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录:四川省乐山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乐山,古称嘉州、嘉定,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棠香国”的美誉,乐山历史悠久,曾是古蜀国开明部落的故都,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四川乐山人,客家人,是中国文学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早年参加辛亥,1914年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在日本组织响应五四运动,期间曾前往京都帝国大学旁听文科,1923年毕业后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1926年3月赴广州应邀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结识了一批中国党的早期;7月随国民军北伐。1927年“4.12”前夕,撰写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但因此受到通缉;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党。1928年2月为躲避政府缉捕,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日因上海失守而离开上海,到香港、广州活动 。1938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部第三厅厅长。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协商会议;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郭沫若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时期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且其涉猎的领域甚广,是一位备受争议、值得探讨的人物。
熊克武(1885年12月26日—1970年9月2日),字锦帆,四川井研县人(祖籍湖南麻阳县),中国家,中华民事将领,川军之一。
熊克武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早年有志于学问。1903年入四川东文学堂,结识了戴季陶等其后时代活跃的家和军事将领。同年冬赴日本留学,入东斌学堂学习军事。在东京期间结识孙文,光绪31年(1905年)8月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同年12月归国,和黄兴等中国同盟会的同志在四川、广东等地策划反清起义。在黄花岗起义后,他被公推为蜀军北伐总司令,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运动中与原云南都督蔡锷等并肩作战,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在1918-1924年期间成为四川省之实际统治者。14年(1925年)3月,熊克武率军赴广东,然而汪兆铭和蒋介石以熊克武勾结陈炯明阴谋颠覆广东军政府的罪名,将熊克武收监,并收编了其部队,此后熊克武事实上退出了军事、舞台。
1937年抗战爆发后,熊克武在重庆任国民防委员,蒋介石反人民的政策,并对前方抗战提出了积极建议。1949年7月1日,熊克武与刘文辉等联络各界人士,在成都组成“川康渝民众自卫委员会”,策动川西起义,拥护中国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熊克武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民革中央等职务。197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以下列出明代“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以气节闻于当世、名垂青史,《明史》称之为“嘉定四谏”。
安磐 (1483年—1527年),字鸿渐,又字公石,号松溪,又号颐山,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市)人,明朝人物,嘉定四谏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礼、工、兵四科给事中,有直声。嘉靖初年,因议大礼被廷杖除名。嘉靖六年卒,万历初年,追赠太常少卿。
徐文华(1480年—1537年),字用先,号东崖,四川嘉定直隶州(今乐山市)人,明朝人物,嘉定四谏之一。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曾与巡抚魏英平定苗乱。数进直言,因进谏武宗而下诏狱,废黜为民。明世宗即位起用,正德十六年六月起任陕西按察副使,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以业绩德行卓异人朝任大理寺少卿,因直言上谏,两次停职,嘉靖六年再次被下狱,发配辽阳,逢大赦,病体难支,行至静海病故,明穆宗时追认为左佥都御史。
程启充(1482年—1537年),字以道,号初亭,又号南溪,四川嘉定直隶州(今乐山市)人,明朝人物,嘉定四谏之一。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初授陕西三原知县,不久入朝任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多次上书谏事,对冗官、冗兵、冗费之弊建议整饬,有效制止了冒支国库储粮等事端发生。后因直言宦官之害,得罪奸臣而受陷害,被罚充军辽东,嘉靖十六年(1537年)遇大赦后返归故里,不久病卒。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诏追赠程启充为光禄寺少卿。
彭汝实,生卒年不详,字子充,号得山,又号鹤泉,四川嘉定直隶州(今乐山市)人,明朝人物,嘉定四谏之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多次直谏、上书嘉靖皇帝,斥责奸臣,评断时政缺失。嘉靖三年(1524),参与争“大礼”,被夺职归乡,居乡授业。
贯之和尚(1605年—1681年),俗姓王,法名性一,字贯之,嘉定州犍为县人,明末清初僧人。
12岁去嘉州金碧庵出家,拜三济和尚为师,他虚心好学,探研佛典,学识精进。顺治八年(1651年)春,在伏虎寺觅旧址结茅以居,名虎溪精舍。同时率领门人在龙神寺庙废址上重修伏虎寺,历时20年,建成殿宇13幢,为峨眉山第一大寺。贯之和尚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贯之和尚平日生活简朴,日食二餐,一生殚力佛门,从无倦怠。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初三圆寂。
他幼时读书,好学上进,善于思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历官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台。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二日去世,终年63岁。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拔调守福宁府,因福宁地处海滨,居民不重耕织,多以捕捞为生,生活十分贫困。李拔到任后,对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订方案,督促各县“开河渠,治陂塘,勤播谷,广种树,儆游惰,尚节俭,禁停棺之恶习,惩好赌之颓风”,并平反讼狱。境内原不产棉、丝,李拔在其内署隙地试验种棉、养蚕成功。进而教民树桑植棉,故民知养蚕,灾自李拔始。为记其功德和政绩,他调离福宁时,绅民特立“去思碑”以示怀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湖北荆宜施道台时,曾率众修整长江航道。今三峡崖壁尤存其题刻“化险为夷”、“香溪孕秀”等,这些题刻不仅为丰厚的三峡文化长廊增添一份光彩,还起到了让后人看石刻观水文、预测水势的作用。
