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定义的新认识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1-21

对新闻定义的新认识

  对于从事新闻专业的人员来说,从入门那天起,就把新闻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定释要数陆定一的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然,还有范长江的: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的: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甘惜分教授的: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的特殊手段,等等。所有这些定义,都概括了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鲜的新闻事实,这有别于旧闻;二是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这有别于传播小道消息;三是必须是读者或受众所普遍关心的,这有别于家事私事。鉴于这种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一条好的新闻,必须具备把“新鲜事实+公开发表+受众接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内在要素,否则只能是一种灌输或强制,那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宣传效果了。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定义的内涵,1981年8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18座大城市报纸工作座谈会,对新闻定义做了新的诠释:新闻反映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这种概括实际上是把以往不少学者的主张和见解纳入进去,突出了“新短快活强”等特点,但实质上并没有添入新的东西。

  我们这里不妨以陆定一概括的新闻定义为基本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内容充实,使其更加完整和完善。鉴于此我认为,新闻定义中既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应当包括那些即将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称其为预报性(预见性)新闻。这种报道是在业已明确事实的基础上而提前发布的,同已经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同等的可信性。比如:我们天天需要了解的天气预报,重大会议召开时间的提前预报,出访活动的具体安排等等,不一而足。事前发布的这些新闻,也具有新闻的基本要素,体现出较好的新闻价值,并且对受众的求知欲能够起到很好的满足作用,理应列入新闻报道之中。这里举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2013年12月2日,我国用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即宣布嫦娥三号7日进入100公里环月圆轨道;11日变轨进入15公里100公里椭圆轨道;再飞行4天,15日从高度约15公里近月点下降着陆;此后择机释放“玉兔”月球车,开展3个月的巡视勘察。随后的12月16日,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京又进行信息预报: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所有这一系列的预报性新闻,使平民百姓都了解到“嫦娥三号”的运行、变轨、着陆及勘察情况,以及由此及彼的嫦娥五号发射时间等信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自然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新闻导领的正能量。

  这里还有一种新闻宣传方式值得提倡,那就是近年来在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应用和推广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不仅对过去时的新闻作出评述,表明态度,而且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阐述立场,明确观点,以正视听。比如2012年以来,中日争端逐渐升级,每天的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都成为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媒体记者,还有广大读者、视听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我国的明确态度和根本立场,对于我们较好地把握当前态势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公开宣传方式值得肯定,那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社会做出的公开承诺。承诺是对今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呼唤的不仅是和社会的监督,也是向受众发布的预报性(预见性)新闻,既是延后型工作的一个姿态,也是对后续活动的检验尺度,完全具备新闻各要素,也理所当然地进入新闻定义序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新闻定义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它在当今世界所发挥出的潜规则和“先行官”作用越来越大,这有助于我们积极营造环境,围绕全国大局和世界重大事件,做好新闻策划,适时播发预报性(预见性)新闻,先声夺人,造成导向声势,赢得新闻主导权,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创造先行条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