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互联网专题报告:泛在网络万物智联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30

泛在互联网专题报告:泛在网络万物智联

  国家重视新基建,政策力推,从二季度开始新基建各项工作加速展开,预计最终将反映在业绩上。以 5G为例,电信运营商二季度的建设节奏明显加快,5G 二期基站需求量中的近 80%在二季度完成供货,因此 5G 产业链相关公司二季度业绩具备兑现基础。但需要关注的是:一是二季度 5G 基站发货量大,对于基站设备的上游供应商,其业绩可能在二季度就有较好的表现,例如 PCB、光模块、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等;二是 5G 主设备,包括基站与传输设备,由于发货更多集中在 6 月份,且运营商需要开通后才能确认收入,因此可能业绩更多兑现在三季度。此外,云计算板块在疫情带动在线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上半年表现也较好。

  回顾 4G 周期,4G 商用后第 7 个月起,通信指数表现逐步向好。我们认为,这与 4G 商用后网络开始规模建设,经历 6 个月左右的建网周期业绩开始兑现有关。2013 年 12 月 18 日,中国移动率先宣布 4G 商用,但当时的商用城市范围有限,直到 2014 年 6 月,中国移动的 4G 商用范围才扩大至所有地级市城区。参考历史,中国 5G 的商用时间为 2019 年 10 月 31 日,当时的商用范围也仅在部分城市,5G 商用后的第 7 个月为今年 6 月。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通信行业已经进入业绩兑现阶段,叠加疫情影响下,相对的高增更难能可贵,建议抓新基建相关的中报行情,尤其是 5G、云计算两个板块,其中光模块将是首选,然后是 5G 与云设备商。此外,海上风力发电抢装带来海缆需求爆发,叠加光纤光缆行业触底,特高压建设带动电缆需求较好,相关公司建议重视。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两条投资主线值得关注。一是泛在网络,5G 公网(运营商负责建设与运营)之外,铁路无线专网与卫星互联网值得关注;二是万物智联,其中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是重点。

  此外,科技碰撞可能将是常态,市场短期可能需要业绩来消化,中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关注自主创新中的潜力标的,同时在华为受限情况下,市场补缺者可能相继出现,也需关注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通信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日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愿景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泛在网络,发展方向包括“云网一体、公专协同、天地泛在”等。

  以云促网,以网带云,云网将一体化发展。宽带通信网络(无线宽带+有线宽带)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都将以云作为入口与承载,“双千兆”(千兆无线G+千兆有线宽带网络)时代为云计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各行各业上云带来新的网络需求,需要 5G 超大连接、超低延时、超大带宽的无线网络做支撑。另一方面,5G 的全面商用,将推动云计算迎来新的爆发,驱动“云”在服务、质量、架构上全面升级。5G 的到来正在加速云网融合,云网融合又赋予 5G 更多内涵,两者共生共长、互补互促。5G 公网与 5G 专网将互为补充,协同服务行业客户。

  5G 既可以用于公网,也可以用于专网。当前,通信行业还是以电信运营商的公网为主,但是 5G 所具备的海量机器类通信(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能力,为行业专网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虽然 5G 可以服务垂直行业,但电信运营商切入垂直行业会遇到专网行业标准、专用频段、个性化服务和运营等挑战。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5G 公网和 5G 专网将共同存在,优势互补,协同服务行业客户。一方面公网运营商基于 5G 技术可以切入专网,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一些专网行业会考虑自行建设基于 5G 技术的专网,利用 5G 技术帮助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以地面网络为基础,卫星互联网为补充,实现天地一体、泛在连接。通信网络将从原来的地面通信与卫星通信独立运行到两者协同发展。根据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 31.8 亿人口没有被互联网覆盖,无法接入互联网,这些人口往往分布在欠发达区域,或者地广人稀区域,如果建设地面通信网则投资大,收益差。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的体积、质量、成本逐年下降,可靠性、集成度逐年提升,低轨道小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已经基本具备条件。未来通信网络将由 5G 为代表的地面通信网络负责人口稠密的城市和乡村,而天基互联网负责人口稀少、建设基站困难的地区,如天空、海洋和极地,全球通信无缝覆盖将成为现实。

  网是云发展的基础,云是网发展的动力,但网络被日渐管道化,而云的发展势头大有超越网的趋势。从全球 Top30 信息网络提供商的资本开支来看,云计算(互联网)巨头正在迅速崛起,其中北美 Google、Microsoft、Facebook、Amazon、Apple5 家公司跻身 Top10,中国的阿里巴巴位列第 23 位,值得重视。

  网络方面,5G 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新基建政策推动下正加速建设,从而带动了运营商投资增长。例如,中国 4G 主建设期,2015 年三大运营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 4386 亿元,同比增长 16.37%。2019年随着 5G 开建,运营商投资规模再现增长态势,2019 年中国运营商投资增长 4.5%。2020 年中国三大运营商预计资本开支为 3348 亿元,同比增长 11.65%,延续 2019 年的增长势头。其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资本开支预算分别为 1798 亿元、850 亿元、70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8.4%、9.6%、24%。全球来看,2020 年起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持续增长,2020 年增速为 2.42%。

