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子 【生涯人物专访】曾月:从二中来到人生教育中去
人生的棋盘上布满了落点,曾月的落点有很多,其中一个便是青岛二中。十三年前的她,在和父母一起考察过岛城各个学校的教学特点及学习氛围之后,便一眼相中了二中。二中既有良好的学术教育,又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平台去拓展自身,刚好符合她求学的观念与需求。正因如此,尽管她后来因家庭规划选择出国学习,只在二中度过了精彩的一学年,但每每回忆,青岛二中仍旧是她就读过的所有学校中最喜欢的。
拓展自身,换句话来说,意味着学校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新事物的机会。“我们应该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以个性化成长为目标,而不是着去学习所谓的‘特长’。”
在谈话中,曾月一次次地回忆起之前在二中的经历,对当初选校时所做出的正确决定而感到骄傲。不管是在学校跟随名师徜徉知识海洋,还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参加模联,英语演讲比赛,街舞表演,微电影拍摄等等,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为她未来的发展增添了许多色彩,也让她的心中一直充满着爱和力量。“二中是一个能让学生在获得良好教育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探索自我的一个地方。”她在采访中说。
说起在二中的日子,曾月学姐仍然记忆犹新。“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出国之后一直很怀念的,是我在二中所感受到的浓浓的集体荣誉感。”曾月学姐回忆道,“美国高中主要以走班制为主,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学生自然也不会形成集体荣誉感。”所以一回想起在二中和同学们白天一起上课,晚上在宿舍说着悄悄话的日子,就倍感亲切。时至今日,班级集体参加的活动都仍然被她记在心里。
“即使到了高二,我已经离开二中,但是每当看到班级群里面的消息,还是会很快乐很兴奋,集体荣誉感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每到假期回国,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回到班级,与老师和同学们见面聊天,“在同学们都毕业了以后,我感觉好像失去了第二个家。”直到现在,当年的同学们还会经常相聚,互相问候,那种温暖的、互相牵挂的情感依然萦绕在彼此心间,这种友情就像一杯醇厚的茶,历久弥香。
读书时期,除了同学情谊,令她记忆深刻的还有陪伴她的老师们。虽然曾月已经离校多年,但是一直和孙校长保持着联系,也一直在关注二中的发展,为二中能够有孙校长这样一位真正的教育家而感到自豪。除此之外,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班主任丁娟老师了,无论什么时候提起二中,她都会立刻想起丁老师。
“丁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会用我们能接受的方式教育学生。”有一次班里有位学生犯了错,她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诗意而浪漫的方式——写诗,既照顾了青少年的自尊,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压迫和刻板。当时这种管理方式的人情味瞬间让曾月在情感上与二中产生了紧密的连接。后来她从事教育工作之后,也会常常忆起当初这个场景,给了她很多启发。“优质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会超越时间和空间,一代代延续下去的。”
“丁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她总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我离开二中去美国读高中的时候,她写了总共8页纸的亲笔信,题目是‘可爱的蒲公英要飞走了’。信中表达了她的不舍,也对我的未来给予了厚望。我一直珍藏着这封信,我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在注视着我,那目光里,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支持。”
在二中的一年时光也给曾月带来了很多正面影响。在采访中,她表示,优秀的同龄人聚集在一起,最终会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个体。二中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各为不同,有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大学霸,有将社团搞得风生水起的领袖式人物,有音乐美术方面才华横溢的,也有在某一学科特别突出的。“我们吸收彼此最闪光的一面,互相激励,成为更好的自己。”
离开二中后,曾月也继续将这种开明、主动拥抱新环境和新事物、求同存异的心态,带到之后的学校和现在的工作中。
还有一点令她感觉终身受益的便是在二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心。“二中鼓励我们个性化发展,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摒弃墨守成规的思想,从而建立起学生们的内在自信。”走出二中后,她发现自己比其他同龄人拥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面对世界的变化更有定力,自我表达能力也更为突出。“我觉得这些都是二中带给我的。”
曾月在高中时期参加了学校的街舞活动,由此爱上了街舞,也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伙伴。街舞对她来讲也是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挑战,肩负着多少压力,只要音乐响起,舞步打开,心情就会立刻舒缓,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之中,同时感觉到身体的能量一点点聚集,让我得以以崭新的状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说到这里,曾月的眼睛里闪烁着点点星光,“每个人热爱的东西或许都不一样,有人喜欢体育,有人喜欢听歌、画画,有人喜欢静静地看书。拥有爱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奖赏,是一生很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调整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离开象牙塔之后,学生才算是真正地走入了社会这个大熔炉。“当我们脱离了纯粹靠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或者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环境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视野,以及能否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学生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考试成绩,要将眼界放得更长远一些。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很少有学校能有耐心以培养学生成为终生学习者为己任。正因如此,二中的教育理念“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更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二中一直在坚持的。
“于我而言,我觉得教育真正应该带给一个人的,是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我是谁。’”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究其一生去追寻的。
每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探索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有的人在专业领域探寻,有的人在实践中探寻,所得到的答案千差万别。教育则是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帮助人们发掘自我,认识自我的指导作用。
曾月在创办橙知教育时也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想传递的,是一个积极而理性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积极而理性地去生活,就是走在探索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路上,最终会成为内心非常笃定而踏实的人。”
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生才不会迷茫。当下社会,许多青少年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考大学和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何处,有没有勇气追寻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情。
“与学生接触多了,有时候也会觉得很心痛。很多孩子是非常优秀的,本身也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他们依然会对这些问题产生焦虑且难以缓解。”
在找到答案之前,焦虑和迷茫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甚至在找到答案之后,我们仍然还会存在一定的焦虑,但是在这个时候,焦虑往往会变成一种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希望我们的教育最终能够帮助每一个人找到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勇敢地走下去,这样我们彼此的人生都会充满幸福感和价值感。”
