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专题节目聚焦这些高校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28

《新闻联播》专题节目聚焦这些高校

  近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专题节目《解码十年—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聚焦我国十年来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上海科技大学参与共建的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装置,以及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获得关注。

  湖北武汉,中国光谷,十年前,喻家山下还只有一个小小的山洞实验室。如今,包括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内的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在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科研团队研制出国内最高精度的空间惯性传感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负责人白彦峥说,团队研究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其用于精密测量卫星受到的非保守力,成功进行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天琴一号卫星等多次在轨试验,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上海科技大学作为共建单位参与的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装置,科研人员采用多项创新方案,在世界上首次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获得了当前国际最高亮度、最低能散电子束。《科学》杂志将该成果列举为国际上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发明以来,在激光脉冲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第五大里程碑。

  再到四川天府新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牵手西南交通大学,共建多尺度仿真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将针对不同时空尺度和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使役行为及其微结构演化的多尺度模拟共同开展研究。成都理工大学依托超算中心,突破了月球形成的大碰撞模拟的技术瓶颈,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基于SPH(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行星形成大碰撞模拟研究工作。

  这些令人瞩目的设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叫大科学装置,它们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装置就是科学家的“武器”,无论是大科学装置里的“老大哥”北京谱仪,还是近年来赫赫有名的“上海光源”,在各自学科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科学装置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如今,数十个大科学装置屹立在祖国的南北西东,中国因此在多个世界前沿科学领域有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大大增强。

  中国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步伐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据国家发改委官方消息,目前我国在建和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达57个,上到在海拔4410米的稻城海子山上观测宇宙线米极深之地的奥秘,走进西南自然区收集保存丰富的物种资源,在现代实验室开拓人类医学的无限可能。从陆地到星辰大海,从微小生物到万千人类,我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而随之布局的大科学装置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

  一直以来,中科院都是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的主要力量,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了许多卓越贡献,随着布局的完善与开放,国内的一批高校也加入进来,他们凭借着自身积累的科研人才、实验室设备、学术资源,以承建或共建的身份,投身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探索之中,释放强大的科研力量。

  无论高校是作为主牵头单位还是以共建单位身份参与其中,大科学装置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对于提升高校本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出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有重要帮助。从目前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参与高校的统计情况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三所C9高校,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中彰显了领头羊的地位。单清华北大参与共建的“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项目,就产出了亮眼的科研成果,北大基地自2012年建设以来,发表论文约计250多篇,申请专利6项。清华基地截至2021年底发表科研论文98篇,且已经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冷冻电子显微学实验室及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

  从东部沿海深入到西南内陆,高校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中,争当排头兵,打好辅助位,大科学装置以高校为点,在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版图上绘成线,通过填补一个个领域的空白,为项目研究实现新突破、“国之利器”注入新能量打造强劲内核,驱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崭露锋芒、大放异彩。

  在空间分布上,早期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2010年以来,上海、深圳、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始大规模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他地区也在积极开展项目预研,纷纷投入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角逐中。目前,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虽然仍较集中分布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许多地区都已有项目落户,对当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为抢抓设施布局建设新机遇,更多投入最优的政策和充裕的资金作为稳定支撑,吸引科研界的人才、资源聚集于此。而对于高校来说,建设大科学装置、提高创新能力,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一种新举措,因此各个高校也在积极争取加入到大科学装置项目的建设中去。

  今年3月,由郑州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共建的河南省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推动一系列基础学科及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将促进相关领域新技术变革及新产业的诞生。同时,该装置不仅为河南争取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提供条件,而且将助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在新赛道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2021年5月,总投资30亿元、重庆大学牵头建设的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也开工建设。作为全国最顶尖的电子显微镜中心之一,重庆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以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建设大科学装置打下良好基础。由山西大学牵头的引力波探测大型地基观测装置建设方案在2021年,正式通过了专家论证,作为山西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地面直接探测引力波领域的空白。

  高校在大科学装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托于高校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已成为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带动了相关学科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助力高校的科研迈上一个新台阶,吸引更多的尖端人才加入其中,两者相辅相生,促使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曾表示:“面向未来,只有前瞻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一些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才有可能把握新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从跟跑到并行甚至领跑的跨越发展。”科技的竞争将成为主战场,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而大科学装置,就是谋求重大突破的大型研究设施,相信有了各高校的加入和支撑,未来将为更多科研学者提供坚实的平台设施,为攻克更多“卡脖子”的科研难题提供新的方向,更好的发挥大科学装置在科学前沿工作中的协同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