  5G 投资大幅增加,带动无线%。其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为 1000 亿元、453 亿元、35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17%、389%、343%。5G 投资涵盖了无线接入网、核心网、传输配套等,其中无线G 等投资将显著降低,对冲后三家运营商的无线%。

  中国将引领全球 5G 投资,2020 年预计新建 5G 基站约 70 万站,5G 网投资占比全球约 40%。中国 5G 规模建设周期开启,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将完成 50 万站建设。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仍有规模建站可能,因此我们维持中国全年新建 70 万 5G 基站的判断不变,2021 年新建将超 100 万站。5G 产业链公司业绩兑现具备基础。

  中国 5G 的产业影响力大。一方面,据 IHS 预测数据,2020 年全球运营商 5G 资本支出约 529 亿美金(约3700 亿元),因此以无线G 投资占比全球接近 40%。另一方面,中国的通信设备商技术领先,因此在上半年结束的中国 5G 设备招标中,中标份额一枝独秀。中国移动 3 月底完成的 5G SA 二期基站招标中,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大唐移动中标,中国厂家份额占比 88.54%,诺基亚出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4 月份联合启动的 5G SA 二期基站招标中,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大唐移动中标,诺基亚再次出局,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份额比例合计约 88%,中国厂家份额比例预期达到 90%。

  云计算方面,IT 上云将是大势所趋,虽然期间也会有波动,但中长期看仍然是成长性行业。从 2006 年 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开始,全球云计算发展已历经 14 年。根 IDC 预测,全球公有云 2020 年市场规模为 2481 亿美元,其中 SaaS 最大,为 1391 亿美元,PaaS、IaaS 合计约为 941 亿美元,叠加私有云服务市场规模 2401 亿美元,2020 年云计算服务市场总规模约为 4888 亿美元,占全球 2.7 万亿美元的 IT支出的比重约为 18.1%,渗透率仍较低。我们预计未来 10 年,云计算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科技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烟囱式 IT 架构,在易扩展性、稳定性、经济性上存在劣势。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大幅提高服务器、存储的利用率,具有弹性配置、按需服务、价格低廉、运维简单等优势。如果企业将ERP&CRM 放在公有云,4 年总成本节省 85%/平均每 100 用户。云计算发展的前十年,以互联网、电商等客户为主要需求的公有云发展较快,AWS、阿里云等受益最大。最近几年,随着传统大中型企业开始逐步接受云计算架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混合云的方式部署 IT 系统,以 2B 基因擅长的微软、华为等公司受益。

  在传统 IT 转型云架构的过程中,大型云计算公司在采购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时,可以越过传统 IT系统的硬件供应商,直接和上游的芯片厂商进行议价,导致服务器、交换机出现白牌化趋势。由于服务器标准化程度高,单一客户需求量大,白牌化使得服务器供应商毛利率水平较低,而交换机等硬件,属于软硬件高度耦合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协议、软件等专利壁垒,即使出现白牌化趋势,毛利率水平仍然较高。

  全球公有云市场 3A 格局基本稳定。云计算市场中,IaaS 和 PaaS 的马太效应明显,大厂商存在很大的成本优势,导致这两类服务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明显。目前来看,排名靠前的公有云服务厂商 AWS、Azure、Ali(3A)占有比较好的格局。我们分析 3A 的云计算服务收入、增速、毛利率情况发现,Azure 和 Ali 在发展阶段分别落后 AWS 三年和五年。从单个厂商的盈利能力分析,公有云服务的收入突破 100 亿美金时,开始进入盈利状态,其中 AWS 在 2016 年、Azure 在 2019 年收入突破 100 亿美金,我们预计阿里云将在 2021 年突破 100 亿美金,并开始逐步盈利。因此,我们认为规模效应将让 3A 格局基本稳定,新进入者虽有机会,但竞争激烈。

  SaaS 产业存在较大机会。根据 IDC 预测,2019 年全球 SaaS 市场规模为 1206 亿美元,其中微软的份额最大为 18%,其次是 Salesforce 为 12%。在此细分领域,主要有四个子类产品,CRM、ERP、数据库和 BI,这几个领域国产厂商目前份额非常低。由于历史沿革问题,目前国内的 SaaS 市场主要被海外厂商占据。未来国内SaaS 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产替代机会明显,其中金蝶、用友、广联达等 SaaS 厂商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

  云计算服务相关细分领域仍大有可为。随着传统企业逐步接受云计算架构,而与互联网、电商相比,传统企业自身的 IT 能力较弱,需要专业的云管理服务供应商(MSP)协助其实现 IT 架构向云架构的转型。与传统IT 生态类似,云计算也存在咨询规划、迁移实施、运维管理、增值服务开发等细分管理服务市场。根据 IDC 机构的预测,2017-2022 年,中国云管理服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 70.8%,其中云咨询规划、迁移实施、云运维管理、云增值开发的复合增速分别为 48.5%、59.8%、76.2%、74.8%,处于非常快速增长的阶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云管理服务供应商逐步被市场接受,进入快速成长期,其中布局较早的有数梦工场、云角信息、驻云科技、Bespin Global、安畅网络等。与此同时,老牌 IT 服务商、分销商、数据中心服务商也纷纷将业务战略焦点转至云管理服务,比如中软国际、紫光股份、IBM、埃森哲、软通动力等。

