统的根基。(扣题回答,猜测出题人意图)
上面谈过了新闻学相关的论述,再以一道复旦学硕传播学相关的真题为例「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新间信息服务越来越好,但是谣言从末消失甚至愈演愈烈,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原因。」
这道题只是问了谣言愈演愈烈的原因,所以我们只需要从题目本身出发,去想关于谣言为什么在技术发展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几个原因。
因为这道题要求使用传播学理论去分析,那么我们在思考谣言愈演愈烈的原因时,一个理论对应一个分论点。可以在脑子里迅速的过一遍我们学过的关于5w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筛选。从信息、媒体、技术、用户、效果等角度出发,可以确定下面的分论点:
在确定好了每一段想要使用的理论之后,可以使用一些高级表达在小标题中。此外这道题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需要回扣题目,把每一个分论点使用的理论最好放在小标题的显眼处,让阅卷人一眼就能看到。
因为这道题和互联网信息环境联合的非常紧密,当下关于谣言的例子也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可以多去按照上面的分论点的角度去思考,比如用户制造的谣言,还有新闻媒体制造的谣言等等,匹配到对应的内容段落里。
谣言是指违背事实的言论与意见,(解释谣言)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化媒体的赋权和主流媒体权威的消弭,也带来了网络谣言的泛化生产与传播。面对专业媒体的真实声音日渐低迷、情绪化意见甚嚣尘上的“后”时代,以下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谣言愈演愈烈的原因,试解困信息化时代的真实、与真理。(背景+引出下文)
很多情况下,谣言愈演愈烈是用户选择性接触、接收、记忆的结果。(解释小标题)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获取不是像大众媒体时代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主动出击、主动检索、主动汲取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限制了用户接收信息的视野,用户的个人因素包括职业背景、文化教育程度、圈层归属也决定了其选择信息的偏好(解释理论)。因此,当谣言符合受众传统认知与情绪意见时,会得到其认同和传播。如林生斌事件中,很多网友主动转发其为其妻儿设井祭祀的谣言,构筑了其趣缘群体的谣言“气泡”。(案例)
互联网中的沉默螺旋效应常常使澄清言论失声,或者使发声主体沉默。(解释小标题)网络中的谣言一经社交媒体与技术平台的扩散,经常会被网民误当成优势信息与意见所认知,持有该意见的网友结成临时的“意见共同体”对其他言论和信息进行猛烈的抨击与反驳。因惧怕“疾风暴雨”的网络暴力,持有者和劣势意见群体归于沉默,即使有的呐喊也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与爆炸之中,几乎不被人所看见。(论证观点)
媒介议程设置的溢散效果与共鸣效果让新闻媒体因惧怕失势于媒介竞争中而妄自发声。(解释小标题)当下,媒介竞争加剧,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民营的技术平台、社交媒体等等共同争抢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这带来媒体对某一热点事件的争先恐后的报道,争夺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的高地。但是,即时生产发布的技术和媒体的竞争心理消磨了事前核查这一重要的流程,假新闻与谣言一旦发布,又被其他生产主体编撰报道加以传播,导致谣言泛滥。(论证观点)CGTN发布的袁隆平逝世新闻以及其他媒体的跟风转发便是媒介间议程设置的典型。(案例)
四、拟像与真实:视觉化、智能化技术建构“超线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新闻信息服务的提升,但是也通过其视觉化的呈现和智能化的分发等特点,成为谣言生产者建构“超真实”的“软利器”。(解释小标题)鲍德里亚提出拟像与超真实的概念,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大众媒体构建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权力。
当下,人工智能与VR/AR的发展使得虚拟事物的呈现越来越视觉化、体验化;算法分发使得假新闻可以得到与用户的适配;5G使得拟像塑造突破了传播技术速度和容量的限制,谣言因此构成了人类生存周围的信息系统。谣言愈演愈烈,是网络社会这一社会形态流动的结果,也与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密切相关。技术与权力、经济资本、网民个体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因此,谣言的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的规制和自律,也需要制度性权力的规约和技术优势资源的伦理限制,更需要作为传播节点的个人增强自我意识、培育数字信息素养、警惕权力的规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