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成因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2-28

网络暴力的成因

  2007年末,由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采访引出的“很黄很暴力事件”在网络中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和众多的网络事件一样,网民们对一位年仅13岁的小学生的非理性对待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 事件回顾 2 ...

  2007年末,由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采访引出的“很黄很暴力事件”在网络中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和众多的网络事件一样,网民们对一位年仅13岁的小学生的非理性对待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中采访了北京市的一位小学生,这位小学生对着镜头说道:“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新闻一经播出,猫扑网站随即出现了多个帖子来攻击“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只因这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这位同学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有人发起了议论,说她太CCTV;他们还在百度上创建了她的个人吧,专门讨论这个事情;还有人 PS了漫画图来影射她,甚至有人公布了她的履历等私人资料。可以说,网民们的这些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网络暴力。

  通过以往的例子,我们可以把网络暴力理解为这样一种暴力:网络暴力行为人对某种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采用特殊的网络手段,公布个人隐私,从网上追到网下,并以无形的压力侵害被害人。

  在群体传播中,有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但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集合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机制。它与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更具有非理性的特点。这些特殊的传播机制主要是群体模仿和匿名性。从集合行为及其机制可以解释“网络暴民”是怎样形成和实施网络暴力的。

  首先,网络传播是多层面的。过去,人类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大类型相互独立,互不联系,而在网络传播中,四种传播方式却可能产生交叉与重叠。在网络中的群体传播方式是通过BBS、论坛、聊天室等。BBS具有匿名性与高自由度的特性:与其他的网上交流方式相比,BBS成员相对固定,每个成员都拥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代号(ID、昵称),而且这些代号通常可以申请多个,BBS 上发布信息的传者的不确定导致了BBS传播的低信用度。BBS 是一个高自由度的虚拟社区,它也因此成了大量信息的集散地。同样由于匿名性导致参与讨论的人对自己的言辞不加斟酌,某些时候还会成为恶意的人身攻击。从这点上来看,BBS提供了滋生网络暴力的土壤。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网络事件都是首先在一些大型的BBS、论坛开始传播开来的原因。

  其次,这一事件具备了触发集合行为的各种条件。其中,一个潜在的结构性压力为:网友对作为权威新闻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利用一个未成年人之口做迎合报道的强烈反感。由于以前存在的类似的情况,网友们的情绪没有得到表达和传播,这次事件成为触发性的事件。但网友发泄不满却找错了对象,将对央视的不满集中在出镜小姑娘身上,并在网络上咬住“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不放,对事件大肆讨论和宣扬,恶意讽刺挖苦她。这种恶意很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做法无疑使网民们站在了恶的一方,最终演化成了网络暴力。

  这一事件就是发生在BBS上的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大多数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我们冷静地看,一方面,小姑娘成为明显的受害者,即使她确实是配合“大人们”的要求说了谎,也不该遭受如此暴力的对待。另一方面,网友放肆地将暴力施加在未成年人身上,成为明显恶的一方,失去了原本可能的正义立场而实际上构成了网络暴力。《新闻联播》对未成年人采访对象所实施的事实暴力,反倒被弱化了。但是,网络暴力将民间言论开,丧失了集体讨伐的能力,使大家成了不理智的网络暴民。在各种网络空间里,充斥着网络暴民对一个小姑娘口中5个字的不依不饶,动辄就用“很黄很暴力”进行讽刺挖苦。一些原本不太知情的网民,单凭自身片面的割裂的理解就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讨伐的队伍之中:他们大肆地发帖、留言甚至通过PS漫画来,而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综观这些网民的行为不难发现,他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出自集合行为状态下的群体模仿机制,而这种机制下形成的种种行为就是构成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以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民的高度个性化、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等也是网络暴力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这不是第一个网络暴力的事件,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品学兼优却又无辜的小学生也许现在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她的悲剧还没有结束,她不幸地沦为这个压抑社会中随时爆发的网络暴民的泄愤目标。一些网民显示的低素质,让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感到无法容忍。而在这一连串的受害过程中,很少有人站出来为小姑娘辩护。现在,在这个年仅13岁的未成年受害者面前,这些网民应该感到羞愧,社会也应该进行反省。面对时隐时现的网络暴力,任何焦点话题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网络的,我们无法预料下一场风暴将起于何时,我们无法想象还会有多少个人遭受不幸。但我们应该相信的是:只有行为人自身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只有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进程,网络暴力才可能最终烟消云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