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16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

  广播电视新闻评奖是对广播电视节目发展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但节目分类的混乱却给节目评奖创优带来了困难。往往在节目评奖之前先为节目的分类归项争论一番。到底哪些是新闻专题?哪些是新闻评论?到底哪些是评论节目?哪些只是谈话节目?业界为此一直在争议不休,而学界也没有对电视评论节目进行界定,只对电视评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电视评论如果离开节目形态来谈,是很难体现电视媒体特性和突显电视评论个性的。为此,笔者试图结合当今电视节目的发展,运用新闻学理论,通过典型个案分析,来探讨一下电视新闻评论所特有的节目形态。这里我们选择两个强势电视媒体的相关节目,一个是中央电视台,它的新闻评论部是我国电视评论的试验区;另一个就是以锐意创新、评论见长的凤凰卫视。

  1989年中央台以评论类节目推荐《凝聚力之谜》参加评奖,结果评委们一致将其裁定为专题节目,并给予了它专题类节目一等奖。1994年《焦点访谈》播出的《和平使沙漠变绿洲》荣获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然而在同年的全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它却摇身一变成为专题类一等奖的得主。1995年,《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在全国电视新闻评奖中获专题类一等奖,而非栏目定位的评论类节目奖。

  《焦点访谈》诞生后,曾遇到过被人说成是“四不像”的尴尬。因为其传播形态和报道样式是五花八门,既有别于我们传统一贯的报道方式,也不完全似教科书上所划分的那样,这种是消息、那种是特写,这个是通讯,那个是评论。有的时候,它对新闻事实的驾驭手段可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但更多的时候,它的表达方式与以上的那些体裁的界限就有些模糊,似乎是一个集结了各类新闻体裁优势特性的杂交体。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各种述评类栏目常常会依据不同的题材,依据不同的载体而形成一种表达方式,不同介质的媒体对信息的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说是新闻评论或纪实性新闻评论,有的说是深度报道,有的说是新闻专题报道,有的说是时事述评报道,有的说是新闻专题报道,有的说是杂志型新闻专栏。这种报道方式归属上的争论在每年的好新闻评奖时集中体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正日益发展成为电视评论的一大类型,而我们从已经习惯的《焦点访谈》类节目形态出发看评论节目,而谈话节目在形态上与传统的《焦点访谈》式的评论相去甚远,许多人发出了疑问:谈话节目是评论节目吗?此类节目在电视新闻评论里是否也该占有一席之地呢?

  在电视新闻节目里,新闻专题与新闻评论的界线是最为模糊的。《焦点访谈》开播后,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纷纷开办起了电视述评节目,引发了全国上下的《焦点访谈》热,但是,许多专家学者根据对一些节目的分析就电视台关于评论栏目的自我定位提出质疑,有人指出中央台虽然反复声称,《焦点访谈)是“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并且把给它定位的四句话在每次节目播出时重复一遍,以强调这一节目的评论性质,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不时把新闻评论做成新闻专题或新闻调查。”(1)

  《焦点访谈》栏目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从这一栏目方针可以清楚地看出,报道事实或传播事实是《焦点访谈》的基本内容。“《焦点访谈》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以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2)。《焦点访谈》里很多节目是述多评少或只述不评,往往最后来一句“这样能不令我们忧虑、三思吗?”而把评论的空间留给观众。在电视新闻节目类别中,新闻专题与新闻评论的区分,就是前者传播事实信息,后来传播意见信息。《焦点访谈》这种以传播新闻事实为主的节目,其实更接近新闻专题节目。

  《焦点访谈》创办人、时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在其《十年》里写道:“还是在《焦点访谈》创办的初期,我就提出要‘多报道、少评论’,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中的平衡。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电视新闻还只是处于报道阶段。分析与评论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3)

  也就在电视新闻评论与电视新闻专题互相纠缠难以区分的时候,深度报道的概念被理论界浓墨重彩地提起。

  上海电视台的刘敬东说:“看看从我们评论部出来的产品,上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下到我们上海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新闻透视》、《新闻观察》,真正的评论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说是越来越少,甚至是微乎其微的,更多只是首尾的“点晴”。节目形态其实更接近,甚至就是深度报道。”(4)那么,什么是深度报道呢?

  长期以来,“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文体”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刚出现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其他新闻报道的确有所区别,它确实“像是”一种新文体。如颇具影响的《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一书就把深度报道与解释性报道、预见性报道等文体划为一类:“在我国,深度报道也称为‘全息报道’、‘全方位报道’、‘解释报道’、‘大特写’、‘社会纪实’。”(5)但笔者认为,即使撇开分类学的逻辑性不论,将深度报道视为文体,以感性认识代替理性分析,也是不恰当的。

  美国的詹姆士·波普曾就这一问题指出,不应该在涉及文体时使用“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这一概念,因为这似乎暗示人们,曾经在某一个时期里,有一种“肤浅报道”被接受过。波普认为,新闻一词就是与深刻联系在一起的,肤浅的不深刻的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对此,有学者在论著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倾向于强调,深度报道是新闻执著于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Interests)。 (6)“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 (7)以上这些观点都认为深度报道概念属于非文体范畴,它首先是一种新闻运作的理念。

