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了1330位货车司机她发出“民生之问”| Hey!年青人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3-31

调研了1330位货车司机她发出“民生之问”| Hey!年青人

  我理解的个人使命,应该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认同、追求和实践: 不仅仅追求一个比较舒适的个人生活,还要对社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怀有真的关切和责任感,身体力行地选择在服务他人中构建自己人生的意义。

  “悠长的汽笛,漫漫的长路,在沉默中坚定向前,货车司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细胞,是‘中国制造’最可靠的运输员。”在题为《滚滚车轮上的民生事》调研报告的开头,贾西子这样写道。

  2022年初,贾西子通过多种渠道向全国1330名货车司机发放问卷,并与4名司机代表开展深度访谈,通过“点”“面”结合的调研方法获取一手资料,完成了这份6000余字的报告,立体地总结了货车司机群体面临的“急难愁盼”和货运行业的“痛点难点”。该报告获评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特等奖、“十佳调研报告”。

  这并不是贾西子第一次将目光投注到基层群体的生存状况,此前她撰写的《疫情影响下服务业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及政策建议》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2020年春节回乡调研成果评选一等奖。

  翻开贾西子的简历,会看到相当耀眼与国际化的经历:复旦管院2014级企业管理系博士,在校期间曾担任管理学院团主席,曾代表中国青年参加2015年菲律宾APEC会议;2017年博士毕业后入选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并先后在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工作实习;2019年入职财政部。

  是什么让她跳出既往框架,将学术兴趣和职业关切聚焦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层群体?那一位位驾车在地平线上朝夕奔跑的卡车司机,又是如何连接起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贾西子校友,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部委的工作刚起步的时候,就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大考,见证了各种因素叠加让宏观经济,社会治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督促着我要不停地多学习,多思考,多做研究。

  疫情三年以来,大家都感觉到物流和快递成了生活里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在管控时,它可以说是一条生命线。但在疫情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物流又很艰难。卡车司机这个群体面临着一个尤其复杂的情境:既有宏观层经济受压带来的行业本身的紧缩,又有疫情特殊背景下叠加的压力,再加上他们是高流动性的一群人,一路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掉,才能把货送到。

  我认为卡车司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群,可以看作疫情下政策和经济层面所遇问题的缩影。中国的卡车司机人数接近3000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值得关注和研究。

  设计问卷不难,难的是找到卡车司机来填写问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孤独的行业,司机们往往处于“原子化”状态。缺少组织、社群和协会,缺少集体生活。而且,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他们有时甚至无法保证睡眠时长,更别说专门抽空来填问卷和访谈了。

  首先,我挂职的济南是山东重汽生产厂商所在地,我去过山东重汽和上下游很多企业做调研,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联系,就挨家挨户去走访卖卡车零配件的那种门市店,请他们帮忙滚雪球式地一传十十传百,填了很大一部分问卷。

  第二,我联系到了财政部一些驻山东的单位,也发动了身边很多人,大部分还是靠人传人这样来完成的。

  第三,我在快手、抖音上找了卡车司机群体的意见领袖。我给他们发私信,说我有这样的一份问卷,我是谁,我的电话是什么,你愿不愿意帮忙?有不少“王哥”“李哥”“张哥”帮我做了宣传,效果蛮好的。

  最终,问卷调研覆盖了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和3个直辖市的1330名货车司机,随后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我选择4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货车司机及物流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主要有以下五点发现——

  首先,时代之变下,物流需求增速放缓,货运行业运力过剩,小微主体生存空间受挤压。从需求端看,受制于投资和消费等上游环节增速放缓,近几年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从供给端看,我国道路货运经营车辆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供需情况的进一步失衡,加之规模车队和小微主体的经营状况两极分化,大幅挤压小微主体的生存空间。

  据此次调研问卷结果显示,65.15%的货车司机认为近5年的经营“利润逐渐大幅度下降”,23.68%的货车司机认为“利润逐渐小幅度下降”;接近89%的货车司机面临收入下滑的压力;48.41%的受访司机准备在未来1-2年内转行,离开货运行业。

  第二,油价之痛,油价高企大幅挤压小微主体利润空间。货运市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货运经营者在面临燃油费上涨影响时,受限于议价能力不足,往往无法与承运企业重新协商,将油价上涨反映在运价上涨中,因此成为油价上涨对利润挤压最为严重的群体。从此次调研问卷的统计结果看,燃油费的开支位列司机日常运营成本之首;45.4%的受访司机表示燃油费已经占据超过一半以上的成本开支。

  第三,算法之困,即网络货运平台压价加剧行业“内卷”。网络货运平台在利用算法和技术优势提高行业交易效率、降低行业成本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货车司机线上交易的垄断性权力,并不断利用规则制定权压低运价,诱导低价竞争。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4.92%的司机使用网络货运平台接单,其中,71.92%的货车司机认为“网络货运平台并没有让货运行业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平台利用算法设立任务目标,压缩货物运输时间,侵占司机劳动权益,变相迫使司机加大劳动强度、降低安全要求,间接制造安全隐患。问卷调查显示,54.21%的货车司机认为平台“降低货车司机门槛”,42.51%的货车司机认为平台“恶意派单,延长司机劳动时间”。

