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到底是做什么的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5-01

金融到底是做什么的

  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了。2013年对本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正式从学校走入了社会。学到了太多东西,随后慢慢道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又是平台上的大V,无论是哪国证监会的要求、公司内部的规定、CFA的道德准则,都会要求避嫌,之前也出现过被某公司评论文章的案例,所以上班以来就减少了对具体标的评论,只能点到为止。投资方面,由于有每月工资的现金流入,申购较多,组合总额波动性较大。再加上由于覆盖的行业越来越宽,很多标的都需要避嫌,所以从今年开始将不再公布个人投资情况和年末对个股的深度评论。当然,那些我最喜爱的标的在今年的公允价值变动肯定是负的,可能让不少朋友失望了,不过不公布具体数据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可能本人所言不能让做资产配置的朋友受益,还是更希望与深入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多做交流。

  简略带过自己投资的部分,重点说说金融这个行业吧。金融到底是做什么的?誉者可能会说是百业之母、经济的润滑剂、财富的守护神,毁者可能会说是偷钱的、的、压榨穷人的。俺觉得:金融就是个工具,本身没啥好坏。用得好就好,用不好就倒霉。

  我把金融业务分为五类:渠道服务、金融专业无风险服务、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其他风险转换。同时看看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的威胁点在哪里。

  1. 渠道服务主要就是通道和支付类业务,这个是金融行业最外沿的一块,也是为什么一下子互联网金融就从这里切进来的原因。本质上不是金融的核心,是个大众化的入口,而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入口。支付宝掌握了淘宝入口,顺便催生了余额宝。同样属于这一类,极有可能接下来被互联网击溃的传统金融渠道业务包括销售、车险销售、证券经纪。先来详细谈谈货币基金的生意逻辑。

  今年以来,各种XX宝铺天盖地,各类销售商也如雨后春笋般数量爆发,卖的实际就是货币基金。他们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呢?货币基金本来应该是个几乎无信用风险的低收益资金池,内部具有有限的流动性转换功能,即当天需要流动性的客户所需的流动性来自于基金为不确定的流动性需求准备的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而当天无需流动性的客户则损失了这部分低收益高流动性资产和高收益低流动性资产之间的利差。由于每个客户每天都可以平等地申购赎回,所以双方角色会随时转换,池子内部利益可以平衡。由于货币基金基本不能拆入,最多拿债券做一点正回购,无法从银行间市场引入流动性,只能通过内部切蛋糕平衡收益与流动性。根据大数定律,池子越大的货基,平均赎回比例越稳定,极端赎回比例越低,内部所需储备的高流动性资产占比越低,从而导致平均收益率有可能越高。同时由于一个货基所需的管理成本比较刚性,货基的运营有明显的经营性杠杆。再回到现实中,由于国内除余额宝以外的货币基金规模都比较小,内部流动性如果要满足极端赎回情况,高流动性资产的占比就得很高,收益率就不会高。而由于新进入的货基实在太多,竞争极其惨烈,在内部挖潜已无余地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和销售商以自有资金为客户赎回提供T+0垫款,从外部给予货基流动性支持,成为全行业的普遍情况。基金公司和销售商给予外部流动性支持的本质是把自己的长期资金的收益与客户活期存款的收益互换。此外,由于目前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极其激烈,有些小银行给货基的1个月协议存款开出6%+的利率,且可以提前支取,小银行也成为货基的补贴者之一。我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都明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但是当一个产业和互联网结合上,别说免费午餐了,连晚餐都白送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客户得到了远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收益率,而整条产业链亏损。

  具体来看,销售商如东方财富(行情问诊)网这类,为了卖货基,广告投放量巨大,但货基销售收入少得可怜。我还见过把所有销售收入再以各种形式补贴给货基客户的销售商,完全0收入。更有像百度、网易那样明着承诺保本,再贴给客户几个点的销售商。在互联网的免费精神号召下,销售商都不顾任何经济规律,疯狂烧钱,试图用想象中的客户粘性留住客户,靠未来其他服务赚钱。靠什么赚钱呢?我还没看见一个有可能的回答。