  相关标的融资、并购活跃。数梦工场于 2015 年 8 月完成由阿里巴巴、银杏谷资本投资的 4.5 亿元天使轮融资。2017 年 6 月,数梦工场获 A 轮融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2019 年 9 月完成由浙江省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和浙商创投联合主投 B 轮融资,融资金额达 6 亿元人民币,估值达到 15 亿美元。另外,驻云科技 2014 年获得红杉资本和戈壁创投的 10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2016 年 4 月获阿里巴巴超 5000 万 B 轮融资;2017 年 6 月获得复星集团、红杉资本 1 亿元 C 轮融资。此外,中软国际、联想、华胜天成、富通科技、GDS 等陆续加大云业务布局,云赛智联通过收购信诺时代、网宿科技通过投资 ChinaMSP 和 FIT2CLOUD 等进入该市场。

  电信(5G)与数通(云计算)共振,光模块、ICT 设备景气度正当时。其中,光模块作为光电信号互转的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 5G 网络建设与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部署中,而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设备包括基站、传输设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也广泛应用于电信网络与数据中心,且供应商正走向融合,例如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紫光股份、星网锐捷可以提供上述全部或多数 ICT 设备。

  5G 加快建设,驱动光模块行业高景气。5G 的 RAN 网络从 4G 的 BBU、RRU 两级架构演进到 CU、DU 和AAU 结构,衍生出前传、中传和回传,5G 高带宽需求需引入高速光口,接入、汇聚层需要 25G/50G 速率接口,而核心层则需要超 100G 速率接口,将拉动光模块需求 5000-6000 万只。2020 年 5G 进入大规模建设周期,我们预计 2020-2021 年弹性均较大。其中前传市场竞争相对激烈,毛利率相对较低,主要供应商包括华工科技、海信宽带、光迅科技、新易盛、中际旭创、剑桥科技、铭普光磁等,中回传产品壁垒相对较高,格局较稳,还能保持不错的毛利率,主要厂商包括:海思、索尔思(华西股份)、光迅科技、剑桥科技、中际旭创等。

  数通市场迎 400G 光模块升级周期。一般来说从某一代际交换芯片的推出到对应速率的光模块开始放量,需要 2-3 年的时间。2014 年,博通推出首款 32x100G StrataXGS Tomahawk 交换芯片,2 年后,也就是 2016 年下半年,100G 光模块开始放量。预计 400G 市场将遵循 100G 市场同样的逻辑,博通 Tomahawk3 芯片于 2017年 12 月推出,2018 年 10 月正式量产,如此 2019 年 400G 逐步启动,2020 年有望放量。对于光模块而言,2019年为 400G 元年,2020-2021 年 400G 有望持续放量,开启新一轮升级周期。我们预计 2019 年全球 400G 需求量为 20 万只,2020 年全球需求量有望达到 90 万只左右,2021 年需求量达到 300 万只左右。400G 周期里,中国厂商全面崛起,中际旭创份额一家独大,此外新易盛、剑桥科技也有望获取部分份额,贡献收入增量。

  对于 IDC 行业,云计算会拉动 IDC 需求保持增长,但云计算投资也有“峰谷”,超前的算力/存储部署会因互联网、宏观经济波动而短暂形成“库存”,进而带来投资放缓。IDC 需求不会因为供给扩大而增加,目前我国 IDC 并购事件、转型进入 IDC 的公司正在增加,新基建也在推动,这对供需格局或产生负面影响。疫情下 IDC 相对受益,业绩确定性高(平稳增长),国际环境变化影响小,短期占优,未来待观察。不过,IDC投资的热潮,对于 IDC 上游供应商带来了实质利好,例如 IDC 相关的电源、制冷,如科士达、英维克。

  专网通常是指面向公安、军队、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专用通信网络,国内现有较大的专网包括公安专网、政务专网、铁路系统专网、军用专网等。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于增加带宽、提高速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等各方面的考虑,行业客户对于专网的需求日益强烈。专网与公网同根同源,由于公网属于大网,产业规模大,因此专网总是尽可能引入公网技术并增添专网需求。例如专网的主流标准 TETRA,即从 GSM 演化而来。

  专网与公网相比,有些特殊要求。一是专网对低时延要求更高。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智能分布式配电差动保护场景端到端单向网络通信时延要求不高于 15ms(双向时延则为 30ms),应急救援中的高清视频传输(4K)与患者端的远程机器人超声-B 超探头影像(1080P)需要的双向网络时延为不高于 40ms,这些都只有 5G 才可以满足。二是专网对可靠性要求更高。专网要求任何时刻网络的可用性均达到 99%以上,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网络资源可以不被其他不相关用户占用。三是专网需要更大数量的终端连接。对于专网,尤其是工业互联网这样的应用场景,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都需要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这将导致专网需要具备支持大量物理终端的连接的能力。四是专网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对于行业用户而言,很多数据涉及商业机密或政府机密等,相比于公网,专网安全性要求更高。

