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具有吸引力?浅谈红楼梦的蓄势手法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12

为什么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具有吸引力?浅谈红楼梦的蓄势手法

  蓄势是一个比较工科的词汇,最形象的表示是修水坝。如果修一个水坝拦住正在平稳流淌的江河,稍后再放开水闸,已经由水坝拦住的水便会喷薄而出,获得比之前更大的势能和流速。

  这个概念在影视剧、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门类当中都有应用。举个例子,笔者最近正在重温的电视剧《伪装者》当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为出场的主角蓄势的画面,四位在第一集当中出现的重要主角,第一个镜头都不是正脸,其中两位是露了背影,另外两位分别是手的特写和腿的特写。这种镜头安排方式会给人一种好奇心: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们身上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在红楼梦中,类似的蓄势手法也非常为人称道。但红楼梦中的蓄势并非如此单一,而是游刃有余,多角度多方位地使用,读来妙趣横生,令人齿颊留香。

  这无疑是红楼梦中最著名也最大手笔的蓄势手法,用法和上文的电视剧类似,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位主角在入场之时都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式。我们来看原文:

  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里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正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头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第3回

  这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选入红楼名句语录。王熙凤作为本书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这样鲜活地,“放诞无礼”地,辉煌喧闹地,闯进了观众的眼帘,成为了这一整回书到现在为止最亮丽的一抹颜色。

  凤姐这个漂亮的出场之所以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非只有这段话的功劳,这个蓄势其实在前文很远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黛玉进贾府,首先拿定的态度便是“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又见到贾府的景物建筑都是高大威严,不容侵犯,仆妇小姐们更是都恪守规矩,不敢逾矩半步,读者的心随着黛玉的心一起,一直处于高高紧绷的状态,这种高度戒备和谨慎的态度一直保持了一整回。

  即便是黛玉见到贾母,内心有万种言辞要说,也只得是先欲拜见,再被贾母搂入怀内,众人解劝开来后也是先行拜见再坐下叙旧,这方是豪门的规矩。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完全不守规矩,不屏息敛气,不高高紧绷的人忽然出现在画面中,自然引发所有人的关注,观者的心也会随着这句凤姐的笑语轻轻一松,这刚刚由半回书高高蓄起的势,自然也为凤姐而一泻千里了。

  一语未了,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第3回

  宝玉的状态与凤姐更加不同。作为全书最重要的男主角,且是与本回线索人物林黛玉以后会有一段不解情缘的人,宝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刚刚对凤姐已经是浓墨重彩地强调过了,这次又将如何叙写这个宝玉的出场,才能突出他比凤姐更重要的地位呢?

  首先,作者在宝玉正式出场以前,已经花了不少心力侧面描述这个男主角的前世今生。先是在第一回就借前情提要叙写了宝黛前世的情缘,又借甄士隐的黄粱一梦反复渲染宝玉的投胎过程,再在第二回借贾雨村的口,通过甄宝玉暗写了贾宝玉的性情,再借冷子兴的口明写贾宝玉的性格与行事,读者在前两回便已经对宝玉的真面目吊起胃口。

  本回之中,又重新另起炉灶,让王夫人、黛玉之母贾敏等人反复侧面描述贾宝玉的性格,这时候宝玉的形象本已经深入人心。

  这还没完,作者故技重施,而且变本加厉地让读者的心又一次提了很久,用来烘托氛围。黛玉在见过凤姐以后,已经跟着邢夫人去过了贾赦的屋子,又折回来去找王夫人,并且又看了一通荣禧堂的派头,还被王夫人试探了规矩,凭着自己过硬的智商情商和礼仪,才没有掉进王夫人的小陷阱里(这里且不讨论王夫人的用意或者是否故意下套,至少在黛玉看来无疑是到雷区走了一遭)。这以后黛玉还在贾府吃了第一顿饭,体验了一下豪门的用膳派头,这次又是凭借自己高超的观察能力才没有出丑。读者到此,即便不觉得疲劳,也觉得惊险万分了。

  氛围的营造和之前铺垫很久的侧面描写,使得读者对宝玉的出场呼声渐高,到本回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呼之欲出,不得不泻。但作者还不满意,本段之中还加写了这一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将已经吊高的胃口再次提起。脚步响处,丫鬟报名声处,出现的会是怎样一位人物?读者已经和黛玉一起,在心里问了千万遍了吧。

  这种写作手法,笔者限于知识水平还没有找到古代小说评述者的成文总结,姑且以这句十分应景的词来命名了。这个写作手法比之前不同,出现在正面大量描述角色之后,用一个侧面的补写巧妙地收束角色的刻画。

  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见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忙丢了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一大段之后)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纺线的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面那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第15回