  基金公司更惨,在销售商面前只能是乙方,因为产品是高度同质化的,几乎没有差异,且无限供应,所以没有议价能力。通常垫款由他们垫,当然也有销售商垫款的例子。见过一家稍大一点的销售商把几家货币基金叫来坐成一排,你们谁垫款,我就主推谁的货基。基金公司哪敢不从,只能乖乖就范。算笔账,一个典型的货基费率是管理费0.33%,销售费0.25%,托管费0.1%。由于渠道的强势,基金公司可能还要从管理费中切一块出去,再扣除营业税金及附加,净收入有0.2%就不错了。垫款占货基规模就得百分之几,即使按10%的资金成本计(基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资本金,WACC相当高),垫款成本也是千分之几的。垫款运营的货币基金无法创造正的EVA,而且随着货基规模的扩大,股东还需要不断追加资本金,真是个无底黑洞。

  这么个亏法,他们得到什么了呢?基金公司是啥也得不到,没人相信天弘货币基金有粘性吧,有粘性的是支付宝。销售商得分着看,其实多数也是没啥粘性的,无法交叉销售高利润产品的。俺对互联网企业的文化不是很懂,就没法往下挖了。至少基金公司是惨了,要做大只有抱紧BAT大腿,且双手奉上股权。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和他们若即若离,不签排他性条款,想按照常规运营的货基要么不停亏钱,要么就没生意关掉货基。更糟糕的是客户的胃口被养叼了,在天朝神奇的刚性兑付名单中又加入了新成员。BAT是最大的赢家,就靠那些货基的广告费就赚不知道多少亿了,粘性还说不清。

  别看今年货基卖得这么热闹,前11个月以来货基的增量只有600多亿元,完全不起眼的数字。产业链上的各家公司钱已经不知道烧了多少亿,很怀疑他们是不是还能烧得起上百亿销售费用来把货基规模推上几万亿,然后每年再扔上百亿来维持。

  银行会怎么还击呢?其实目前还击的必要性大不大还是个问题。如果要还击,开通货币市场账户就行了,就是直接对储户的活期存款给予货币市场挂钩的利率,省去货币基金这一环。由于银行的资金池规模远大于所有货基(包括余额宝),且有存款保险的覆盖和充足的外部流动性支持,也没有货基那样配置资产的局限性,相对货基的优势太大了。美国已经走完了这段历史,货基快被淘汰了,银行活得还行。现在轮到天朝重走一遍了,当然故事肯定会稍有不同。目前银监会还没放行,但是大势所趋,目前银行可以先过一下货基的通道来绕过存款利率上限。不得不承认在如此惨烈的竞争之下,除了储户的各方以外基本都是输家,只是银行的盈利还是足够付得起这些钱的。互联网公司和基金公司只能靠不断忽悠新股东的钱来烧了。

  2. 金融专业无风险服务是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信托、投行、催收等等各种自身不承担标的风险的金融专业服务,涵盖券商、基金、正常的信托(中国的融资类信托实际就是银行)等这类子行业。由于业务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非标准性,不仅仅是个通道。再来详细说说资产管理吧。

  我所在的行业就属于资产管理行业,拿人钱财,替人赚钱。这个行业需要哪些技能呢?仅以研究公司为例,需要清楚地懂得公司的业务、财税、法律、管理这么多方面的知识。我会把招股书和历年年报文字都看一遍,把业务和财务数据都整理出来,业务一项项去学,找行业内的朋友聊业务,看媒体报道的高管访谈原文,阅读公司出版的书籍等等。把业务原理、实际做法、高管说话、财报数据这四项放在一起交叉验证对得上的话,那这家公司披露的历史信息基本就算靠谱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问题,所以问董办和行业内人士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真实的分析基础之后,再考虑往后的增长和估值啥的。

  以最熟悉的银行为例,光资产类业务就有对公、对私、同业、理财(天朝的理财等同于表内资产)这么四大类。对私业务好理解,网上拿自己的账户开一下基本都看得到,也不复杂。我还去宇宙行模拟干过几天桂圆,更有感受了。对公业务略麻烦,尤其是贸易融资和国际业务那块,买了好多书,听了不少课。同业业务门槛最高,因为银监会的原因,实际报表不能直接披露那些走同业账的,绕圈子的东东需要一层一层剥皮才能看到。理财在资产中不会详细披露,但幸好所有的资产类业务都是可以在收入端找到对应的,两者互相印证才能证实,也可以互相反推。曾经见过一家,业务原理、实际做法、高管说话、财报数据都是不同样子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也对不上。还见过一家的高管扯着嗓子想给理财资金池正名,实际也确实这么做的,财报也是这样显示的。呵呵,肖总要是银监会的,估计得削死他们家。