  铁路系统拥有自己的专用无线通信网络,用于固定点与移动点或移动点与移动点之间的铁路工作人员的专用无线电通信。铁路移动通信是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作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加速机车周转,以及改善服务质量等不可缺少的通信手段,是铁路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现有铁路 GSM-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我们认为,中国的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方向可能有两个:一是 LTE-R,基于4G 技术,同时引入一些 5G 标准技术;二是 5G-R,即跳过 4G,直接进入 5G 时代。

  实际上,GSM-R、LTE-R 以及 5G-R 中的“R”都指 Railway,也就是基于 GSM(2G)、LTE(4G)、5G 技术,围绕铁路自身的特殊需求来打造专属于铁路的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及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目前,我国铁路系统仍以 GSM-R 为主,其属于窄带通信系统,频谱利用率较低,主要承载语音业务和少量数据业务,数据速率较低。但随着铁路通信网络对实时语音、视频的迫切需求,基于窄带集群的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 PIS(乘客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等业务的承载,GSM-R 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因此,LTE-R 被推到前台。根据佳讯飞鸿首席科学家钟章队的介绍,LTE-R 是 4.75G 技术,也会大量采用 5G 标准技术,但基础还是 4G。LTE-R+5G 能够为未来智能铁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会推动整个铁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我们认为,LTE-R 经过几年的研究,在国内实际上并未线G 公网已走向规模商用,在国家“新基建”政策推动下,我国的铁路无线专网也进入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有可能直接基于 5G 技术来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重复投资,毕竟 5G 的生命周期才开始。当然,如果采用 LTE-R,也可以引入一些 5G 技术,但不论是选择哪种方案,我们认为铁路专网的新建升级工作有望近期展开。

  LTE-R 或 5G-R 系统一般包括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运行和业务支撑子系统(OSS/BSS)和终端设备(如调度台、车载台、对讲机等)四个部分。考虑到下一代铁路无线专网对带宽的要求更高,同时可能需要最大化利用公网的成熟产业链优势,因此频谱可能采用较高频段。假若基于类似 4G/5G 的频段建设,要想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预计需要每公里 1 个基站(甚至更多)。截至 2019 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 13.9万公里以上,而根据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规划,预计到 2020 年,我国铁路网规划要达到 15 万公里,到 2025 年,我国铁路网规划要达到 17.5 公里左右,到 2030 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 20 万公里左右。我们以 2020 年的 15万公里为测算基数,预计下一代铁路专网的投资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产业链相关公司值得重视。

  铁路专网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为华为、中兴通讯、泰通科技、海格通信等,运行和业务支撑子系统和终端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佳讯飞鸿、七一二、中国软件、中国通号等。综合考虑业绩弹性,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佳讯飞鸿。公司系国内领先的铁路通信解决方案商,曾参与了铁道部 GSM-R 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并率先实现产品化,实现了 GSM-R 系统中的固定用户接入(FAS)。在中国,公司生产的数字调度设备已经装备了全国 15 个铁路局,覆盖全国铁路 5000 多个车站,成为国内铁路数字调度领域最大的供货商。

  通信从地面走向天空,卫星互联网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将作为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逐步成为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之一。根据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 31.8 亿人口没有被互联网覆盖,无法接入互联网,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建立地面通信设施性价比不高。而卫星通信就很有优势,低轨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覆盖偏远地区性价比更高。此外如高铁、航空、自动驾驶等“动中通”领域,卫星通信的优势也更大。我们预计在后 5G 时代,卫星通信将作为地面通信的重要补充,将成为主流的通信方式之一。

  SpaceX 申请了大量低轨资源,已经进入批量化发射卫星阶段,可能推动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提速。SpaceX 于 2015 年 1 月启动“星链”计划,拟在太空搭建一个由 1.2 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形成一个低成本、高覆盖的天基全球通讯系统。2018 年 2 月,两颗原型测试卫星进入太空,为全球组网迈出第一步;2019 年 5 月,SpaceX 发射第一批 60 颗卫星,截至今年 6 月,SpaceX 已发射 8 批“星链”共计 400 多颗卫星,进展迅速。

  对于卫星而言,轨道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非常珍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条,各国之间公平分配,而其他轨道需要各国按照“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此前 SpaceX 已获得 1.2 万颗低轨资源,2019 年 10 月又提交了 3 万颗轨道资源的申请。这也倒逼全球各国加快推进卫星产业的发展,抢夺轨道资源。如美国除了 SpaceX 外,还有 Oneweb(2020 年 3 月申请破产保护,但是同时申请 47844 颗卫星轨道资源)、O3b 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各自推出数量巨大的星座计划。欧盟早在2011 年就决定将整合欧盟各成员国的资源,从欧盟层面大力发展泛欧卫星移动通信服务,使人们无论在欧盟多偏远的地区都能利用卫星移动接收终端实现通信,实现 “无死角”通话、高速上网和收看电视。俄罗斯将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项目上花费 3220 亿卢布(约合 43.6 亿美元),其中 2800 亿卢布(约合 38 亿美元)用于部署全球卫星宽带网络。在我国,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型基础设施范围包括了卫星互联网。

