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冀州区辛向党:写村庄留乡愁  写人物传文明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31

衡水市冀州区辛向党:写村庄留乡愁  写人物传文明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退休干部辛向党,年愈古稀,具有52年党龄,是高级政工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作家、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他2004年退居二线年来,痴心于冀州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冀州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为“记得住乡

  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庚续、弘扬,采写了全区400多个村庄和600多名人物。计撰写了800多万字。

  他还把所采写村庄和人物的文章,有选择地编印了18部书(含3部与他人合著)。因此,2019年在他被评为“河北好人”的颁奖词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讲好冀州故事的人”。

  辛向党参加工作后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故乡,满怀深厚感情。参与了编撰《冀县志》和《冀州市志》。

  他深刻认识到:看历史,我中华民族的是先有乡村,后才有了城市。而如今,乡村虽然是国家的最小单元,但是大多数人,包括城市人的出生地都是在乡村。乡村是人们的“根”和“本”。乡村承载着无数历史文化信息,在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十分丰富、十分珍贵的史料。

  传承、庚续、弘扬、我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记得住乡愁”,在历史村落中寻根溯源,深入挖掘,让乡村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留起来,存下去。因此,他采写了全区几乎全部的400多个村庄。

  他采写的有关乡村乡愁的文章,有3大类:一类是,一篇文章写一个村。如《冀州历史上的最牛村庄》《全县“十个领先”的徐家庄村》,等等。一类是,一篇文章写若干个村。《如冀州“四古堡”》《 冀州的6个“插花村”》《 冀州7个“曾经是城的村庄”》《村名与水相关的31个村》《祈福村名的13个村》,等等。一类是,把内容多,有特色的村庄,下功夫,细采访,编撰成村志或者村史。

  辛向党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优秀人物,推进了社会进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是后人的老师、镜子、楷模。为此,他采写了冀州2200多年间的600多名历史优秀人物。

  他采写人物的文章,有详写和略写两种展现形式。详写,就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几千字、万余字、数万字,比较全面地展现人物道德精神,其中,《冀州史辑.人物编》,5万多字,写了49人。《凡人义举----冀州群英集》,15多万字,集中展现了冀州2000多年的古今人物42名。《写写寇宝莹》,10万字,反映了她的模范事迹。略写,就是就是一篇文章写多个人,几百字、一两千字、数千字,展现人物某一方面的事迹,如《冀州的美德女性》《冀州的全国劳模》《冀州历史上的乡间名医》等等。

  他采写的人物,有历史和现代人物两部分。身份含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皇帝、宰相等,有行业职业之精英,有普通的老百姓。有男女有老少,有在职的有退休的,有官员、医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科技人员、学生,有商业、工业、服务、文艺、佛教、武术、收藏,等界人士。

  他采写的正面人物,都是“”“正能量”,道德楷模、文明“好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有的为官勤政,一心为民;有的敬业奉献,精忠报国;有的诚实守信,诚义为首;有的见义勇为,敢当敢为;有的助人为乐,无私献爱;有的孝老爱,宽仁孝贤。

  辛向党写村庄、写人物这“两写”,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讲好冀州故事”的作用,收到了很好效果。

  形成村史书,庚续了乡愁史料。他把采写的村庄,编撰成书籍印行,成为能够长期保存的乡愁史料。《冀州那些事.村庄探访》和《钩沉集.村庄漫笔》两部书中,写了全区大部分村庄。为6个村庄单独成书为《徐家庄村志》《松篱史话》《述说谢家庄》等,计107万字。

  入选志史书,留下了育人资料。他采写的《冀州的“插花村”》和参加长征的人、在黄埔军校的人等近百名人物,被收入冀州的志书或史书,留下了珍贵的育人资料。

  刊载众媒体,提高了冀州名声。他采写的《松篱---一个有故事的村庄》《文明村里的“十件事”》《北内漳村的“十个三”》和冯跋、冯太后、释道安、方纪文等300多个村庄和人物,被中央、省、市、区级报刊、电视台等媒体采用,有效地提高了冀州的知名度。

  树为新典型,厚植了楷模懿德。他采写的吕丙生、乔居、李祝尧、王玉根、寇宝莹、张跃中、“好女婿”、“义民”等100多名人物,分别被评为道德模范、好人、先进个人等,在群众中得到广泛赞誉,成为学习榜样,为传播、弘扬冀州文明起到很好作用。

  辛向党为“两写”,17年来,不言报酬,不畏辛苦,白天走村入户,访老人,寻古籍(包括碑刻),查档案;夜晚青灯相伴,苦思冥想,敲打键盘,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

  跑遍四百村庄。17年来,他跑遍了全区400多个村庄,其中,徐家庄村、岳良村等村庄,均去过8至10次以上。

  走访二百农户。17年来,他入户走访过200多户人家。在写《徐家庄村志》期间,他到了30多个农户,有的走访3、4次。

  他在入户走访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在街巷里、小卖部、小饭馆里,留心闲聊天。他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的闲聊天,对写东西,太有用啦。”“只要做个有心人,闲聊天,往往是寻找线索的一个很重要途径。”

  《斜嘛赵家庄》《黄埔军校的冀州人》《“云烟”二字是他写》《小燕子的悲欢离合》等都是靠聊天获得的素材。

  查找百部古籍。17年来,他不但“访”,而且“寻”,就是寻找古籍(包括碑刻)。从私人收藏的古籍中寻找与冀州历史有关的、以前冀州史、志没有的史料。

  他从单位或者私人手中购买、借阅、扫描、复印、拍照古籍百余部。其中,有私人收藏的百年以上的古谱书7部、16册。

  他找到古籍后,认真苦读。首先认古字,然后是译字意,再是标点断句,最后是翻译成现代语。他说,16开的1页古籍,需要研读半天的时间。

  跑过百次档案馆。他曾经到天津、哈尔滨、石家庄、衡水及冀州等单位,查找历史档案。有时,为查一个问题,去多个档案馆(室),在一个档案馆呆一两天时间、去两三次。

  他依古籍和档案资料,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冀州历史资料,先后写出了《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冀州的人和事》《冀州“第一望族”冯氏家族》《冀州历史上的廉吏》等文稿300多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