  这里解释一下找业内人士访谈涉及内幕交易的问题。CFA道德准则中有一条叫马赛克理论,即分析师掌握非公开非实质性信息,通过碎片信息的拼接,推导得出实质性非公开信息,并基于此判断进行的交易不构成内幕交易。比如上市公司A与非上市公司B是同类商品的制造商,互相竞争激烈。通过私下渠道得知B最近与某个大渠道签订了排他性销售协议,而A最近没有此方面的公开消息。据此推断A的销量可能受挫,卖空A股票。该行为符合马赛克理论,不构成内幕交易。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碎片信息,逐渐串起来形成逻辑链,再与财报一比对,就浮出水面了。

  上班以来,跑了南方很多城市,感受颇多,发现以前光读书、看报表、找人访谈还是远远不够的。得带着安全帽真正跑到一线去,到上下游客户那里去,到同行那里去等等,真正像产业投资者和企业家那样思考,自己至少在脑中模拟做一遍这项生意,然后和现实中的做法比对,有机会最好再亲身体验一下,通过迭代来不断接近。嘿嘿,做分析师和做侦探还真像。

  以上只是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资产管理行业还需要与市场沟通、组合管理等等环节,每一项都是专业属性极强的活。所以,巴菲特说的投资很简单,也许那是对于他的能力而言的,一个普通人实在难以做到。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的门槛极高,我从来都劝说非职业人士不要炒股。要么别进这个市场,要么买个高息组合躺下长期吃股息,要么跨越这个门槛,成为职业人士,去实地调查清楚想买的每一家公司。

  鉴于此类业务极高的专业门槛和非标准化,互联网企业目前找不到切入点。实际上,大名鼎鼎LTCM就是一家互联网资产管理公司,完全依靠数据挖掘来投资的,而不是依据可靠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构成的基本面,开业4年就破产了。So,呵呵,无论是已知的原理还是实际结果都偏向传统资产管理公司这边,目前不怕被互联网搞失业。

  3. 信用转换就是各种类型的信用担保,包括担保公司的担保,银行的保函、信用证之类的,还有保险公司的信用保证保险。就是用自己较高的信用等级替换客户较低的信用等级。为什么联保互保是违反金融原理的?把一堆信用等级相近、股权独立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互相既有竞争,又有担保,但彼此又没有干涉权,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信用等级的提升,只有风险的互相传染。目前通用的担保资金池模式解决了风险传染问题,但是的代价提高了,因为有一部分作为保证金存回银行了。

  4. 流动性转换是金融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流动性是承担各种风险的金融业的血液。四大行当年净资产为负并不影响继续运营,因为流动性足够充沛。利润再高的企业,流动性一旦断裂,央行不出手,各大秃鹫就会飞过来等着分尸体。银行最核心的部门是哪个?不是我们平时打交道的那些地方,而是总行司库,他们掌管整个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各种风险敞口等等。由于之前很多年货币泛滥,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足,且法定利差足够养活这么多银行,所以司库并不太受重视,至少不如客户经理那样是直观的利润中心。而现代银行对司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风险的类别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资产不再是低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条线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流动性越来越紧,各行司库管理对流动性的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今年6月已经检验了一次,各家的表现在三季报上已经反映出来,某行逆天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实在令我叹为观止。12月这次规模小一些,但往后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把流动性转换与信用转换结合起来的产品是什么?就是存款-。银行把A的短期资金以自身的信用吸收进来,向B发放长期的,完成了流动性与信用的双重转换。同样的活,各种机构都在干,吸收短期资金,组成资金池,投放到长期项目,自己刚性兑付。为什么这个活只有银行能干?就因为法律只允许银行干,不让别人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每次见到这样的企业,都为他们的无知感到惋惜。银行能放贷不是因为它叫银行,不是因为法律规定只有银行才能放贷,而是因为背后有银行间市场+存款保险+央行。同时做流动性转换和信用转换的前提是自身要有足够的流动性和信用,而信用很大程度也是由充足的流动性带来的,因为债务融资看重的是现金流,而不是净资产和利润。在有中央银行之前,单个的银行很容易遭遇挤兑而倒闭。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银行资本金¥10,存款¥90,¥60,投资债券¥35,现金¥5,没有央行和存款保险。假设资产负债结构不变,利润全部分红。定价按2%的预期损失率放款,有的年份损失率低于2%,有的年份高于2%。某年经济特别不好,逾期率高达10%(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债券也因为经济不好也下跌,且很难卖掉。储户得知情况来提款,很快现金就被提完了,同业不敢拆钱给这家银行,只能倒闭。所以后来才有的中央银行,提供备用流动性。还有再往后的存款保险,防止挤兑。银行的备用流动性越充足,放贷时的顾虑就越少,信用风险定价越接近于实际信用成本。如果没有充足的备用流动性,按上面的案例,只能按照能够保证在最高逾期率发生时依然能够偿付的价格来定价,这还是在假设存款不被挤兑的情况下。由于逾期率远高于损失率,所需的定价只能明显高于均衡价格,与有充足流动性的银行相比没有竞争力。或者反过来铤而走险,降低定价,同时祈祷逾期率不高于自己能承受的范围。所以收益覆盖风险的说法只适用于银行,对无备用流动性的其他放款人来说,就得是收益覆盖现金流缺口才够。而且,定价越高的会造成借贷者风险越高。6%利率的对于绝大多数借贷者来说都是安全的。但当利率提升到25%时,同一个借贷者去投机而不是长期经营实业。当给出月息3分以上且时间长于几个月时,还是这个借贷者,基本就不可能偿还了。经济学会说借贷者会考量自己项目的收益率,以此决定最高借贷利率。但国内实际情况是,无论利率多高,只有有人愿意放款,一定有人会要,只要放宽标准就行。所以试图不断提高定价以弥补信用成本的做法在低利率区域可行,而在高利率区域可能失效。

