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摘要]引导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力和公众认知塑造力,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为着眼点,从专业重要性和优势入手,提出引导该类群体讲好中国故事的若干策略。
目前,我们正在主动推进国家形象的构建,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整合多方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一个重要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任,牢牢把握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通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习总在主持十九届中央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逐步构建起多元、的外宣格局。其实,早在抗战时期就有一个对外宣传的典型成功范例——美国记者埃德加·。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党介绍给全世界的人,通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记录和讲述,西方人首次真实了解到了中国党、红军和领袖,他的报道轰动了全世界。
埃德加·是一位沉浸式体验中国社会的外国友人,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更是一位“铁肩担道义”的优秀国际记者。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是推进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外国友人“发声”,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具有更直观、高效的作用。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具备本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语言习惯,能够发挥自身的语言表达优势和跨文化经验,并运用学习掌握的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因此,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本科、硕士、博士学生数量已由2019年的80余人增至如今的130余人。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一方面能在学习中充分锻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能善于并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年轻化的语态打入具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受众圈层,创新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2021年中国国庆黄金周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短视频《新中国之歌》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该纪录短片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土库曼斯坦籍学生克丽丝(GRIGORYAN KRISTINA)创作,短片以定格动画技术的方式呈现,将静态文献资料活现,重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截至2021年10月11日,该影片全球互联网浏览量1.64亿人次,点赞量19万次,覆盖人数9亿,覆盖国家/地区121个,这部短片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国歌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真实情感赢得了业界专家点赞,是学生充分将专业所学与故事讲述相结合的典范。
新媒体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更多元、形态更多样的特点。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在个人为主导的传播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此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读来华留学生更注重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毕业来华留学生较多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塑造,来华留学生在未来就业和社会交流中,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这都是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所在。
1.开展知华友华教育,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跨文化适应力和探究力,我们要把握留学生的特点,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创新开展对其的知华友华教育。以上海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围绕知行合一的理念,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推出“知华讲堂”和“知华实践”。“知华讲堂”主要围绕时事热点开展关于中国制度、全球经济、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和脱贫攻坚成果等主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全面了解中国。“知华实践”则通过开展“新中国之路”和“上海城市寻访”等项目,带领国际学生沿着中国发展历程,亲自走访老区、改革开放试点、现代化建设展示等重点城市和区域,在亲身体会和探索中自发认同中国道路,不断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感。与此同时,通过“知华导师”和“知华导生”的配备,更能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人际交往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论指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对于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首先,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内引导,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和理论后,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共情,把新闻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外培养,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的读书会、学术论坛,组织学生赴媒体进行参观实践等,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其理解。通过课内外方式,将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来华留学生客观正确地观察和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学科属性”日益凸显,新闻传播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塑造和推动作用。对于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我们要注重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培养,既需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注重专业工具和技能的运用。
在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中,要实行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标准、质量要求一致的政策,实行监督保障趋同管理,同时充分考虑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特殊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落实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制度,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性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多重培养。其次,重视留学生的课内外培养,实施双导师制,注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践实习基地,引导留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留学生不仅能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能在实践操练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站在国际网络传播阵地的“第一线”,更能充分运用专业所学,发挥学科优势,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感受告诉给更多的人,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从而为促进各国交流和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当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及能力后,高校还应为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通过组织策划系统性的主题活动如“上海高校青年演讲大赛——我与中国”中外学生演讲赛、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节,承办“·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短视频比赛等,借助极具专业特色的平台活动,充分调动来华留学生参与发声。众多来华留学生都发挥专业特长,创作了精彩纷呈的纪录短片,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和坚实的专业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高校还需重视对留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指导与实践。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红大紫的短视频都在YouTube、Twitter、TikTok等平台掀起热潮,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新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应鼓励来华留学生充分借助各种新媒体工具,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短视频等平台发声。以短视频为例,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渠道,短视频更富感染力,更能被国外年轻人理解和接受。有了发声平台和传播载体的加持,来华留学生创作作品更加简易便利,与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在视听传播的大时代中,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能够运用独有的专业优势和技能,在国际传播中构建共通性话语。
来华留学生是国与国之间联系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国家形象传播和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提到:“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致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措并举,在牢牢把握习总关于新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前提下,从价值引导、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三方面做好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培养;将中国国情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课程知识的传输中注重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的传递;与此同时,需广泛搭建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与途径,逐步实现被动引导到主动发声,从而助力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者薛堯云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吴澎宵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
[2]胡瑞,朱伟静.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与优化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2):88-95.
[4]马春燕.中国故事的“他方”讲述与传播初探——以来华留学生为视角[J].理论导刊,2017(08):93-96.
[5]王端,林左天.借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29-31.
[6]奥运比乐格,京穗蒙古留学生专业选择及就业意愿调查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42.
[8]李麟学,李凌燕.主流融合、特色交叉——全媒体视野的新闻传播学教育[J].青年记者,2021(03):83-8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