  我国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有望提速。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新基建的范畴,也体现出国家对卫星互联网的战略重视。此外目前国内卫星互联网跟国外比,差距较大,SpaceX 的提速发展,抢占了卫星轨道资源,预计会推动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目前,国内中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鸿雁、虹云、天地一体化、银河航天等系统。据中国卫通集团科技委原副主任、中星-16 卫星工程副总师、研究员闵长宁介绍,我国已经向国际电联申报了由 864 颗卫星组成的低轨星座宽带系统卫星网络资料,但目前我们在频率地位上还相对落后(2019 年 6 月新闻)。以鸿雁为例,该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2018 年底发射第一颗实验卫星“重庆号”,预计到 2020 年陆续发射 30 余颗卫星,2022年完成系统一期 60 颗卫星的组网和运营,2025 年部署 320 颗卫星。我们认为,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地位、潜在经济价值以及空间频轨资源稀缺性,国外低轨卫星星座大规模部署或将推动国内加速部署。

  从产业链环节上看,卫星互联网产业主要分为: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地面关口站、用户终端。其中前期以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地面关口站为主,主要靠前期投资拉动;终端侧则偏后周期,预计需要卫星互联网建立起来,应用起来时,终端才会迎来较快发展。我们对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空间做了如下预测。卫星制造:我国已向国际电联申报了的 864 颗卫星将发射,假设 2021 年、2022 年分别发射 400 颗、460 颗,以每颗卫星 2000万的单价测算,对应的卫星制造市场规模为 80 亿元、92 亿元。地面站建设:假设 2021 年、2022 年每年建设25 站,以每站 2 亿元单价测算,则对应地面站建设市场规模为 50 亿元/年。火箭制造市场:假设火箭制造市场为卫星制造市场规模的 1/2,则 2021 年、2022 年对应的市场规模为 40 亿元、46 亿元。整体我们预计卫星互联网 2021 年、2022 年总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 170 亿元、188 亿元。实际上,我们认为低轨卫星市场空间可能更大,考虑到仅 SpaceX 计划的卫星发射量就达到 4 万多颗,中国不应该仅几百颗。

  5G 第一版国际标准(R15)于 2019 年全部冻结,基于此标准的 5G 商用网络已经在全球规模开建。受疫情影响,3GPP 在 2020 年 3 月的 RAN#87e 会议上推迟了 R16 标准的冻结时间至 2020 年 6 月;推迟 R17 版本冻结时间到 2021 年 9 月,发布时间推迟到 2021 年 12 月。

  3GPP R15 包括 NSA 和 SA 两种组网方案,R15 版本网络的基本功能已经相对完善,主要面对 eMBB(高速率上网)场景,目前处于规模商用初期。3GPP R16 版本在功能上增强,面向 eMBB 和 URLLC(高可靠低时延)场景,包括系统架构上持续演进、针对垂直行业应用的增强、多接入增强及人工智能方面增强,是一个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 SA 版本。2019 年底 R17 研究内容基本确定,大连接 mMTC 关键技术标准从 R16 推迟到 R17。除此之外,R17 在数据采集增强项目、垂直行业应用能力增强等方面着力,将拓展 5G 网络的应用范围。随着R16 标准的冻结,URLLC 应用将具备商用的网络基础,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车联网是新基建重要方向,也是 5G 应用明珠。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我们认为,车联网同时具备“基建”和“应用”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车联网是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后者是新基建的重要方向。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其中融合基础设施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而形成的,例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车联网是 5G 最重要的行业应用之一。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5G 最大的应用是移动状态的物联网,而移动物联网最大的市场可能是车联网。

  政策端:11 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上海、北京明确 2022 年车联网发展目标。2020 年 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为我国智能汽车/车联网产业提出顶层规划,要求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车联网涉及汽车、通信、交通、互联网等众多行业,此前各主管部门主要在各自领域分别推进,此次 11部委联合出台如此重磅文件尚属首次,令业界备感振奋。在地方层面,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分别于 2020 年4 月、6 月发布 2020-2022 年“新基建”行动方案,均将车联网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未来三年车联网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已有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四个省市提出了较为明确、量化的车联网发展目标。

  产业端:车端、路侧齐发力,车联网生态加速成熟。从车端来看,2020 年以来车联网发展呈现三方面趋势。

  华为多款车联网/自动驾驶产品落地。华为于 2019 年 5 月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Car BU),定位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2020 年以来已有多款车联网/自动驾驶产品落地。车载通信模组方面,即将于 6 月上市的比亚迪汉搭载华为 5G 车载模组 MH5000,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 5G 技术的量产车型。车机系统方面,华为于 4 月 8 日首次展示 HiCar 实机操作画面,支持车机、手机的硬件调用和算力共享等高阶功能(区别于传统的手机车机映射方案),根据目前披露信息,宝骏 RC-6、比亚迪汉、沃尔沃 XC40 纯电版都有望成为首款上市的 HiCar 车型。智能驾驶平台方面,华为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于 2 月 13 日获得德国莱茵 TV 的 ISO 26262 功能安全管理认证,2 个月之后华为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Solution,简称 ADS)的研发流程获得德国莱茵 TV 的 ASIL D 认证,标志着华为 ADS 研发流程体系通过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为华为面向整车厂打包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小米、字节跳动入局车联网。车联网公司上海博泰于 4 月 17 日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 B 轮融资,双方将在未来展开深度合作,联手开拓车联网市场。根据亿欧汽车消息,上海博泰与小米合作的第一款 AIoT 产品即将落地上市。5 月 18 日,据 36 氪报道,字节跳动正式组建车联网团队,计划推出自己的车辆信息娱乐系统方案,实现旗下抖音、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在汽车终端落地。