  由于银行有一系列超级后备流动性作为后盾,在定价和流动性维持运作方面占据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才有可能把钱以低息贷给安全的借贷者。而信托、小贷、P2P这类的自身不具有强大后备流动性,却也学银行做流动性转换与信用转换的机构只能去走钢丝。78年以来的6次清理信托,2001年之后的券商倒闭潮,近几年各地的融资担保和P2P跑路潮,无一不是同样的情况:无充足备用流动性的实体在做高息揽储-放贷(或投资)的事。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流动性与信用的双重转换方面没有比银行更强有力的机构。银行放贷的真正竞争对手是债券这类的真直接融资,而不是那些做了各种转换的其他间接融资机构。马云想颠覆银行?可能控股一家城商行是个切入点吧,目前挺难想象的。我们做投资的是基于可靠的事实和逻辑进行判断,想象力不能太强。利率市场化以后会有银行倒闭的,那也是自己不会市场化运营,目前看不到整个行业的经济租金被榨干。

  5. 其他风险转换包括寿险、财险、各类其他衍生品等等这些门类的风险转换。之前随便看了一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计算方法、寿险会计准则、精算教材,被吓尿了。这行业门槛实在太高了,比银行麻烦太多倍,实在没时间,也没能力,近几年基本不打算啃这块硬骨头。

  绾虫柉杈惧厠缁煎悎鎸囨暟3鏈??3鏃ワ紙鍛ㄥ洓锛夋敹鐩樹笅璺??.95鐐癸紝璺屽箙锛??.07%锛屾姤58.....

  1.1.鏈挱涓荤嫭涓??棤浜岀殑鐩樺墠澶х洏鍒嗘瀽,姣忔棩寮??洏鍓嶈鍒掑綋鏃ュぇ鐩樻柟鍚戝強鍏.....

  鐩墠琛屾儏涓嶆槸鐗瑰埆濂藉仛锛屾瘡澶╁氨閭d箞鍑犲崄涓釜鑲″弽澶嶆悘鐪肩悆锛岀湅璧锋潵娑ㄧ殑杞拌.....

  銆愭姇璧勮祫璁??鎹獟浣撴姤閬擄紝鎴戝浗鑷富鐮斿彂鐨勫楠ㄩ鏈哄櫒浜篎ourier X1杩戞湡.....

  鏂拌偂鐢宠喘锛??缇庤鍗庣瓑3鍙柊鑲??鏈??4鏃ョ敵璐紝 缇庤鍗庣敵璐唬鐮侊細732538锛??.....

  娴峰埄杩戞湡杩樹細瑙佸埌12鍏冧互涓娿??浣嗕細鏈変竴涓緝闀挎湡鐨勮皟鏁达紝寰呰皟鏁寸粨鏉燂紝閲嶆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