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物联网应用领域(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涉及)
央视网消息:2018年12月27日,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这个由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创新发展,已经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在卫星导航装备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实验室里,依托北斗三号,命名为天空之镜的星基航空安全监视系统研究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中国的国情国力出发,选择以双星定位理论为基石,确定了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然而,北斗一号系统建设启动的时候,面对的更多是质疑和担忧。
面对困难,北斗一号的建设者没有退缩,一批北斗专家、院士身先士卒,带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五十四所的一间大平房里,通宵达旦发现问题,讨论方案,硬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北斗一号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仅仅解决了我国卫星导航有和没有的问题,开辟出一条卫星导航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坚定了自信。从此后,北斗系统建设进入快车道,从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至今,已成功发射46颗,无一失败;从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仅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到2018年年底北斗三号开启全球服务,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发展之路。
伴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稳步成长,相关产业规模也迅速壮大。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企业已达14000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域;自主北斗芯片跨入28纳米工艺,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已达5.4万件,跃居全球第一。
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领域,全国已有600多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0多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约6000座内河及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系统。同时,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系统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赢得了良好声誉。北斗系统还进入了国际民航、国际海事、国际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郭超凯杨欣)北京时间11月5日1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
刘旭 摄影
刘旭 摄影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发星顺利升空、成功入轨,开启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两年时间,北斗工程7大系统、30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圆满完成16次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24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刘旭 摄影
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阶段,后续还将发射6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全面建成北斗全球系统。
互联网小常识:邮件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1)用户使用客户端软件创建新邮件(2)客户端软件是SMTP协议将邮件发送到发方的邮件服务器;(3)发放邮件服务器使用STMP协议将邮件发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将收到的邮件存储在用户的邮箱中待用户处理(4)接受方客户端软件使用POP3/IMAP4协议从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
刘旭 摄影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7次飞行。(完)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成功发射40多次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在轨数量突破50颗!
新华社记者胡喆
11月2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配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7次发射,也是该系列运载火箭今年的第11次发射。
从2007年发射首颗北斗二号导航试验卫星算起,12年间,长三甲系列火箭用37次发射成功的表现,将51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如果再算上更早前发射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那么长三甲系列火箭已经41次、护送55颗北斗卫星进入轨道。
一月双射:长征火箭家族大劳模
继11月5日发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之后,23日上午,长征三号乙火箭再次将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以18天两发的高频率,完成一月双射。而在此之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已先后两次完成了这样的壮举。
长三甲系列火箭因其入轨精度高、轨道选择多、适应能力强,成为发射北斗导航卫星的专属列车。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长三甲火箭入轨精度高,既可一箭单星发射,也可一箭多星发射;既可用于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也可用于超同步转移轨道或低倾角同步转移轨道发射,火箭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侧向机动变轨、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满足卫星不同的入轨要求。
作为长征火箭家族中的大劳模,长三甲系列火箭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进入百次发射俱乐部的系列火箭,保持了多项纪录:201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创下109天执行7次发射的高密度发射纪录;201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圆满完成14次发射任务,创造年度发射数量纪录;2019年4月,长征三号乙遥五十九火箭将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首个发射次数过百的单一系列火箭。
高效统一:连战连捷背后有诀窍
一直以来,长三甲系列火箭追求成功的脚步从未放缓。面对型号高强密度研制、生产、发射成为常态的局面,为了让管理流程更加精细,将型号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得到有效的固化、传递和应用,型号在精细化流程管理体系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航天型号研制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个参研单位的紧密配合,还需要每个环节、每名人员的通力协作、顺畅衔接,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可以正确、规范、高效地完成,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精细化流程管理是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与航天实践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将火箭研制工作与各环节、各岗位有机、高效地统一了起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
为了更好地优化完善现场工作流程,型号在流程梳理、数据分析、工作‘双想’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用‘一张网’过滤现场工程流程项目,用‘放大镜’找寻隐藏的问题及隐患,用‘放电影’的方式做好预想和回想工作。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金牌火箭:成功的另一面是汗水
凭借高可靠、高成功率的表现,长三甲系列火箭享有金牌火箭的美誉,发射成功的背后,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战斗力的研制团队,默默支撑着这型金牌火箭成长。
为了满足北斗工程的建设需要,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突破了以多轨道面设计技术、起飞滚转定向、双向高空风补偿、冷氦增压系统冗余等为代表的几十项关键技术,飞行可靠度提高到0.94的水平。