  在移动互联网巨头当中,BAT 从 2014 年就开始试水车联网,华为、小米、字节跳动于五年后也开始入局,我们认为这本质上反映了车联网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大规模应用渐行渐近。

  国产特斯拉 Model 3 月销量破万,冲击传统豪华车市场。根据乘联会数据,5 月国产特斯拉 Model 3 销量为11095 万辆,继 3 月 10160 辆之后再次破万,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萎靡的情况形成反差(主因是补贴退坡、疫情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 Model 3 已不仅仅是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搅局者”,其销量已经对传统豪华品牌市场固有格局形成威胁,3 月份特斯拉 Model 3 销量力压宝马 5 系(9592 辆)、奥迪 A6(9532 辆)、奔驰 C 级(9421 辆),登顶高端轿车销冠。特斯拉 Model 3 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实现重大变革。Model 3 将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 架构)划分为中央控制 DCU、左车身控制 DCU、右车身控制 DCU 三个部分,其中中央控制 DCU 整合了驾驶辅助系统(ADAS)、信息娱乐系统、外部连接和车内通信系统功能,车身与便利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和部分动力系统分属车身控制模块。通过采用中央计算器+区域分布架构,Model 3 大幅减少了车内数量和线束长度,同时实现整车 OTA 升级,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在特斯拉之后,丰田、宝马、大众等传统整车巨头正发力追赶,有望在近两年推出下一代 E/E 架构车型。我们认为,特斯拉引领的整车 E/E 架构创新将有力地加快汽车网联化、智能化进程,推动车联网应用走向纵深和普及。

  我们认为,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各类车载智能网联技术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正在快速提升,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逐渐变成消费者购车所考虑的关键因素,需求端的向好有望拉动车联网产业加速爆发;另一方面,从绝对水平来看,大多数智能化/网联化配置的新车渗透率仍不足 50%,同时 5G、C-V2X、L3 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等下一代智能网联“黑科技”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从路侧来看,2020 年以来车联网在高速公路场景取得突出进展。全国高速公路车路协同创新示范里程超4000 公里,杭绍甬高速开启智慧高速。高速公路是部署车联网路侧设备的关键场景之一,以下一代车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车路协同是未来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据高新兴吴冬生博士统计,截至 2020 年 5 月全国有超4000 公里高速公路已或即将开展车路协同创新示范工作。其中,杭绍甬高速因巨额投资引发业界关注,根据 2020年 3 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披露的《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方案》,该条高速经杭州、绍兴、宁波三地,全长约 174 公里(含利用杭州湾大桥南接线 公里),采用六车道标准建设,总投资约 707 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 4 亿元,大约是普通高速公路造价的 2.5 倍。根据规划,杭绍甬高速基本路段将按照 0.2km 一个的密度在道路两侧分别布设车路协同设备(RSU)、高清固定摄像机,按照 1km 一个的密度在道路两侧分别布设交通流感知、视频监控设备,以 10km 左右间距布设全要素气象监测设备,部署多网融合通信系统(DSRC、LTE-V2X、5G 等),车辆 120km/h 行驶速度下通信延时低于 10ms,建设高精度定位系统、高精度地图、云控平台,全面支持自动驾驶。杭绍甬高速预计 2020 年 6 月底开建、2022 年通车,目前已有阿里、吉利等巨头确定参与建设。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望继续出台车联网支持政策、规划文件,应重点关注全国性 C-V2X 网络建设及运营主体相关进展。我们认为,以 C-V2X 为核心的下一代车联网要走出示范区、先导区,迈向全国范围的规模商用,其前提是需要明确未来整张网络的运营模式和主体。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C-V2X 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2022 年起 C-V2X 有望步入发展期,在全国典型城市、高速公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若以 2022 年作为车联网规模商用的起点,则不排除全国性车联网运营主体在此前落地的可能性。

  三是城市内车联网示范/先导区以及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推进,应重点关注相关招标项目落地情况。尽管未来两年 C-V2X 网络大概率仍以示范应用为主,但随着现有车联网示范/先导区覆盖的路口数量、道路里程、区域面积的持续增加,以及智慧高速公路示范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同时新的示范/先导区、智慧高速示范项目继续启动,车联网路侧设备相关的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车联网路侧设备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有望逐步明确。

  四是 5G R16 版本标准即将落地,应重点关注车联网芯片、模组、设备厂商的跟进情况。R16 应用场景从eMBB 拓展到 uRLLC,着重提升服务垂直行业的能力,重点是 NR-V2X,能够实现全部或大部分高级车联网业务。我们认为,5G R16 版本标准落地将标志着车联网迈向第三阶段即智能交通,带动车联网芯片、模组、设备厂商新一轮创新周期,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

  T-Box:车联网在车端的核心部件。T-Box 即车载远程信息处理器,依托无线通信、GPS/北斗系统和 CAN总线等,向驾驶员和乘客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导航信息、紧急情况对策、远距离车辆诊断、车辆远程控制以及互联网娱乐服务等。作为车载无线网关,T-Box 为整车提供远程通讯接口,是车联网在车端的核心部件。

