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黄金老: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居民消费升级 数字金融12讲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23

苏宁黄金老: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居民消费升级 数字金融12讲

  黄金老先生2016年12月11日的演讲),全文请参见《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一书。

  一是更多地依赖数据作决策。这应是互联网金融最本质的特色。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应用,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放一笔,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尽调来做决策,互联网金融机构则通过度的数据分析来做决策。

  二是互联网金融更加强调营销,且营销的方式更加积极、热烈。打开任何一个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网站,大家会发现它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网站非常不一样。传统商业银行的网站往往比较简洁、单一,但互联网金融机构,如苏宁金融的网站,页面丰富多彩,内容很多,这是它的特点。互联网金融行业大量应用如SEO、ASO、DSP(SEO,搜索引擎优化;ASO,应用商店搜索优化;DSP,数字信号处理)等搜索技术来获取流量,流量为王,这是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所不关注的。来自传统商业领域的人,对这种理念一开始可能会比较排斥,但这个行业的关键就是要抓网民的眼球。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营销通过数据驱动的前后中台全流程运营,基于亿级用户的大数据画像,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用户行为、互联网热点事件等因素相结合,通过App、合作平台、PC网页和网点的线上线下全渠道协同,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界面。互联网金融公司的App不像传统App那样千篇一律,而是个性化地呈现你需要的产品和服务,App界面的Icon位置都是可以动态变动的,这背后都需要有自动化营销决策引擎等技术的支持。现在传统银行的App也开始向互联网金融公司的App学习。

  三是产品迭代快。传统商业银行可能每月有一到两个产品升级,而互联网金融行业可能每周都有产品升级。有的升级体现为功能的完善,有的体现为流程的改变,有的是对一些可能有欺诈风险的漏洞进行修复。总之,它在不断变得更加便捷。产品的更新非常快,对于客户的体验也是极度重视。产品迭代的敏捷化背后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基于金融云的应用部署和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器封装到标准云化容器里面,做到分钟级创建和拷贝,天级应用上线,秒级容器伸缩。苏宁金融的应用和开发平台都是云化,基于KVM、OpenStack、Docker等开源软件技术,支撑产品的快速迭代更新。

  比如在苏宁金融,我们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客户体验中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关村见过IBM的体验中心,那时就感觉它比国内的企业做得好。我在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工作期间曾负责零售金融业务,也想搞类似IBM的这种体验机构。苏宁金融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客户体验中心,通过线上不断搜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留言,每周都开一个例会,检讨产品的不足,强调极致的体验。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来推动产品体验的不断改进。

  四是组织的高度灵活。今年我们开发了一个产品,叫“任性贷”,公司专门抽调了几十人做这个产品,打破了组织的边界。在传统商业银行里,成立一个团队或部门,会把人员固化在一个组织里,人员都是片面地以项目制的形式来工作。苏宁金融则有很多的“项目间”,围绕某个项目设一个“项目间”,项目做成了,人力资源就释放出来,员工的考核也跟着项目走。组织的高度灵活性也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2016年以前,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与互联网一脉相承,不外乎通过烧钱买流量、烧钱买客户,获得更高的估值,得到更充足的融资,如此循环反复,“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从而做大做强。

  2016年之后,风向突然转变,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做高估值这一套逻辑越来越行不通了,更多的机构开始聚焦于盈利。在重要性方面,用户数GMV(交易总额)收入利润。这一模式的转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客成本显著提升。竞争加剧,互联网流量日渐稀缺,买流量、买客户的成本被加速推高。数据显示,2013年一家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的获客成本区间为300~500元,2016年则涨至1 000~3 000元。二是高投入不一定可以获得高转化率。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测算,目前主流的几家网站或App,其有效客户的转化率不足5%。三是“羊毛党”愈发凶猛,补贴多数落入专业薅羊毛的团队手中。互联网金融用户多数为逐利层长尾用户,哪家平台补贴多、收益率高就转向哪家,不具有强黏性和用户忠诚度,一旦某家平台为了拉新而开展优惠、返现或推出高息短期产品,专业羊毛党就会一拥而上,积极竞购,红利期一过,则迅速提现退出,卷走超额收益,并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不断重复这一整套动作。这些因素都导致互联网金融烧钱游戏变得难以为继,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一定是走向盈利的。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加速,人们也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买单,价格不再是竞争的唯一利器。同时,资本寒冬中,只有通过内部积累并盈利,才能扩大金融科技投资,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因此盈利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未来。

