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重大报道的特色策划与整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24

网络媒体重大报道的特色策划与整合

  随着网络媒体主流化的步步推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以“快而全”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屡屡占领报道的制高点,越来越彰显其独特的宣传优势和巨大的影响力。但由于网络媒体采编力量和经验的缺失等原因,绝大多数地方新闻网站,无论是对本地还是本地之外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大都局限于简单的粘贴、转载,即便推出专题,也就是对采写和搜索来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编排,缺乏自己的特色策划。

  和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相比较,网络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快速播报、海量信息、即时互动和多媒体手段等优势,这些优势在每次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更能体现出来。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策划,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和千篇一律,产生不了大的影响。做为新兴的主流媒体之一,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不妨灵活学习一些传统媒体的采编策划与编辑整合手段,再结合网络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凸显网络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本文结合温州新闻网的北京奥运会报道实践,就网络媒体在此类重大报道中如何“重策划、重特色、重品牌、重原创、重互动、重整合”,如何推出特色策划和注重自己的编辑思想与整合通用稿件,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抓住重大事件的核心,结合实际展开特色策划,这是重大报道的重中之重。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落实,事后有检查。北京奥运会前夕,温州新闻网就成立了以总编辑负责的奥运报道小组,从网站的各部门抽调了15人,并且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策划小组,为整个奥运报道提供策划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方案的提出和实施,都要求结合温州新闻网和温州本地的实际,要有自己的“温州特色”。比如“草根记者——我在北京报奥运”、“赵璧说奥运”、“博客记奥运”、“木头读奥运”、“姜姜话奥运”和“志愿者手记”等专栏,都是很有特色的独家策划。报道推出期间,在省内甚至国内业界的网络媒体和网民中颇受好评,浙江省网宣办编发的《新闻阅评》多次予以点评、推荐和肯定。

  在重大报道的策划和运作中,注重打造品牌,以不同的方式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显得十分重要。温州新闻网的“奥运十六日”系列策划,就凝聚了网站奥运编辑部的集体智慧,也是网站此次奥运报道倾力打造的品牌专栏。“奥运十六日”由十六个专题串连而成。以“第一日:一举成名”、“第二日:两全其美”、“第三日:三叹英难泪”、“第四日:四年磨一剑”等数字为主线,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表现手段,每日策划一个专题,配以温州网记者的专业点评,盘点当日奥运赛场上的亮点、热点,并逐日递进。为完成这个系列报道,为了以数字的形式准确地概括表达当天的赛事,策划团队十六天来每天开3次会,中午前开预备选题讨论会,下午4点前开当日选题确定会,晚上8点再对当日的专题进行完善和微调。因为每天的赛事变幻莫测,专题要根据赛事结果的变化而不断有所调整。奥运会闭幕那天,温州新闻网推出了“奥运十六日”最后一个策划,即“十六宗‘最’”,以“温网编辑部的16份北京奥运不完全报告”为切入点,由16位参与奥运报道的编辑记者根据各自的视角,抓住赛场上一个难忘的瞬间、表情、动作,或一位感佩的人物、一段难忘的故事,撰写了16篇体现“最”字特色的原创观后感。“奥运十六日”系列策划专题推出后,得到了网民的追捧,许多网民用“有创意、强大、感动、精彩、太棒了”对专题进行点评,成了名符其实的品牌栏目,在全省“我的奥运”报道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最有创意奖”。

  限于目前网络媒体的采编能力等原因,在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网站记者大都无法亲临现场采访,但网站还是要抓好亮点,适时推出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温州新闻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在奥运报道中大胆推出了一批以编辑记者个人命名的个性化专栏,如《姜姜话奥运》,这是由温州新闻网记者姜巽林主持的原创奥运时评专栏。以独特的视角、轻松的笔调观察、评说奥运热点话题。专栏文章《距离奥运1天》在浙江省“我的奥运”报道奖评选中获得优秀奖;《木头读奥运》是由温州新闻网编辑林振将撰写的原创奥运新闻点评专栏。每日一期,每期解读10多条新闻,为读者梳理各大媒体有关奥运的报道。这些富有本土元素的原创专栏和作品,大大丰富了网站奥运报道的内容,同时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重大事件往往“扣人心弦”,而且在民间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与媒体的联动,运用多媒体的编辑整合手段,这始终是网络媒体的“杀手锏”,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更要充分地予以发挥和使用。

  在网络报道中,第一现场的“草根”报道往往最为快速和具有亲和力。而且这是一个庞大的可以“借力”的群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温州新闻网即通过网络和平面媒体,公开招募赴北京看奥运的市民担任“草根记者”,并和温州日报、温视影视娱乐频道进行报、网、台联动,开设“草根记者——我在北京看奥运”专栏,共有100多名网民报名参与。他们在各个比赛现场,通过彩信、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以独特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第一时间发回大量彩信图片和现场特写,而且内容多是赛场上的细节,或身边的趣事。如“布什就坐在我对面”、“赛场上见到科比”、“我为风云组合加油”等稿件,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许多稿件被新浪网、新华网、钱江晚报等媒体转载,北京青年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温州新闻网组织的草根记者活动。一位名叫叶家挺的“草根记者”,因其拥有44张奥运门票,经温州新闻网率先报道后,被网民戏称“最牛的奥运观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几十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与草根互动报道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整合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作品参与到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让更多的亲历者和关注事件发展的人参与报道和进行互动,这是重大事件报道很重要的一种突破,更是形成重大报道的“重大影响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奥运会期间,温州新闻意邀请在北京担任奥运会志愿者的温州籍大学生郭曦,开设专栏《志愿者手记》,记录和分享他亲历奥运服务的感受。《张艺谋点燃了梦幻》、《做志愿者是我的骄傲》等一系列亲历文章,以一个志愿者对奥运会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分享对北京奥运、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悟,获得许多网民的共鸣。经济日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对其中的一些文章进行了同步刊登。

  另外,博客、论坛的报道功能也十分值得运用。如温州新闻网为引导博友撰写奥运博文,专门开设了“博客记奥运”专题。在开幕式期间还组织了“我看奥运开幕式”的奥运同题博客有奖征集活动,吸引了数百网友的响应。据统计,温州新闻网博客频道16天里共刊播了精彩奥运博文2000多篇,网民互动留言更是数万条。

  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尤为需要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图文音画的有机整合和对多媒体编辑手段的充分运用。这是网络媒体大有作为的特有手段。在奥运报道期间,作为地方网络媒体,温州新闻网除了和央视网合作推出赛事视频直播之外,还打造了一档自己的原创视频节目《赵壁说奥运》,在对开幕式、闭幕式的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连夜出版制作电子杂志《华美乐章》和《难说再见》,同时还推出了奥运高清图库,在一些专题中配上相关的音乐,确实做到了有图片、有文字、有声音、有画面,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对多媒体手段和技术进行了充分运用,使之服务于报道,产生更为美妙的网络报道魅力。

  总之,当网络越来越成为新闻主流,当网络越来越多地介入重大事件报道,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时,网络媒体在重大报道中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在如何“做好策划、做出特色、打响品牌、突出原创、强化互动、编辑整合”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与提升。只有这样,才会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