“我们做的教育是提倡度的,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参与进来,以学生为本。”二中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更多的思考互动和交流由学生一起完成。
由此出发,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和讨论,进入更广阔、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探究过程之中。
对于教育者来讲,除了提供最优质的课程,创建一个有国际化视野,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平台也同等重要,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共同赋能学生的成长。“希望橙知可以成为多元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倡导者。”新一代的青少年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理念等等都是我们作为教育人应该传递给年轻一代的。”
“橙知致力于全方位地引导和协助青少年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走向世界,引领社会发展的优秀年轻人。”每个人的命运都跟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只注重个体的发展,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落足点。
“所以我们与中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基金会、亚洲象繁育与保护基地、小象未来基金会紧密合作,带孩子们去西双版纳实地考察热带雨林,着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走进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参与野生亚洲象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我们还深度去研究中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基诺族,走进基诺族博物馆、基诺族村寨,与基诺族最后的猎人进行深度采访交流,再通过青少年们的文字与语言,把基诺族璀璨但不为人知的文化传播出去,形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曾月介绍,日前橙知已经跟敦煌研究院、贵阳苗族研究院达成了进一步的合作意向,将带领学生们去充分体验中国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文化瑰宝,也让学生们明白,他们是中国文明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世界的一份子,有责任将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传递给全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文化根基,不断强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认知和“文化自信”;同时,我们又要多去欣赏、接纳和了解不同的个体和文化,跳脱出同质化的社群,走入更广阔的世界。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
教育的初心在于一个人的发展,那么一个人的发展到底需要什么呢?如何实现个人发展,曾月给出了她的答案。
近年来最火的两个词,莫属内卷和躺平了。在演讲的时候,曾月时常也会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造成内卷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大家追求的是同质化的成功。”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考入顶尖的大学才是成功,那么社会就会推动所有人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获得财富是成功,那么社会就会推动所有人去努力赚取更多的钱。但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不应该让成功定义我们的方向,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而不是被这个社会的潮流所裹挟。同质化的成功只会让出口越来越狭窄,最终难以见到出口外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不否认,有时候出口确实狭窄且竞争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我们一直在竞争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追求的过程是否会让我们身心愉悦。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更加理性和开放的心态,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认认真真地前进,我们就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功。
“其次,我们人生需要多去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曾月曾经学习过很多不同领域的科目,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实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初高中参加的央视希望英语的比赛和延续十四年的志愿活动,在她的心里种下了教育和公益的种子。“我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就一直在寻找各种宣传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到需要帮助的群体。”央视希望英语演讲比赛为她创造了一个契机,她得以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节目播出后收到了非常多正面的反馈。从那之后,她第一次意识到大众媒体的力量,所以她高中三年都选修了电影制作这门课,拍了几部与自闭症群体相关的纪录片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进入康奈尔大学之后,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电影作为双专业之一。
但是在后来的实习和工作中,她发现自己所畅想的电影行业与自身所想要的生活大相径庭。“电影制作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行业,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之后,我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真正有能力在电影中去输出和表达自己观念的,属于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而要成为这很少一部分的人,是非常非常困难且很多时候仅靠个人努力是难以达到的。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曾月发现电影行业实际上与她个人的价值观还是有些冲突的。她希望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能感受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实实在在的正面影响,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追溯过去的人生,她发现一直贯穿生活的,是教育。不管是做自闭症人群志愿者,志愿老师,还是大学期间去幼教机构教学的经历,亦或是高中期间做的很多公益活动,都是跟孩子相关,跟教育相关。以前的她认为自己当时只是纯粹喜欢做这些事情,但是当她真正站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去重塑未来时,她才发现也许教育,才是真正能帮助她实现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考研时,她选择了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学的研究生,而后创立了橙知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管是电影还是教育,它本质上来讲都是我对人生终极理想的追求,只是探索的路径不同而已。”
“我的终极理想就是,我希望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或者他人有正面的影响。这也是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现在谈起往事,曾月表示自己经历中感触最深的就是,真正地去付诸实践,用心去感受,不断地自我反思,并敢于做出改变。这三者缺一不可。实践打破幻想,及时反思决定未来方向。
说到如何选择未来,究其根本还是要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在主动探索与静思中慢慢去体会,然后做出决定。否则即使你获得了外人所认可的成功,你的内心却没有感觉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这是否值得呢?”
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高中阶段,学生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考一个好的大学,好大学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怎样去利用周围的资源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当学生们明确了努力的意义,才能获得坚持下去的信心,从而获得勇往直前的自驱力,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高效地达成目标。
“对我来说,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浑身都充满着力量;而当太阳西下的时候,我的心是愉悦和充盈的,这就够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