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三年最新年报出炉984%的小区已恢复分类投放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满三年,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基本养成,分类实效趋于稳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6月30日)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2019年7月至2022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6141吨/日、湿垃圾分出量达9446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达2吨/日,干垃圾处置量达14787吨/日,相比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长了1.3倍、72.9%、13.9倍,下降了27.8%。四大类生活垃圾继续保持“三增一减”的健康趋势。
目前,上海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基本稳定在1.05公斤/日(仅包含干垃圾和湿垃圾),湿垃圾与干垃圾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3左右。
四大类生活垃圾继续保持“三增一减”,主要得益于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经过三年的坚持,全市居民和单位的分类达标率均保持在95%以上。约14.32万名市民参加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中,有多达98%的市民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一度停滞,但因为此前居民普遍养成了较好的分类习惯,所以上海自6月1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大多数小区都迅速恢复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截至6月7日,全市1.3万余个小区中,已有98.4%基本恢复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
这其中,除了有较好的分类习惯打基础,也有疫情把“生人”社区做“熟”后,社区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各项社区共治事务更容易推进等的因素。
末端处置方式往往是决定源头分类方式的关键,分类投放之后,生活垃圾的去向是否透明、环保,是否应处尽处,也直接关系到源头分类投放的热情能否持久。
三年来,在源头投放环节,全市规范化改造了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二次升级改造近2.2万组道路废物箱投放口,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
在收运转运环节,规范配置湿垃圾车1706辆、干垃圾车3296辆、有害垃圾车116辆、可回收物回收车364辆,建成可回收物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形成。
在末端处置环节,老港湿垃圾二期、金山焚烧二期、奉贤焚烧二期等末端设施建成投产,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生活垃圾分类越细致,“重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了上海全民参与分类的热情,又有了完善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进行配合,截至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0%。
虽然成效显著,但上海的垃圾分类至今仍有一些“短板”。比如,小区投放点位和时间设置不合理产生的小包垃圾落地问题。又比如,公共场所分类质量仍不稳定,流动人群分类意愿需要补强。
此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通过分类带动促进源头垃圾减量的效果仍不明显,生产环节源头减量措施不多。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上海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全力破解资源化利用瓶颈、加强末端处置能力建设、不断促进源头减量。
据透露,上海将开展废塑料泡沫等可回收物利用高值化技术应用研究,加快开展沼渣低碳高值化利用、湿垃圾高效清洁低碳资源化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同时,进一步发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将“双碳”目标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固废循环利用等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规划,促进生产、生活、消费、制造等领域的源头减量措施出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