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人民日报评论融合发展的思考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26

写好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人民日报评论融合发展的思考

  把握好“守正”与“创新”、“存量”与“增量”、“共鸣”与“共识”的关系,才能写好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凝聚起主流媒体的“主流优势”。人民日报评论部努力让评论融合成为主流内容的“放大器”、主流议题的“稳定器”、主流价值的“扩音器”。

  今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整版刊发“任平”文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见报后获得全网推送,3次登上微博热搜,相关线亿次。这报评论传播的成功案例,折射出人民日报在评论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取得的良好效果。

  习总强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优势所在,提升评论生产力、增强评论传播力,对于人民日报扩大“三个覆盖面”、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如何主动适应信息化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评论融合发展,是党报评论的新课题。

  创新人民日报重点评论推送方式,创办“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微博、头条号,开设《人民锐见》《睡前聊一会儿》《画里有话》等新媒体评论栏目,探索《同心圆》《金台访谈录》等视频评论产品生产……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编委会领导特别是庹震社长、于绍良总编辑和王一彪副总编辑指导下,评论部不断探索、尝试,始终求新、求变,深入推进党报评论融合发展。截至5月中旬,“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微博、头条号的粉丝量总计已超1400万。2022年以来,相关线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形成亿次级传播效应。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评论融合发展擦亮党报评论品牌、放大党报评论声音,在全媒体场中助力构筑新时代的“主流叙述”。评论融合发展的过程,是提升内容品质、拓宽传播阵地、增强价值输出、完善表达形态的过程,也是以主流内容、主流议题、主流价值凝聚起主流媒体“主流优势”的过程。

  做主流内容的“放大器”。当前,人民日报评论“定盘星”作用越来越突出、“金话筒”声音越来越响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广泛而特殊的影响力。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在推进评论融合发展中,评论部打通报纸和网络,以好渠道推广好内容、以好内容壮大好渠道,一方面发力报纸评论的融合传播,一方面发力新媒体评论的生产创作。

  “社论”“任仲平”“任平”“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是人民日报的金字招牌,通过内容拆解、话题提炼、形式更新等,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王牌部队”;《人民锐见》《睡前聊一会儿》《画里有话》等新媒体栏目,往往“倒灌”回报纸,增加了版面的丰富度、提升了话题的多样性。党报“楷体字”通过融合发展写到全媒体平台,进一步让主流内容被更多用户“读到”“看到”“听到”。

  做主流议题的“稳定器”。对于许多重要议题,在关键时刻,人民日报评论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的确,越是百舸争流、众声喧哗,越需要黄钟大吕、激浊扬清。面对一个“广场”,需要打造一个“主场”。在今年3月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评论部根据报纸评论设置话题,#人民日报谈动态清零#、#越是防疫吃紧越要摒弃躺平心态#等进入热搜,合计阅读量超过2亿次。在涉港斗争中,新媒体栏目《人民锐见》成为打入香港场的重要产品,《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了》等评论在港产生较大影响。面对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党报评论需要建好主流思想的“坐标系”、确立主流观点的“主心骨”,围绕中心工作、发展大局、战略全局,标注观点高度、赢得话语优势。

  做主流价值的“扩音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党报评论如何保持“人民范儿”,贴近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赢得流量而不是“讨好”流量?需要发挥评论优势,做主流价值的“扩音器”。

  对于热点事件,抓第一落点及时介入、抓第二落点权威发声,以“组合拳”形式,引导公众准确判断、深入思考;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及时发现、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分析背后的公众心态、文化内涵,提供看问题、想事情的方。主流声音、主流价值在任何时候都是刚需,党报理应有为时代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产品的追求。推进评论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让主流价值更加深入人心。

  全媒体时代,技术进步、万物皆媒,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习总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而谋,就是要深化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应势而动,就是要谋定而动、积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就是要把握机遇、找准发力关键。写好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

  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政论,要从高度思考、角度发声。这是党报评论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讲、讲导向,是做好党报评论工作的前提,是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在报纸还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评论的选题、写作,产品的策划、制作,都必须把讲放在首位,都必须把完成好党报评论的职责使命挺在前面。党报评论守正,守的就是思想之正、价值之正、表达之正。