  在新闻实践中,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的出现,进一步否定了“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判断。组合文体地将各种新闻文体加以整合,使之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深度探究的态势。学者对此阐述道:“基本框架为新闻,再配合记者分头探访的相关新闻,专家与学者的看法,又有列表图片的辅助……这就是即时的深度报道形态……深度报道的写作形态很难明确分界。” (8)这种以超越文体视角看待深度报道的观点,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从以上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News Interests ),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体以受众认识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在实践运作状态中,它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各种文体运作的手段而存在的。从这个理念出发,新闻专题和新闻评论都可以成为深度报道。但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即新闻专题不一定是深度报道,但新闻评论一定是深度报道,也必须是深度报道!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提出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第一、二层次应为新闻专题的范畴,第三层次往往在报道中传递意见和观点,那就变成新闻述评了,第二、三层次应属于深度报道。以此为尺度,我们就不难划分《焦点访谈》里的新闻专题和新闻评论了。新闻专题是对事件性新闻作直截了当的全程报道或调查性报道,传递的是事实性信息,不加意见和评说;新闻评论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传递意见性信息。

  电视谈话节目源自于国外的“Talk Show”节目,其字面的意思是“谈话的展示”。我们译为“谈话节目”,港台翻译家则音义结合地译为“脱口秀”,刻意突出了此类节目中谈话者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的自然与机敏。从这一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谈话节目是一种通过大众传媒,来展示人际间自然谈话过程或交流过程的节目形式。与深度报道不同的是,电视谈话节目本身是一种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电视界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是各大媒体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形态,深刻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国外的谈话节目类型已经很多,就像现在的网络聊天形成了自己的谈话社区。谈话节目包含多种形态,如新闻类谈话节目,社教类谈话节目,综艺类的谈话节目。但并非所有的谈话节目都是电视评论节目,只有新闻类谈话节目才有可能成为电视新闻评论,其他类型的大众谈话节目不在此列。

  胡文龙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研究项目《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描述和总结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演变、革新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是涂光晋教授撰写的。她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中央电视台的《观察思考》、《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看做这三个阶段划分的标志性栏目。(9)笔者同意前两个阶段的划分,但不认为《实话实说》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从《实话实说》的大部分节目标题就可以看出,如《不打不成才》(1996年6月9日)、《不打不成才》(1996年6月16日0、《父女之间》(1997年8月17日)、《线日)、《常回家看看》(1999年5月23日)、《爱情的门槛》(2005年3月16日)。这些大众话题类的谈话节目,强调较强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实话实说》并非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当然不排除《实话实说》里面有一些节目是新闻评论)。这就不难解释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中,《实话实说》都是放在社教栏目中进行评选的。

  事实上,《实话实说》也曾有进军新闻评论领域的打算,但随着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退出而失去了这一契机。而把历史的重任推给了凤凰卫视于1999年8月推出的一档时事评论节目--《时事开讲》。《时事开讲》以其成功和影响力再次推动了中国电视评论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电视评论的谈话节目形态。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更早出现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谈话节目《面对面》,但其单向传播的特点带有较浓厚的报刊评论的特点,因此未能成为电视评论的主流节目形态。谈话节目是一种十分适合承载评论内容的节目形态,当电视新闻评论这种内容附着在谈话节目这一形态上时,就构成了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我们再来看看凤凰卫视两个颇有影响的谈话节目《时事开讲》和《锵锵三人行》。

  《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于1999年8月推出的一档时事评论节目。每期30分钟的节目围绕着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主持人充当“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与发问;新闻评论员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在选题上,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地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从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并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不仅弥补了国内由于原因不便报道和判断的缺陷,也引发了观众对问题深深的关注和思考,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个节目本质上的特点,是由主持人的提问和评论员的分析向观众传递多元化的深层观点,对具有性的社会进行归纳分析,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显然,这是一个以评论时政新闻为内容的谈话节目,是一个典型的电视评论节目。

  《锵锵三人行》是一档评论性的谈话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的精英名嘴,针对每日热门资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所选取的题材多为和香港地区的时政、社会以及市民新闻;他们的言论与意见也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政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话题往往引出出人意料的联想,激发另类的观点与视角,达到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融会信息传播和辨析事理的目的。有著作指出“早期的《锵锵三人行》曾经想办成一个民间的时事评论节目,但后来在主持人窦文涛的主导下,成为一个《老友记》式的脱口秀节目。”(9)《锵锵三人行》的谈话虽然不乏议论或评论,但一方面它议论的内容并非都是新闻,它是论古道今的“俗人闲话”;另一方面缺乏科学而严谨的政论性,更多是采用一种非“政论”式的调侃。新闻评论需要严谨的论证,不能靠调侃,更不能戏说!

  由此可见,新闻性与政论性是区分谈话节目是不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属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述评,还是属于新闻评论的谈话节目,凡是电视评论节目都应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这两个新闻评论的重要特点。况且从学的角度来看,谈话节目是一种很适合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因此这类节目在新闻评奖中也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目前,新闻述评和谈话节目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两大主要节目形态。但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的电视评论节目创作中,一些节目形态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只要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和新闻的导向,节目形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随着我们对电视新闻评论的深入认识和现代视听传播的发展,还会创造出各种新的节目形态。

  (3)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6页

  (7)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想—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运用》,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57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