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金融的六大风险
目前对于监管政策的猜想已经充斥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风控作为核心问题不断被提及。然而在众多的观点中,“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从何谈起?”的观点发人深省。纵观互联网金融行业,只有像玖富这样为数不多的老牌机构经历过07-08年的金融危机。
在经济周期即将迎来拐点的大环境下,监管机构到底关注的是什么?绝不会是某个企业的某种风控技术;也不会是各企业公布的不良率的高低;更不会是某个创新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到底存在哪些风险?玖富创始人兼CEO孙雷,孙雷认为:审贷风险只是互联网金融众多风险中的一个微观风险,我们需要从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个层面全面看待互联网金融可能遇到的风险,才更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风险两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存在六大风险,分别是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审贷风险、IT技术安全风险和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
截至2013年底,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今年以来,多位国家在公开场合提及互联网金融,并鼓励发展与创新。在央行密集的调研下,高科技的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这为互联网金融迎来发展热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拥有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对于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未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采用何种方式监管、监管的细则是什么目前都无从得知,对于互联网金融造成何种影响,都是未知风险。央行近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年报透露,根据国务院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牵头相关部委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报告可见,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管理和整治的初衷和决心,政策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将不可避免。
对于这种未知的政策风险至少可以预见的是,它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公司从市场上消亡。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上半年,Lending Club曾因一系列资质和授权事宜被美国政府叫停票据发行,但其仍然继续利用自有资金向借款人发放。直到10月14日,Lending Club才恢复了新的投资者的注册手续,走向了全面发展之路。
所以,虽然在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有很好的机遇,但监管细则未出现属于政策风险。想要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不仅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天。
谈到经济周期风险,最好的例子就是08年的金融危机。当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大量实体经济客户面临倒闭和破产,导致其丧失还款能力。微观层面的风控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的风险。
按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来说,通常几年就会经历一次,中国大概在5到8年左右,最近的一次是08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出现在06年前后,最早成立的一批如:玖富、拍拍贷等成立于2006年或2007年初,曾经历过上一次金融危机。诸如人人贷、有利网、积木盒子等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在2010年前后,甚至2012年、2013年成立,正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爬坡期,自然发展迅速。但是一旦经济周期出现拐点,甚至金融危机再次降临的时候,各家企业将如何应对?
请教如何应对经济周期风险。孙雷谈到“经济周期就像潮水,潮涨时大家一拥而上;潮落时,即使有再好的水性,也只能在沙滩上游泳。玖富曾在07-08年时经历这一艰难时期,客户突然之间变的保守,不再交易。做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样,当面临大量实体经济破产和倒闭,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时,微观层面的风控已经不足以应对。面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预警,在其降临之前做好准备。这也是玖富推出行业宝,优选与老百姓发生一级需求关系、抗经济周期强的行业的初衷。”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并非是搭建一个网站就可以推出理财计划的行业,需要企业具有很强的金融基因,需要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有准确的预判和预警。可以这样说,现在走在行业最前沿的企业并非一定是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的领导者,每次金融危机就是一次重新洗牌。
所谓流动性风险是指,P2P公司中理财资金和债权资金的匹配管理,这也是P2P的核心所在。流动性风险在金融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金融行业最惧怕的风险,但相比宏观层面的风险来讲,流动性风险属于微观风险,属于可控范畴。
第一,理财资金远大于债权资金。目前已经有几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显现出这样的问题,投资理财者把钱充值到平台,但是却迟迟买不到理财。打着饥饿营销的幌子的背后,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债权进行匹配。这种情况下,且不说这笔资金的利息问题,很可能还会牵扯到法律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金池。
第二,规模越大,流动性风险也越大。在中国,有一个说法叫做刚性兑付心理。当一家大型企业,在一个时间点面临客户批量赎回,也就是所谓的“挤兑“风险出现的时候,它可能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
