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金融变现之路:越走越难
近几年来,屡屡曝出“诱导宣传”“学生贷”“暴利催收”等负面新闻。与此同时,用户口碑下降、监管持续收紧等亦层层围堵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变现之路。(图/视觉中国)
多位储户告诉《财经》新媒体,2020年前后,他们通过度小满、滨海国金所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购买了上述村镇银行的存款产品,从2022年4月18日至今均无法提现。所谓互联网存款,是指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在线上销售的存款产品,其中银行负责产品,平台则提供存款产品的展示信息、购买接口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整件事情的核心在于村镇银行,但负责导流的互联网平台或存在未尽职审核等问题。6月20日,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发布的“客户登记表”显示,第三方购买渠道涉及度小满、小米金融、360你财富等34家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只是通道”,一些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认为,2021年年初,在监管的要求下互联网平台已全部下架存款业务。不过,此后一些村镇银行又将储户导流回本行App或公众号继续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互联网平台金融变现首次出现问题。近几年来,屡屡曝出“诱导宣传”“学生贷”“暴利催收”等负面新闻。与此同时,用户口碑下降、监管持续收紧等亦层层围堵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变现之路。甚至有从业者感慨“还有互联网平台做金融变现吗?”
罗文娟是深陷“提现失败”困境的储户之一。2年前的夏天,她通过度小满App了解到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和拓城黄淮村镇银行的存款产品,其利率略高于国有大行。
罗文娟刚开始只是尝试存入少量资金,但由于存取方便、利息按时支付,她渐渐开始信任此类存款产品,之后其陆陆续续往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存入27万元、拓城黄淮村镇银行存入5万元。
然而,令罗文娟没想到的是,今年4月18日,上蔡惠民村镇银行等银行突然称“系统升级”,并且一直不开放,她告诉《财经》新媒体,“目前,我仍然可以查询到余额,但无法提现”。
在不少储户看来,除了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应为此事承担一定的责任。当时,度小满界面推荐了很多银行存款产品,而且明确标注严格审查银行相关资质以及具有存款保险保障协议等,罗文娟表示,“整体营造出的感觉就是很有保障”。
在涉事银行发布的“客户登记表”中,除了银行自营的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还包括34家互联网平台,如度小满、小米金融、360你财富、58金融、天星金融等。
有业内观察者认为,在整件事情中,互联网平台是基于对方的银行牌照开展的合作,是否需要为此负责的关键在于,平台是否尽职审核,尽职免责。
对此,有律师告诉《财经》新媒体,若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存款,且资金未进入银行账户,则互联网平台需为此承担一定责任。
就互联网存款业务流程而言,客户发起存款请求时,银行需要实时开通二类账户,在完成实名认证后,客户将钱存到这个二类账户中。有金融科技从业者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中小银行的系统无法实现实时开户,只能批量完成。也就是说,白天累计一定数量的客户开户申请,用户存完款后或延迟至日中、甚至次日才能在银行系统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开户。
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存款的模式,曾经红极一时。有媒体报道称,2019年10月,仅度小满就与10多家银行合作,上线余种存款产品。
实际上,早在2018年互联网存款就已出现,当时这类产品以便捷和高息吸引储户。某中小银行从业者张浩表示,2019年,不少互联网存款产品的利率可达5%以上,但到了2020年,5%以上利率存款产品基本消失,随后保持在4.8%左右。
从合作模式来看,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以分佣模式为主,“当时,互联网平台大概分润千三左右”。张浩表示,在这样的合作中,大流量平台更有话语权,具体可以体现在产品形态、分润比例、客户营销保护等层面。
此前,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就曾提及互联网存款业务风险。他认为,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银行存款产品的业务,属于“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2020年年底,银保监会曾表示,商业银行推进存款服务线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商业银行与非自营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销售存款过程中存在合规管理不到位、风险管理不审慎、消费者保护不充分等问题。
紧接着,在2021年1月15日,银保监会、央行就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
短视频、出行、购物等各类互联网流量巨头近几年均陆续开始尝试金融变现。“这些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用户,同时融资数轮,但目前互联网红利接近尾声,对他们而言,接下来的发展目标不外乎上市或变现。”金融科技从业者张丽告诉《财经》新媒体,比起转型做To B业务,面向C端用户是这些平台更擅长的领域,同时金融变现是C端变现中,利润较高且客群更广的方式。
早在2020年,就有用户表示,在报名尚德机构的自考本科课程时,被销售诱导使用度小满的教育分期产品购买课程。可是,2年后的现在,仍有不少用户投诉,被诱导使用度小满等教育分期产品,其中不乏一些学生。有大二学生向《财经》新媒体表示,2021年年底,他通过度小满5000元分24期购买了涵品教育剪辑课程,“当时,销售发过来一个链接,通过链接可进入度小满界面,他们还特意要求我不能在职业一栏填写‘学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