  第四,成本之难。低碳环保新政提高了运营门槛,客观上增加了运营成本。34.72%的受访司机表示感受到了“低碳环保政策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一方面,各地对货车排放管控加强甚至过度加码;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开始以环保名义限制国四或国五排放货车通行,提高了货运行业的运营难度和运营成本,挤压了货车司机的利润空间。

  最后,是隔绝之感。此次问卷调研显示,以2022年为例,受访司机每个月平均有25.7天在路上奔波,一年中在运输途中的时间平均为305.4天, 每天平均工作11.2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四海为家”。

  货车司机的抖音、快手、卡友微信群以及货车司机论坛是最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新型自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的“虚拟组织”,成为获取政策发布和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自媒体自发性强、非正式程度高等特质,货车司机对各类政策更新和出台的知晓度也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支持政策的获得感。

  2012年到2017年,我在管院读了硕博连读项目,师从企业管理系的苏勇老师。毕业后我没有立刻选择去工作,而是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一个全奖奖学金的项目“苏世民学者全球领导力项目”。

  2019年毕业之后,我以中央选调生的身份考入财政部。这个跨度转变是蛮大的。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下面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关注更多的是企业如何发展、企业如何变得更好,但是到了财政部之后,研究的对象就宽广了很多,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考量为研究对象。

  我很感谢这份工作,它既能让我充分发挥博士学习时受到的学术训练与理论积淀,又跟我自己本人的职业热情比较接近,也就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一个结合点。

  到财政部第二年,按照中央选调生的要求和安排,我到基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我去到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土屋村,担任党支部,做一些基层的服务,挨家挨户走到老百姓家里去解决他们具体的问题。

  这一年跟我过往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都是很不一样的。以往做学术,总体比较阳春白雪,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朋友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家的职业诉求与人生境况都是很相似的。然而这一年在村子里面,我接触到特别具体的、很棘手的,甚至无从下手的民生问题,这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段时间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一点反思是一个归零的心态,就是要把自己前期的没有太多意义的自负或者骄傲放掉,去认真倾听一线百姓最需要什么。

  从业务上来说,首先是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政策是怎样一层一层被传递的,可能会有些不一样的考虑和解读;另外我们大部分时间可能还是站在制度设计者的角度,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考虑得很完备,再加上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大,国情多样复杂,在政策制定和设计的时候,既要把大的框架理清楚,又要给予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第二点,我作为年轻的政策工作者,还是应该不断地到基层去,去了解事情,去做判断,然后从错误和不足当中学习,再把经验带回到政策制定工作当中,这样才能真的带来一些改变。所以我很感谢在职业生涯之初就有这样的经历,感谢组织对年轻干部扎实的锻炼培养,这让我受益终身。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和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被称作幸运儿。我们光环的背后是无数幸运的叠加——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社会和家庭给予我们完整优质的教育,我们有专业技能、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幸运往往带给我们更大的盲点:我们身上所谓的‘优秀’背后是某种意义上的‘捷径’,而这种‘捷径’让我们并不懂得天下各种各样的困境和苦难,看不到万事万物的复杂和无奈。”

  当大环境中的嘈杂声音此起彼伏时,去消解意义是容易的,去寻找一个撬动地球的支点则是不易的,但这就是最宝贵的实干精神,也是我希望能具备的。

  我理解的个人使命,应该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认同、追求和实践: 不仅仅追求一个比较舒适的个人生活,还要对社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怀有真的关切和责任感,身体力行地选择在服务他人中构建自己人生的意义。我在读博的时候就一直有这个想法,跟性格和家庭教育都有关系。

  在我的博士学习之外,当时也做了管院的学生会主席,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或者说,给同学们做一些小小的事情,这可能算是一个种子。当时得到很多老师的鼓励,那一年学生会的工作做得非常地顺利、有成就感,可能也鼓励了我给更多人服务、给更多人做工作的这种心态。

  后来复旦也提供给我很多宝贵的机会。2013年,我被选为青年大使参加中美青年交流,去美国参观了白宫和国会,然后看到了他们的和学术,还有民间交流是怎么样互动的,对我影响很大,打开了新的眼界。

  先有这样的发心,然后有一些机会和行动在鼓励你说,这条路是很有意义的,之后就能看到其实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里努力。我觉得这颗种子的萌芽完全是在复旦展开的,后来有机会了解到苏世民书院,书院的宗旨是培养全球领导者,尤其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使命有热情的青年同学,和我的人生理想还是挺契合的。

  能进入复旦的同学,背后有许多优秀的点的叠加,但可能越是优秀的同学,越容易陷入某种误区,觉得这些成就都是来自于自己,而没有看到更广层面上的一些不公平或者其他的因素。但我觉得复旦很好的地方,在于她在努力拓宽每个同学的格局和心境,她是不功利的、包容的、欣赏你棱角的。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复旦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有整齐划一的动作,但反而是这种“不要求”,会让你的人格能够自由生长;当人的人格能够自由地生长,伸展出各种各样真实的藤蔓的时候,你会更懂得欣赏一些;然后你能辨识和理解更广阔世界中的困难与矛盾,而希望自己去多做一些,这个过程并不矛盾。

  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我有幸参与一些宏观经济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改革工作,感到十分光荣,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身边的同事相比,我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对未来我没有很多闪亮的幻想,我就希望自己能立足岗位、精进业务、提高认知,对得起经手的每一件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