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写作营丨普通人怎样像小说家一样写故事?
……小说凭借着什么,去建构另一世界呢?是记忆。所有体验、感悟、表现、洞视,乃至想象力,都是记忆的衍生。小说世界与现实具备关联,并行同构。”作家任晓雯说道。
比如创作了《法医秦明》系列的作者秦明,起初只是在微博、博客上通过微小说的方式分享自己作为法医的工作日常,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医知识,关注和支持法医事业。
紫金陈在创作《坏小孩》时,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也留心到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而童年不幸,于是决定创作这部小说,希望大人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平等的关心和爱。
写小说离我们的生活从来不远,我们不仅可以借此记录生活,同时还可以借此表达自我,找到共鸣,甚至传递价值观,这大概就是写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除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一部好的作品,稿费、版税等都将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故事创作者,在创作时难免会遇到很多难题,如“找不到素材”、“情节平淡”、“结构混乱”,于是很多人便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秦明曾说自己起初在博客上写文时,只知道平铺直叙地记录,像工作日志一样,即使现在出了很多书,仍觉得文笔欠缺,也会有想描述一个场景但就是表述不出来的时候。他仍在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提升写作技巧。
作家徐则臣曾说,创意写作相当于爬山,有的人是从山脚一点点往上爬,而有的人是直接坐索道,一直坐到半山腰。有效的写作技能就能让你像坐索道一样,迅速地到达半山腰。
如果你对虚构创作感兴趣,却不知道从何开始;或是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体系;抑或是日常的写作陷入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或许我们可以帮到你。
去年我们邀请了6位中生代小说家,一起打磨了一套虚构写作体系,在《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营》帮助2400余名学员系统构建虚构写作能力。
课程结束后,大家直呼收获满满,不敢相信“短时间内激增了阅读量和创作量”,“从无从下笔到一个月3篇短篇”,“从只会写零散的片段到能系统构建一部小说”,“思路渐渐打开,技巧也得到提升”。
不少学员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往往身在此山中看不清楚自己的不足,老师的作业点评则让他们醍醐灌顶。
6位中生代作家,徐则臣、任晓雯、石一枫、田耳、弋舟、张楚,集结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携《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小说家的20堂课》第2期,诚意回归!
在他看来,有些地方作家难冒头,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的、专业的写作课训练,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太多的作家班、研修班,其实不是系统教学,都是由各种讲座拼凑出来,不起作用。”
2013年,《南方周末》编辑建议我在写作版开个专栏,写点“故事性”文字,我一想,那来一组人物素描吧,这样写起了《浮生》。
常有人问,《浮生》是不是非虚构作品。其实《浮生》写作分两个侧面,在历史细节上,我试图以还原的方式——即所谓“非虚构”,来趋近真实。在人性细节上,我则另有途径。人性是幽深的,摇曳不定的。我不倚赖当事人的自我描述,而是借重体察与怜悯。体察源于自己,怜悯及于他人。由此而生想象,想象而生细节,往往能填沟平壑,趋近人性的真实。
优秀的故事创作者,必须熟练把握故事结构,熟悉讲述故事的种种门径,惟有熟悉,方能有所突破。如果能够发前人之未察,找出独特的甚至全新的故事结构和处理方式,这样的创作者是非常了不起的。
文学艺术是否可教可学,暂且存而不论,故事一定可以教可以学,故事的结构和规律一定可以进行探讨研习,它能够让人迅速入门,知道什么是故事,知道故事好坏的标准,从而学会讲故事。
就比如说,构思《营救麦克黄》的时候,关键情节是救狗的时候撞了个人。这个故事来自高速上救狗这件事,后来就想,要是救狗的过程中出了点儿别的事,跟人有关的事怎么办,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变得复杂了,也对社会有说明性了。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些说辞已经不少,在我看来,人又何尝不是一个语言的物种、生命又何尝不是一个被诉说着的事实与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重申语言的重要,即是在文学与生命的双重意义上,重申我们的世界观与方。
我愿意给大家以语言来描述语言,就如同让水去拥抱与证明水。我最惧怕的是,这一次的实践,仅仅降格为了一次对于“技术”的机械膜拜,甚至,连膜拜也膜拜得姿势难看,我期待的是,由此,能够与大家一同擦亮我们蒙尘了的语言。
我深谙县城生活,和这里各行各业的人,但当我书写他们的故事时,我真的能写出一个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吗?
我真的能在这种书写中,勾勒出他们灵魂的波动与曲线,呼喊出他们内心最隐秘的甜蜜与疼痛,从而建立自己对时代的认识和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吗?
后来我发现,人在千百年的变化中,最基本的精神属性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处世逻辑,套用福克纳的话讲,如果能将邮票大小的地方写透,能把这些貌似简单的“人”的荣誉、自尊、怜悯、公正、勇气与爱写出来,难道不是某种逻辑上的自我成全吗?
想要获得写作方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训练。我的习惯是,如果有十分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
写作者要多读书,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了解这个行当最牛的人在干什么。经验少不要怕,通过大量阅读获得陌生的经验,写不下去不要怕,就要硬着头皮写下去,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独特的作家,你一定要开辟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方法。
早年间,《南方周末》就发掘了一批优秀作家,在副刊上开设专栏,发表随笔、小说,让读者在铅字中得以窥见文学世界。作家任晓雯《好人宋没用》的故事原型,正是来自她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浮生》。
这一次,我们再次邀请六位中生代作家,开设《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小说家的20堂课》第2期,正是希望能继续发掘优秀的写作者,一同进入虚构写作的世界。
网上能找到的作家分享不少,但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集结起来,系统剖析虚构写作方法的,却十分罕见。
这一次,我们做到了,并用一年的时间,同中生代作家们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大多数写作者的虚构创作五步法:虚构一个世界——搭建故事结构——用情节推动小说——写出有质感的语言——建立人物形象。
很多人觉得要写小说才学习虚构写作,其实并非如此,虚构写作的技术臻于完美,当我们在学习虚构写作的时候,也是在学习一种进阶的写作方法和思考路径,它始于小说但不止于小说:
比如我们在进行非虚构创作时,会追求事实真实、认知真实、逻辑真实,但这一次,作家任晓雯会进一步告诉你,要如何从人性真实的角度,来构建虚构作品的“真实”世界,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写小说适用,写文案、公众号同样适用。
再比如,我们常常为了把故事情节写得好看,而陷入各种细枝末节,但作家石一枫会告诉你,情节优劣的关键,是我们对人物、对时代、对生活逻辑的理解,这种直击本质的底层逻辑,会让你像小说家一样开始思考笔下的任何文字。
这些颠覆我们往常写作认知的进阶方法,在课程中比比皆是,它从小说写作出发,但不仅限于小说创作,不管你是写非虚构作品,还是做自媒体,抑或是写个人随笔,这套进阶方法或许都能让你有所启发。
本期课程还将特邀《花城》杂志资深编辑,直播分享关于投稿和出版,你们想知道的那些事。如何更高效地投稿?想出书应该怎么做?等等,全干货分享,欢迎大家围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