  对盈利的注重,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一定要聚焦,聚焦盈利模式清晰的业务,聚焦核心业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有几大业务,分别是第三方支付、理财、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保险、众筹、私募股权融资等,但核心业务只有四个,即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消费金融,这四大业务商业模式清晰,应成为各大互联网金融机构重点推进的业务。

  最近几年,得益于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居民消费升级快速推进,表现为对生活品质、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愈发看重。在北京、南京以及其他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周末选择去公园、郊区休闲或者运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生活更具品质的“买买买”,这些都是居民消费升级的体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千禧年,再到今天,无论是出行、客厅、厨卫还是采暖,无论是消费品类还是消费品质,都实现了大飞跃。比较明显和直观的就是电视机,在品种、屏幕大小、清晰度、价格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生活品质的提高得益于高单价产品的消费支出。一套厨房设备,从1万元升级到8万元,这一消费升级如何实现呢?如果真靠等某一天有钱了再买,那消费升级注定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得益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即便你现在没钱,但如果未来有钱,也可以提前进行高单价产品的消费,这就大大地加速了消费升级的过程。

  今天消费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例达到了15.9%,意味着每6.5元的销售可能就有1元是靠消费支持的。在房地产金融方面,目前房地产销售70%的购房资金来自于购房,由此支撑起空前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目前每卖4辆汽车就有1辆是通过汽车消费来解决的。但相较国外70%、80%的渗透率水平,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仍旧很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购物分期方面,每卖三部高端手机,就有一部是通过来支持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在2000年去加拿大考察,发现加拿大人买100加元东西都要分期,非常惊讶,但今天我国也走到了这一步,1 000元的分期在国内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了。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好处之一是降低了服务的门槛,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从客户对象来看,中高收入者、年轻白领、大学生、农民都可以申请。从时间和额度来看,银行信用卡审批一般15个工作日才能够拿下来,一般信用卡的额度能有三五万就不错了,而苏宁任性付最快一分钟就可以审批完毕,并可以给你20万元的额度。互联网消费金融惠及更多的社会人群,使这些人群可以借到更多的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好处之二是降低了服务费率,使廉价金融成为可能。一般的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是15%~18%。今天在苏宁电商上购物,任性付一般商品每月分期手续费仅0.498%,年化利率约6%,显著降低了服务的费率。

  这里回顾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同样,如果要等待每个家庭自身原始积累来进行消费升级,那注定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假如没有住房,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将减少四分之三;没有车贷,汽车数量将减少四分之一;没有购物分期,高端手机销售量也会减少三分之一。因此,消费金融发展到现在,大大加速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而当前的中国,只有消费升级才能带来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来整个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优化,这是消费金融对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

  从国别来看,美国、韩国的消费金融渗透率非常高,由消费金融驱动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非常大,其中消费信贷/消费支出比分别高达28%和49%,消费信贷/GDP的比例也分别达到19.6%和24.1%,而我国这两大指标仅为16%和7%,差距明显。美韩在消费金融大发展时期,消费升级也在快速推进,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及80年代的韩国,在消费金融的支持下,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食品、服装等支出占比显著减小,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和医疗护理等支出占比显著增加。相较国外水平,今天中国正是消费金融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居民消费升级大加速的时代。

  黄金老,苏宁金融集团常务副总裁、苏宁云商集团副总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公司金融部总监,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长助理,华夏银行副行长。著有《金融全球化研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脆弱性》等。

  “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公众号(iif_pku)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2015年10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正式成立,目前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心致力于开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社会提供权威的科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监管。自成立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已经独立或联合开发、发布了四个数字金融方面的指数,完成了十几个研究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