  二丫头是宝玉为秦可卿送殡路上偶遇的一个女孩,关于她的笔墨很少,只有短短几段文字,却是深入人心,使人见之难以忘怀。二丫头不像其他村庄农民那样对豪门公子敬畏惧怕,也不认生,见宝玉乱碰纺车,竟直接站出来阻止,还纺线与宝玉看,这一段描述已经使她在一众农妇中间显得十分亮眼,连纨绔的秦钟都说“此卿大有意趣”,料想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二丫头刚刚开始她的纺线表演,却又转头被老婆子叫走了,描写到这里方有神采又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这个戛然而止的邂逅,使得宝玉在庄妇谢恩叩赏时念念不忘地留意搜寻。搜寻不得,宝玉心中若有所失,却又转头在车上得以对她最后一瞥。那一幅田园美景,配上极具生活气息的二丫头的日常,凝固成宝玉心中的一抹割而不断的遐思,飘散在空中。车轻马快,两面之缘转瞬而逝,二丫头将继续在田间地头像蒲公英一样生机勃勃地生活着,而宝玉和与宝玉一同掠过田间的读者,却无缘得见了。

  许多论者认为二丫头在书中别有含义,有的人认为她还将在80回后出现,有的人认为她是村间纺绩的贾巧姐的缩影,但我却倾向于认为此回便已是对二丫头这个形象的全部描述了。初遇的大胆与开朗,和再见时的这个蓦然回首的图景,已经几笔勾勒出一个农村女孩的形象,令人回味悠长,过目难忘,再多添笔墨恐反而蛇足。其实人生本就有许多没有下文的偶遇,怎么会次次相逢都有再遇之日,次次邂逅都能开花结果呢?

  无独有偶,曹公在写宝玉对二丫头时的惊鸿一瞥,扩大到小红身上便成另一段故事。小红仗着有几分姿色和心计,趁着大丫头都不在时替宝玉倒茶,意图乘空上位:

  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好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第24回

  此是宝玉与小红的初见,从宝玉眼中活化出一个俏丽简便,干净甜美的姑娘。虽是衣裳半新不旧,状似无意,却清水出芙蓉,比那起搽脂抹粉的俗物更有一番味道。可是与描写二丫头时的情况相似,宝玉刚刚与小红搭上几句话,还没有深聊呢,秋纹和碧痕便提着水进来,接着小红便被发觉意图,被这些风光无两的副小姐大骂大啐了一顿,与宝玉的会面自然也草草收场。

  然而宝玉却因此记住了这个女孩,甚至动了叫她上来做活的念头。由于各种原因犹豫之时,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也念念不忘地想要在一众丫头里寻找她。

  (宝玉)早起来也不梳洗,只坐着出神。一时下了窗子,隔着纱屉子,向外看真切,只见好几个丫头在那里扫地,都擦胭抹粉,簪花插柳的,独不见昨日那一个。宝玉便靸了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只得又转了一步,仔细一看,可不是昨儿的那个丫头在那里出神。待要迎上去,又不好去的。正想着,忽见碧痕来催他洗脸,只得进去了。不在线回

  与二丫头文字同样的写法,宝玉这次看见的不是叩赏的庄妇,而是一群涂脂抹粉着扫地的丫头。这里也值得深思,为什么扫个地需要“擦胭抹粉,簪花插柳”呢?自然是为了能更显得更漂亮一些,吸引二爷的注意,好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这里虽只有八个字,却写尽怡红院内女人张牙舞爪勾心斗角的日常。话又说回来,既然所有人都浓妆艳抹,自然反而引不起宝二爷的注意。所以他一心就想找到昨天的那个姑娘,却遍寻不着。

  几句话的工夫,既将衣服半新不旧却俏丽甜净的小红与一众“蠢鬟”做了对比,又同时轻轻提起大家的胃口。用众丫鬟和那株“可恨”的海棠花做了蓄势的小水坝以后,小红的剪影终于出现在宝玉和读者的面前,却是在“出神”(这里很有意思,段首宝玉也在“出神”,二者相对别有意趣)。她在想什么呢?她还记得昨天倒的茶和挨骂吗?宝玉心中自有疑问,却迎头又被碧痕拦住,不得前去细问。

  这一段便已经是前八十回宝玉最后一次见到小红了。之后她的名字再出现在宝玉的世界里,便已经是小红得了凤姐的青睐,要被她调走去当高级助理了。与二丫头同样,虽然宝玉经历一番找寻,终于蓦然回首得见佳人,却由于一些不高不低的阻碍未能再次亲近。

  但小红却并没有从读者的眼中消失,而这个海棠花影后出神的图景,也成为读者对小红很重要的一抹印象。小红在此处的出神,直接与后文她与佳蕙之间那次“没有不散的席”的谈话相呼应,一个清爽甜美,又拥有灵魂深度的少女形象就此完成。

  红楼梦里类似这样为人物形象蓄势的文字不胜枚举,曹雪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借拍手的太监等皇家阵仗、贾府众人苦等一日的辛劳,提起了人们对元春省亲的期待;借遍寻刘姥姥不着的众丫鬟,加强了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戏剧性;再如宝黛吵架以后,宝玉也曾找遍了大观园都不见林妹妹身影,无意中却兜着落花听到了黛玉惊世名篇《葬花吟》;宝玉生日宴上,大家若不是焦急地寻找湘云,也就不能突出她醉眠芍药圃的惊艳和岁月静好。

  在叙写人物形象之时,红楼梦的特征便是收放自如,节奏忽紧忽慢,错落有致,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几百个至今为人热议的形象,也造就了这样一部文化瑰宝之作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