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当年为何提出“互联网金融10条规则”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30

黄奇帆当年为何提出“互联网金融10条规则”

  金融监管者需要不断认知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时代,但互联网支撑下的所谓“金融创新”,是不是就可以把“存贷业务”的杠杆率搞到20倍30倍,甚至100倍?这事儿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不行、坚决不行。个别金融公司针对极低信用的“次级”使用数十倍、上百倍杠杆,把“次贷”规模搞到上千亿,而且未来还要继续使用高杠杆把“次贷”搞到几千亿、上万亿,那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是否会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隐患,甚至威胁到中国的金融安全?

  有人认为,创新与风险相伴,世界上不存在“无风险创新”。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关键是风险程度。一个实业公司创新,失败了,公司破产,最多牵涉周边的一些债权债务,对社会而言,这样的风险每天都在发生,不会对整个社会构成严重威胁。但金融不一样,动辄就是数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资金问题,牵涉人群之大足以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也不管企业性质如何,只要动用杠杆从事资金融通——金融业务,那就必须纳入监管,必须服从监管,必须守法经营。

  不要说监管者被P2P吓倒,而对互联网金融谨慎过度。当年,P2P不都是在“互联网可以解决信用问题”的假设下忽悠起来的?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果真有什么独门绝技可以切实解决征信和安全问题,那技术是否可以向监管者公开?在风险得到充分评估、控制充分到位的基础上,适当放大杠杆、小规模试验,逐步完善之后再加大规模。这恐怕才是金融创新的行进方式。

  其实,对于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政府层面一直就非常重视,不少专家学者也都提出过很多建议。

  在黄奇帆最近出版的《分析与思考》一书中,就有当年他提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遵从10条规则。这10大规则分别是:

  黄奇帆提出的10条,可以说是不管什么样的金融创新,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则要求。比如,把前三项规则加总在一起,实际是说,但凡金融平台必须有足以覆盖风险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必须有一套关乎经营安全的指标体系,包括必须严格控制杠杆比率,而这一切,没有强而有效的监管则无法实现;金融必须反垄断,这不只是反暴利,更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从市场实践看,“大到不能倒”的帝国就会绑架政府行为,破坏社会公平,最终伤害百姓利益;必须限制单一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业务混杂交叉,这样的交叉可能会将更大的金融风险更深地隐藏起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不定时核爆”。

  黄奇帆指出的这些必须防范的问题现在是不是全都存在?是不是正在通过资本的扩张而疾速深化?所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对于监管者而言,已经刻不容缓。而那些总喜欢在“红线”上跳舞的挑战者也必须收敛,在自觉接受监管的基础上,为监管者提供足以做出正确判断的条件和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