  前装 T-Box 渗透率正快速提升。工信部于 2016 年发文要求所有新能源车强制安装 T-Box(应对“骗补”事件),近两年传统车中前装 T-Box 也逐渐变成标配。在乘用车领域,高工智能数据显示,20Q1 国内市场自主及合资品牌新车前装搭载 4G T-Box 共计 127.94 万台(搭载率 41.67%),同比增长 46.07%。在商用车领域,“国六”标准强制要求以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作为燃料的货车和 3.5t 以上客车装备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即 T-Box),2021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未来两年商用车新车 T-Box 渗透率将飞速提升。

  T-Box 将沿着从 4G 到 5G/LTE-V2X 再到 5G+NR-V2X 的路径升级。目前,在乘用车 T-Box 中 4G 已占据绝对份额,商用车 T-Box 大约还有一半是 2G/3G,但很快也会被 4G 替代。2020H2 开始,5G、LTE-V2X 及5G+LTE-V2X T-Box 的渗透率将开始上升,4G T-Box 渗透率预计将在两三年内达到峰值,此后逐步下降。5G R16版本标准将于 20Q3 冻结,到 2024 或 2025 年,基于 5G+NR-V2X 的 T-Box(或具备类似功能的新产品)将有可能实现前装。我们对乘用车和商用车各通信制式的 T-Box 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参见下图。

  RSU:下一代车联网的路侧“锚点”,将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沿线批量部署。RSU 是部署在路侧的通信网关,集成 C-V2X 技术,实现路与车、路与人、路与云平台之间的全方位连接,为网联车辆提供交通安全、交通效率和信息服务应用,同时也为交通协同管控、交通运营服务提供有效的手段,是道路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设备。RSU 需要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交通信号灯、边缘计算节点等设备一同部署在道路沿线,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的配套设备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我们将 RSU 的部署位置区分为城市内市政道路沿线和城市间高速公路沿线两大类,分别推算两种场景下的 RSU 部署数量。

  城市内道路:11 座城市率先起量,60 座城市随后跟进。我们认为,不同城市部署 RSU 的进度存在较大差异,2020-2025 年预计将有两批城市先后推进 RSU 建设。

  第一批,即工信部授权的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先导区对应的核心城市,共计 11 座(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长春、无锡、杭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重庆),预计将率先提高 RSU 覆盖率。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 2018 年末上述 11 座城市内部道路长度合计 6.9 万公里,假设 2019 至2025 年每年增长 3%~5%,增速逐年放缓。基于各大示范/先导区披露的建设计划,我们估计 11 座城市2019 年已完成 C-V2X 改造的内部道路里程平均约 300 公里,对应渗透率约 5%,到 2021 年底提升到每座城市平均覆盖 600 公里,对应渗透率约 8%,2022 年起将加速渗透,2025 年底渗透率将达到 70%。

  第二批,即除第一类之外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以及正在建设非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三线 座正在进行智能网联示范),预计将在第一批 11 座城市之后跟进建设,城市等级划分参见《2019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城市级智能网联示范区情况参见高新兴吴冬生博士的统计。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 2018 年末上述 60 座城市的内部市政道路长度合计12.4 万公里,我们假设 2019 至 2025 年每年增长 4%~6%,增速逐年放缓。我们估计目前 60 座城市内部道路 RSU 渗透率不足 1%,2023 年将缓慢提高,2024 年起将显著提高渗透速度,2025 年达到 40%。基于两个批次城市的数据,我们预计 RSU 覆盖的城市内市政道路长度有望从 2019 年的 0.4 万公里增至 2025年的 13.5 万公里,渗透率从 2%提升至 50%。目前 C-V2X RSU 的通信距离通常在 500~1000 米,我们假设初期城市内道路沿线 RSU 的布设密度为 1000 米一个,每年逐步提升,到 2025 年达到 600 米一个。基于此,我们推测城市内道路沿线 万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18 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长度为 14.26万公里,我们预计 2019 至 2025 年每年增长 5%。据高新兴吴冬生博士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或即将开展车路协同创新示范工作的高速公路长度为 4196 公里,其中部分项目部署了 RSU,如延崇高速(119 公里、2019 年完工),湖南湘江新区智慧高速公路(100 公里、2019 年完工),京雄高速(97 公里、2021 年完工)杭绍甬高速(174公里、2022 年完工)等。我们假设,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完成部署 RSU 的高速公路长度为 600km,此后每年渗透率翻一番,到 2025 年达到 50%。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适应自动驾驶附属设施总体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的自动驾驶专用道沿线 RSU 的部署间距不宜小于 100m,对于车流量大地段部署间距宜 200m~400m,对于车流量小地段部署间距可 400m~800m,匝道,隧道,弯道等特殊路段根据覆盖补充部署,确保公路无信号覆盖盲区。我们假设初期高速沿线 RSU 的布设密度为 800 米一个,每年逐步提升,到2025 年达到 500 米一个。基于此,我们推测高速公路沿线 万个。