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不断提升:箭上测量系统增加保护装置和防护手段,提升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地面设备通过升级改造和优化,安全性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近年来,长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逐渐成为常态,虽然通过流程优化、火箭发射准备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但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出差的时间依然很长,团队骨干成员的年均出差时长超过200天,他们经常开玩笑将回北京称为出差,发射基地则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互联网小常识:10Gbps光以太网的优势:a、以太网与DWDM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本很低。b、10Mpbs-10Gps都已经标准化,100Gbps正在研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c、采用统一的技术方便管理和人员培训。
担任火箭常规动力指挥的朱平平,在一次常规推进剂加注过程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忍着病痛坚守在指挥岗位上,时刻关注着显示屏上加注量数据。加注完毕,他发现加注量比要求值低了一些,神经顿时绷紧了。他迅即对数据进行判读分析、对加注量重新计算,精准地完成了一系列危机处理动作。只有偶然间从额头滑落的几滴疼痛的汗水,诉说着他正在经历的煎熬。
经过紧张的讨论,大家认为加注结果满足任务需求,不影响后续工作。后来,火箭准时发射,精确入轨,朱平平却因急性肠梗阻住进了医院。
我们不仅追求结果圆满,也追求过程的圆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说,正是这样的执着,支撑着这个团队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此时此刻,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作为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它于4月4日运抵西昌,在这里开展测试、总装等工作,并计划于5月发射升空。届时,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星之遥。
完成全球
核心星座部署
去年底召开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介绍,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年来,在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北斗系统全球覆盖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向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9年,北斗系统实施7箭10星高密度发射。2019年12月16日,完成了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核心星座的部署。北斗三号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完成组网,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我们建设的北斗三号系统,完全是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可控,是响当当的中国创造产品。冉承其表示。
通过提升系统智能运维能力,北斗三号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同时服务精度、可用性、连续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实测均优于5米。
北斗系统初步形成星基增强、精密定位、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能力,已提供地基增强完全服务能力,构成了集多种服务能力于一体的北斗特色应用服务体系,将为用户提供精度更高、性能更优、功能更强的多元化服务。
以国际搜救服务为例,北斗三号工程卫星总师林宝军表示,这是一项免费的公益性服务,主要用于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的定位和救援。以前此类搜救系统只能提供从求救者到卫星的单向报警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去了,救援力量是否收到,求救者是无法知道的,只能盲目等待。而北斗系统的特色在于具有返向链路的确认功能,可以把回执信息以及地面救援力量的准备情况等发送给求救者,求救者心里踏实,被救的信心也会大增。
也正是这些特色服务,让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不只导航。
自主研发
打通北斗产业链
北斗提供全球服务以来,国家各行各业应用北斗的信心倍增,全面布局北斗产业,北斗++北斗的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北斗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应用再上新台阶。
新信号催生新产品。2019年底发布的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芯片小到几乎看不见,但是看不见的小小芯片就能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同时,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天线、板卡、宽带射频芯片等系列产品完成研发,性能指标持续提升,已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条件。此外,国外主流厂商也纷纷推出北斗三号新信号的基础产品。
融合应用拓展新领域。北斗系统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前景广阔,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5G的商用和北斗的联手被寄予厚望。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北斗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传统应用增添新活力。北斗系统与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电力能源等传统应用领域业务融合不断深化,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效进一步显现。如交通运输部建设运行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入网车辆已超过650万辆,正在向铁路运输、内河航运、远洋航海、航空运输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纵深推进。
保障环境支撑新发展。积极推进国家卫星导航法治建设,已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意见征集。
此外,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今年底,累计申请7万件,位居全球第一;北斗国家标准和专项标准陆续发布,应用产业保障环境逐步完善。
后北斗时代
更值得期待
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北斗系统也正在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服务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是双边合作走深走实。中俄卫星导航政府间合作协定,为中俄互建监测站等合作提供组织与法律保障;中美深化信号互操作协调;中欧开展频率协调。多方持续推动系统兼容共用,让全球用户更好地享用多系统带来的好处。
二是多边合作成果显著。我国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发声,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第一届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更加广泛,北斗朋友圈持续扩大。
三是北斗应用落地海外。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得到成功应用。
四是国际标准快速推进。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去年已基本完成验证,计划今年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首个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成功立项;正在开展北斗中轨搜救载荷相关标准文件制定和入网测试;首个北斗船载终端检测标准已经通过国际电工委员会审议。
冉承其表示,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北斗高质量建设发展。
今年初,冲刺阶段的北斗导航系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挠,但北斗人加强任务中的疫情防控,建立完善各项防疫制度措施。注重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前后方通过视频连线完成远程测试、远程故障诊断、远程技术协调,实现共同把关,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即将发射,北斗人30多年的排星布阵即将功成。(记者崔爽)
来源:新华网 科技日报
互联网小常识: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作用主要是a实现异构网络的互联b通过接收、转发和地址过滤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络的通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