流动性风险虽然可怕,但却是可以控制的风险,在面对流动性风险时,应先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所有的债权与理财的匹配关系需要专人专岗进行管理,需要对所有的匹配关系进行预判,并做好未来三到六个月的资金计划。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当中确实存在一些乱象,比如一些企业打着P2P的旗号,做着自融资的业务,这属于欺诈范畴。这也是我们谈风险的同时,亟需监管出台的重要原因。
审贷风险是我们常说起的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对于审贷风险的理解并不全面。这里说的审贷风险是一个过程,是一套体系,从准入条件到通过率,再到审批参数,最后才是催收管理,这是我们所说的风控的全过程,每一环都非常重要。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于审贷风险的管理还只停留在催收管理上。有金融行业专家表示,贷后催收只是风险管理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把贷后催收作为主要管控方式的话,风险极大。
在整个风控的过程中,准入条件是第一个环节。在这一点的理解上,笔者非常赞同玖富孙雷的观点。优先选择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发生一级关系的行业,抗经济周期能力比较强。比如说吃饭、茶叶、家装、家具等。
通过率的高低取决于一家企业的风格,有些偏大胆、激进的企业会把通过率控制在40%-60%,相对偏稳健的企业会控制到20%-35%,更有一些企业说他们的通过率不到10%。
审贷技术方面,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当中,包括宜信、人人贷、拍拍贷、有利网等多家知名企业在内都没有看到明确的信息。比如使用或引进什么样的技术、技术运作的基本原理,目前还没有看到。不过有些企业在审贷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比如陆金所、玖富。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理财直接对接基金、保险等产品,且拥有平安银行的保障,审贷技术自不必说。玖富则是国内最早一批引进美国全套FICO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曾为国内多家银行提供审贷技术支持。
风险控制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企业拥有很强的金融基因,风险控制管理上,人员的任职资格非常重要。没有完善的风控体系,是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造成对投资理财者的理解误区。
互联网金融企业现在公布的主要数据是不良率,有些是2%,有些是1%,有些甚至低于1%。可实际上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有多大呢?笔者曾咨询相关业内人士,该业内人士告诉笔者“这只不过是一个数学问题。现在公布的不良率的高低取决于各家企业分子和分母的设置,每家的标准不同,结果自然不具有参考意义。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容易造成投资者理解误区的一个问题。与其看比例,不如看公式;与其看数字,不如看团队。“
看一家企业的风控能力,并不能看不良率的高低,而是看风控整体的体系,风控流程的管理,团队的任职资格。
IT技术一直是P2P行业的短板,2014年元旦过后,P2P平台人人贷、拍拍贷、好贷网先后遭遇黑客攻击。近日,国内互联网安全问题反馈平台乌云又曝出某P2P平台系统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且还有7家P2P平台使用同一系统。
由此可见,IT技术安全风险是决定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长期、稳健发展的直接原因。目前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系统花费不超过百万,且主要来源为购买,安全性无法保障。购买的系统无法确定有多少暗门或漏洞,这就要求企业需要自己搭建系统并设置防火墙。
投资者在选择平台的时候,首先要认清这个平台的IT技术是否安全。可以先去看它有没有安全认证,通常规范的企业会选择如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认证。或者去看这个平台是否有资金。如果你的资金放在P2P平台上,那么请注意了,你可能会面临被黑客攻击和平台“跑路”的双重风险。资金与信息平台分离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的最为安全的方式之一,资金账户在支付平台,而支付平台的系统都是经过央行认证的,安全性自然要高一些。
现在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仍然有庞大的线下团队,然而人力密集型企业都存在人员操作道德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确实存在同业攒单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中介就会帮助客户造假,或联合公司内部员工帮助客户造假。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其中有很多年轻的公司在快速扩张期,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如果此时公司相应的管理和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就非常容易出现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公司快速发展时期,应及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奖惩机制。
互联网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兼顾金融的安全性,一方面要保证互联网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始终在寻找中间的平衡点。但相对于用户体验,金融的本质还是安全。笔者在此提醒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如果从长期、稳健发展的角度分析,应兼顾六大风险。建立相应的机制,应对宏观与微观,可控与不可控的风险。对于不可控的风险,要有积极的准备,保持与监管部门的积极沟通,对经济周期有预判,有预警机制,应急措施和备选方案。对于可控的风险,要设计相关的流程、机制并严加控制。
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阶段还是重金融多一些,呼吁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政策时,优选并扶植一批优质稳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鼓励其创新,同时要求企业高管团队应该多一些具备正规金融机构的风控运营人员,行业应该设立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资金流向;而对于规范性较差的公司,应给予严厉的打击,肃清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这样才能保护真正的普惠金融,保护好创业者与投资者的利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