  基于以上推算,我们预计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合计 RSU 数量将从 2019 年的 0.5 万个增至 2025 年的 42.5 万个,则每年新建数量将从 2020 年的 0.3 万个增至 2025 年的 24.5 万个(假设不存在旧设备的更新)。与 T-Box 类似,RSU 也将从 LTE-V2X 升级到 NR-V2X,我们假设 2023 年 NR-V2X RSU实现小批量部署,占新建 RSU 的比例仅 1%,此后两年新建 RSU 中 NR-V2X 的占比迅速提升,2025 年达到 70%。价格方面,假设 LTE-V2X RSU 价格从目前的 8 万元左右逐步下降至 2025 年的 3.5 万元,NR-V2X 商用初期价格 10 万元,此后迅速下降。基于此,我们预计国内 C-V2X RSU 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8 亿元增至 2025 年的 128.8 亿元,CAGR 为 136%。说明:上述测算未考虑存量替代,如果考虑市场规模更大。车联网新应用、新服务值得期待。随着 5G、C-V2X、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成熟,“人-车-路-云”全方位网络连接规模落地,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可以提供生活、娱乐、办公等服务的智能载体,车辆共享、分时租赁等移动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将成为新常态,围绕买车(车型选择、车贷等)、用车(精确导航、路况优化、车辆状况动态监测、停车服务)、养车(汽车维修、年检、违章处理、汽车保险)等车辆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望衍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届时,车联网应用、服务海量市场才真正爆发。

  工业互联网是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垂直应用,其实质是一种技术手段或解决方案,目标是要实现智能制造。由于工业产业涉及领域较多,包括石油化工、金属冶炼及加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服装造纸、医疗器械制造、重型机械制造、家电制造等等,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2015 年在《中国制造 2025》中首次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近年来围绕顶层设计、项目试点、集群发展、生态构建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0 年以来,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再次引起高层关注。2020 年 3 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要求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的高质量外网,打造 20 个企业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鼓励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打造 10 个标杆网络,推动 100 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1000 个地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8 年、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 1.42 万亿元、2.13 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为 55.7%、47.3%,占 GDP 比重为 1.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6.7%、9.9%。其中,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稳步增长,2018 年、2019 年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为 4386亿元、5361 亿元;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快速扩张,2018 年、2019 年增加值规模为 9808 亿元、1.60万亿元。预计 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 3.1 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 47.9%,占 GDP比重为 2.9%,对 GDP 增长的贡献将超过 11%。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 6520 亿元,融合带动的经济增加值将达 2.49 万亿元。2018 年、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 135 万个、206 万个。

  。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统计:一级市场方面,2019 年国内工业互联网相关风险投资达到 732 件,涉及非上市企业 678 家,IDG、金沙江、红杉资本等知名风投机构加大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布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地纷纷新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投基金;二级市场方面,2019年共 17 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完成 IPO,包括 1 家主板上市和 16 家科创板上市。

  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包括 6 个核心部分:端(设备/软件)、管(通信网络)、云(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和 SaaS 软件即服务)以及安全管控。其中,端的智能化、自动化是核心,云是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最佳切入点,安全管控贯穿始终。

  位于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提供工业互联网所需的先进设备、软件及互联互通设施,以支持数据采集、传输/转发、存储、分析和开发。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工业智能化、流程再造/自动化,而互联网实际上更多是一种赋能手段。目前 PLC 国产化率不到 10%,工业互联网浪潮将加速替代进程。此外,工业机器人将加速普及,海量数据将需要强化边缘计算能力。

  全球主要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切入工业互联网市场时,以“云”为主。互联网巨头、ICT 公司的切入点包括 IaaS、PaaS、SaaS,但由于垂直行业属性,IaaS 更具优势。制造业企业基于对工业的深刻理解,主要提供 PaaS 和 SaaS 服务,但一般不自建 IaaS。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IaaS 趋于寡头垄断,关注通用性、稳定性与安全性,PaaS 强调其平台属性中的汇聚性,SaaS 则注重于专业性、个性化。未来,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的主战场可能是 PaaS 与 SaaS。

  既包括设备端的安全芯片、系统软件安全,也包括网络安全等,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标配。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从工业视角来看,重点是保障智能化生产的连续性、可靠性,关注智能设备、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安全;从互联网视角来看,重点是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

  工业互联网网络包括网络互联和数据互通两个层次。数据互通是指数据和信息在各要素间、各系统间实现无缝传递,异构系统在数据层面能够相互“理解”,从而实现数据互操作与信息集成。网络互联是实现数据互通的基础,包括工厂内网络和工厂外网络。从整体产业结构来看,通信网络在工业互联网整体产业中占比约为 23%,2016-2018 年,工业互联网通信市场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 2018 年工业互联网通信市场规模达 1233.8 亿元,2019 年预估市场规模为 1356.24 亿元。

  。ARC 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 2018 年全球市场规模为 16 亿美元,并将在未来 5 年内保持超过 10%的复合增长率,按此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 2023 年,全球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超过 25.77 亿美元。工业网关是设备联网产品中的重要产品,起到协议转换和融合各异构系统的作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Zion Market 的数据,2018 年全球工业网关市场规模为 9.4 亿美元,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 21 亿美元,以超过 12.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