他不仅勤于政务,也热心著述,一生所撰志书有《重修犍为县志》九卷,《衡州续艺文志》四卷、《福宁府志》四十四卷,《福宁府艺文志》补四卷、《长阳县志》八卷。撰文有《四书旁往》、《困学心传》、 《地理探源》、《行部纪略》、理学探源入》、《史学概论》、《东西行录》、《壮游见闻》、《纲鉴折衷》、《离骚解意》等。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中举人后改名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今四川井研县研经镇)人,清末至时期学者、思想家。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二年(1873年)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张之洞治学宗文字训诂的乾嘉汉学,廖平受其影响,感到宋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诂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但是廖平一生学术的基本方向,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张之洞离川后,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廖平经常向王闿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诂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及第,授知县,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二十一年(1932年)病逝。
廖平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29年何克希加入中国党,早年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赴上海从事情报工作,成为中央特科成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参与领导开辟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江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10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五军委员,1949年6月任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委员,率部参加解放华东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委员,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兼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浙江省协商会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12月17日在杭州逝世。
1948年就读于成都市女子高中,深受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积极参加学生,成都解放后,丁佑君立志献身,考入西康人民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主义青年团;毕业后,丁佑君担任西昌女中军事代表;1950年9月19日,丁佑君在西昌盐中区征粮工作中,不幸为叛匪围捕残虐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1950年9月25日被西昌县委追认为中国党党员、烈士。
毛文书(1910年—1988年),四川省乐山市人,中国眼科学界享有盛誉的老前辈,国际著名的眼科专家。
1930年毛文书考进华西大学医学院,1937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在陈耀真的鼓励下,毛文书又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于1950年10月回到陈耀真的家乡广东,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毛教授治学严谨,对眼科学造诣很深,她对眼科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普查预防有精心的研究,尤其专长白内障、眼遗传病、眼生化学和流行病学的防治和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1965年10月她和丈夫陈耀真创办并主持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第一间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1983年6月她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从事眼科学研究的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使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办公室三位一体,完成防治、科研、教学三项任务,为发展祖国的眼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毛文书教授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事业心的眼科专家。50多年来为眼科教育、科研和医疗、防盲治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全部精力。
杜道生(1912年10月30日—2013年9月10日) ,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专业,曾师承于钱穆、胡适、沈兼士等国学大师。先后在乐山、成都、大邑、新都等地任中学教师,1956年调成都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后从事汉语教育和汉字研究工作。1982年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巧妙地将汉字和物质结合起来,引起学术界轰动。
杨美莹 (1939年1月10日——2012年3月7日),四川省乐山市人,原辽沈战役纪念馆副馆长、著名文博工作者、考古工作者。
1964年7月杨美莹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他是辽沈战役及东北解放战争史、东北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和成立的重要参与者,杨美莹同志先后列席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和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的历次会议。为1988年10月31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和正式对外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任锦州市委员会宣传委员、辽宁省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锦州市博物馆陈列组组长、辽沈战役纪念馆副馆长、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1999年1月,正式退休。2012年3月7日,在锦州病逝,享年73岁。
主编或参与编写和编审了《》、 《黎明前的斗争》、 《辽沈战役纪念馆》、 《东北解放战争烈士英名录》、 《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辽沈风云》、《辽沈大决战》、《解放战争与东北》、《解放战争与东北》(第二辑)、《丰碑》、《辽沈战役纪念馆画册》等书籍。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