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调研总结(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实训总结)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23

移动互联网调研总结(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实训总结)

 

互联网小常识:宽带城域网的结构涉及“三个平台与一个出口”,分别为:网络平台、业务平台与管理平台,一个出口为城市宽带出口。网络平台又包括核心交换层、边缘汇聚层与用户接入层。

点击上方中国信息安全可订阅

7月3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家庭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主办。会上发布了《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据悉,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2019年4月至7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问卷调查,并组织记者与研究员赴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北京五省进行田野调查与个案收集,在此基础上撰写发布了《报告》。

与会专家热议未成年人健康用网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新教育试验发起人朱永新首先发表了致辞。他表示,自从现代学校制度诞生以来,人们开始把教育的权利从家庭让渡给学校,但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研究发现,孩子们受到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校。

另一方面,现在的未成年人可以说是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跟父母的生长环境完全不一样。每当一种新技术诞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担忧它对孩子的影响,但是从手机、电脑一直到今天的网络,每一代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在朱永新看来,回避或者进行人为限制都不是好的办法,因为不允许未成年人用移动终端来学习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他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预测,未来学生的学习再也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学校,教师、父母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未来知识的来源将更加多元化,未来的学习一定是一个泛在性的、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的过程。

南都报系党委委员、副总裁、首席数据官虞伟代表主办方致辞时提到,南方都市报从两年前开始,决定走一条智库化的转型之路,先后成立了信息保护、教育联盟、新业态法治、互联网广告合规、互联网+医疗健康等20多个课题研究团队,而这次的报告就是南方都市报智库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发现,公众关心的是互联网对孩子们可能有什么影响,却很少考虑孩子们怎么看互联网。大家都在讨论家庭教育、互联网保护,却甚少去与未成年人聊聊,看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看些什么,做些什么。

他指出,《报告》从未成年人、家长、学校、互联网平台等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未成年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特点,深入分析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用途及偏好,探讨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在未成年人手机使用方面的引导教育责任与保护机制,力求全面客观反映移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潜在风险,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使用移动互联网。

会上,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民二庭法官程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此外,教育部新闻办副处长钟贤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信息宣传处副处长叶明堂,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报告揭00后手机内容乱象

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的记者现场介绍了报告内容。报告显示:

1、每五个受访未成年人就有一人在网上过遭遇色情、暴力信息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出现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且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

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其中,男生更常遇到色情、暴力信息,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遇到此类信息的频率也更高。

2、游戏周边APP藏危机:网络欺凌不容小觑,不良信息引发担忧

本次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情况不容小觑,有12.4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遭受网络欺凌,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认为自己有过网络欺凌遭遇的未成年人也更多。

3、家长指导能显著减少未成年人手机使用风险 平台应增加未成年人模式吸引力

调研深入分析发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况下,孩子的手机应用内消费、遭遇网络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况均有显著减少。

此外,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多家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家长控制模式等使用率极低,鲜少有家长知道这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由于未成年人模式视频内容实在单一鼓噪,主动开启的未成年人更是少之又少。

报告结论与建议

1、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手机,家长是关键角色,学校教育可作为突破口

谁应该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中扮演主要角色?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调查问卷受访者答案趋同: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均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应该扮演主要角色。

不过,虽然不少家长自身也认同应当由家庭主要负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但仍有约四成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太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且只有不到半数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引导孩子科学使用手机上做得比较多。

对于家长在管理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课题组采访的多位专家都提及了网络素养教育一词。

互联网小常识:分组转发分为直接转发和间接转发两类。若源主机与目的主机在同一个网络或路由器与目的主机在同一个网络则为直接转发,否则为间接转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表示,虽然家长在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引导中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她认为,网络素养实际上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学校不应该对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

2、不吸引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都是空谈

目前来看,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实行严格的视频分级,只呈现包括教育益智、科普、休闲等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以知识、技能学习类为主,少量掺杂其他带有趣味性的视频,同时,未成年人无法进行直播、打赏、充值、提现等行为。

现今短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内容侵害时的思路,往往是不断净化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这种净化更像是可删可不删的都删的应激合规反应。但从长远来看,当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愈发单一同质,结果反而是青少年拒绝开启,保护模式被空置。

期待家长能有意识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的最好办法,除了培训家长外,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未成年人主动开启似乎更可能治标又治本。建议平台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设置能够吸引未成年人的机制与内容来吸引未成年人,甚至专门为未成年人模式定制独家的精彩内容,真正激发未成年人自主开启保护模式的动力。

3、技术或可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兜底

除了增加未成年人模式下内容的吸引力,技术的力量或还能有更大的可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亦是如此。假如没有进行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假如没有开启家长控制模式,未成年人的行为就无法被发觉了吗?理论上来说,每一个人的网络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互联网时代最受追捧的用户画像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研究中心此前的测评中,我们在不进行实名注册、关闭家长保护模式的状态下,尝试在几个视频直播类平台上邀请未成年人手持酒瓶出镜进行直播(经过其家长同意),抖音平台在直播开始 1 分钟后就辨认出视频中出现未成年人,立即中断了直播。此外,据腾讯介绍,如果一个注册为成年人的用户的游戏行为模式疑似未成年人,他们也会根据情况与判断联系用户确认年龄。

可见,即使是没有其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状态下,平台仍然能够通过专门的技术设计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办法更像是一种事后补漏的兜底办法,它并不能在未成年人的利益受到互联网侵害伊始就阻止或提醒某种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依然需要建立在家长及时开启监护模式,并与未成年人商讨合适的使用互联网的计划基础之上。

更多信息安全资讯,请关注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更多信息安全精彩视频,尽在《话说安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互联网小常识:设置SNMP服务最重要的是创建或修改对SNMP一个团体的访问控制,它在全局配置模式下执行:(config)#snmp-server community <团体名> [view <视阈名>] [ro|rw] [<访问控制号>],其中访问控制号为1-99的整数。

互联网小常识:将主机(A)资源记录手动添加到正向查找区域时,使用“创建相关的指针(PTR)记录”选项,可以将指针记录自动添加到反向查找区域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