  守正重要,创新同样重要。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要通过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表达、创新传播,发展壮大积极、正确的思想。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对评论部提出的要求:“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我们的传播格局需要不断创新,敢于进军新的阵地;我们的话题与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始终保持评论与时代对话的能力;我们的表达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更丰富的表达、更鲜活的语言吸引更多受众。”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正是党报评论发力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年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坚持“守正”与“创新”二位一体,让新媒体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新阵地。一方面,以新媒体平台扩大报纸评论的传播面,极大提升了党报评论在场中的能见度、知晓率。#重磅合集!人民日报八论六中全会#微博线亿次,位列热搜第三;#人民日报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微博线亿次;#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微博线亿次。另一方面,坚持在原创上有突破、在形式上下功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022年全国期间,推出视频评论《同心圆》,“90后”“95后”评论员闪亮登场,侃侃而谈聊国是、妙语连珠线万次;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制作访谈节目《金台访谈录》,嘉宾既有冬奥冠军也有快递小哥,尽展青春的活力与风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B站等多个平台落地,6期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

  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耕好党报“楷体字”的“责任田”,人民日报评论有基础、有优势,这是“存量”;占据全媒体场的“新高地”,也应该有信心、有底气,开拓“增量”。在探索评论融合发展中,评论部努力激活“存量”、发现“增量”,让党报评论创作和新媒体观点生产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达到美美与共的效果。

  目前,“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账号已经形成重点化、差异化的内容传播格局。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第一时间摘编推送;重点系列评论,单篇推送与合集推送并行;微信公众号专栏评论,在多平台同步推荐推送。保证了新媒体账号的内容供给,既确保质量第一,又确保数量充足,以原创性、连续性推送,实现定时、定量、定向发布与运维管理。同时,围绕一些重点选题的推送,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网,以及新浪微博运营团队、头条号运营团队等,积极建立联系、多方加强配合,进行多媒体展示、多形态推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联合的推广运营,尽最大可能实现渠道共享、平台共用。

  通过不断拓展渠道、拓宽平台、创新形式,通过在话题性、可读性、观点性上下功夫,人民日报在党报评论的“存量”上做出“增量”,放大了党报声音、传播了主流价值。如,在实践中探索形成“1+N”的推送形式,即以“一条总论+若干分论”进行分时段、分话题推送。根据任平文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共制作推送了#人民日报万字纵论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等9个话题,分论点话题#新的赶考之路考卷常出常新#等进入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4亿次;评论版刊发探讨网络暴力问题的系列评论后,“人民日报评论”微博推送#人民日报三评网络暴力#等线个话题进入热搜榜,合计阅读量近1.5亿次。这样的传播效果充分说明,既有内容也有渠道,既有质量又有推广,才能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这是党报评论应有的自信,也是党报评论人应有的本领。

  把握好“共鸣”与“共识”的关系。习总多次强调,要“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评论是一种说服,更需要以“最大公约数”来凝聚最大共识。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更强,党报评论更需以共鸣求取共识,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夯实推进共识的基础。

  对于党报评论,寻找并形成“最大公约数”,靠的不是声音大、调门高,而是要把握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在说服中因势利导;把握社会关注焦点,在引导中凝聚共识;把握现实利益诉求热点,在交流中掌握话语权。这不是要迎合某一部分人的情绪、态度,而是要激发有效的观点资源,找到观念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习总强调:“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党报评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就要用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表达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说服人、感染人,促进主动思考、达成广泛共识。

  党报评论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必须让内容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脉动、更符合受众要求。2021年12月,围绕“眯眯眼”等问题,各种声音齐飞、各色论调纷起,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人民日报多角度思考“眯眯眼”争议》一文,以圆桌讨论的形式,探讨争议背后的问题,起到了定分止争、凝聚共识的作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以“文本+语音”的方式推送,聚焦热点、社会心态、文化现象等“软话题”,以轻松的语态、理性的思考、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视角,为网友提供认识纷繁复杂的事件与现象的方。在逐步扩大“共鸣边界”的同时,也逐步扩大“共识范围”,才能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如果说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一场大战大考,评论融合发展,就可以成为大战中的“特种兵”、大考中的“助推器”。这是一个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新课题,需要有改革者的、创新者的闯劲、建设者的智慧。在融合发展的赛道上,党报评论应继续巩固内容优势、放大原创优势、挖掘平台优势、提升传播优势,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价值取向,以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媒体融合永远在路上,评论事业永远向前方,只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让党报评论的声音更响亮、让主流价值的版图更壮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