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现状与监管制度改革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1-30

金融体系现状与监管制度改革

  今年的主题词是控制风险。从资管新规到金融监管框架改革,国家监管层大力防范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下文将从金融体系现状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探究中国金融发展的之路。

  所谓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危机,国家政策都偏向于去杠杆,防范系统风险。

  自2015年10月中央提出降杠杆目标以来,直到2017年宏观杠杆率才得到一定的抑制,当年仅上升了2.3个百分点。根据《2018年1季度去杠杆报告》,居民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都有所上升:相比于2017年末,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1.0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1.2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继续下降,从36.2%下降到35.5%,下降了0.6个百分点。金融部门杠杆率继续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部门余额为42.3万亿,短期消费性增速回落至34.9%,中长期消费的增速回落至20.6%。住房增速的拐点出现在2017年2月,当时房地产市场处于火热阶段,随后各地纷纷出台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房地产受到严格限制,居民住房增速也开始掉头向下。

  今年2季度以来再现债券“违约潮”。本轮违约多集中在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包括较知名上市公司,引发了市场对风险蔓延的担忧。云南、天津等地的资管产品亦暴露出一些信用风险。

  虽然目前为止,实体经济总体融资成本上升幅度可控,但信用违约事件频发的趋势如果不得到遏制,融资成本可能上行,且在企业债流动性欠佳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的“蔓延”效应有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

  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多以及法律地位不明确,且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金融体系安全、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冲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刻不容缓。

  互联网金融企业其实很希望得到监管,因为监管不仅能帮助建立健康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还能将它们从法律灰色地带中解救出来。遗憾的是,关于监管方案落地时间的说法先后出现多个版本,最终无一应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因此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金融开放才能够起到促改革、促发展这样的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使我们的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改革研讨会”中表示,面对当前发展迅速、复杂的中国金融形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吴晓求副校长从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角度,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要点进行了剖析。

  理清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逻辑,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金融开放则是基本趋势。金融监管改革一方面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组成部分。

  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金融管理部门一是要加强依法金融监管。二是要坚持持牌经营。在这个牌照下严格依法经营,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从实践来看,当前金融开放和科技的力量使金融底层发生了改变,导致传统的金融监管工具、传统金融架构不能覆盖日益复杂的风险。金融功能和金融业态的变化使中国金融风险结构发生变化,这就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来说,可以对接宏观审慎和微观行为监管,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助力智能化监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