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金融科技课堂文化新风尚
具有高阶思维特征、创新导向、挑战特色的课堂文化,越来越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重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是时代新命题。近年来,面对国内大学课堂“水课”频频、学生学习素养较低的现象,教育部召开相关会议,果断提出要“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在大学教学中,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财经类大学拥抱新时代、打造有教学深度金融科技金课的重要任务,区块链也因此拉动了金融科技类课堂文化新风尚,成为安徽财经大学“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重要契机。
我们紧跟教育改革新形势,并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新经管”战略运用到人才培养上,立足于学校学科优势,聚焦学校人才培养,让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大金课类型深入校园,并不断改进激励机制,助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多数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负责接收,常常不需要思考,被动接收一切。“金课”要求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相应地,也就对课堂文化转型、提升提出了要求。
课程的高阶性对思考有着深度要求,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能力,要求思维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强调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课程的创新性则在课程内容、形式设置、教学目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积极有效的课堂应该能够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将教师的引导职能发挥到最大,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与交流。
课程的挑战度则是指课堂教学设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强调课堂应该具有探究性。教师抛出的问题只有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够激起学生探索、分析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把握教学难度的设置、提出问题的契机、学生参与探究的节奏等。
可见,课堂文化的转变,也需要“技术驱动”。阿里巴巴公司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走向世界的。有学者指出,中国在2019年之前主要是以前端创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增长,而2020年将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将开启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后端创新。我们作为一所直接面对经济、管理等的多科性大学,自2017年实施“新经管”战略到现在,取得了很多成果。金融学院则在金融科技金课的建构上探索出“技术驱动的混合教学+交互性思维展示”的教学模式,打造有教学深度的金融科技金课,借技术驱动改变了课堂文化。
在新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构建中,我们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把区块链技术与金融课程进行紧密结合,加强金融科技场景的深度学习,打造有教学深度的金融科技金课。这样的结合,体现为技术驱动的混合教学,活跃在不同的课堂上。例如,“智慧金融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了当前最为流行的机器学习十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对机器学习在信用评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预测方面形成客观认知。“金融数据网络爬虫与数据挖掘”有利于学生对数据下载、整理和清洗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度掌握大数据时代文本挖掘的最新技术,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据挖掘在银行等金融领域的应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高阶思维特征、创新导向、挑战特色的课堂文化,越来越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重要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而要培养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学科优势,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只有根据现实需要,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淡化专业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互联网+”比赛,把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打造成有深度的作品,这样会促使学校与教师主动推动教学,促进金融与贸易、金融与电商等的深度融合,提高专业深度。
交互性思维展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需要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针对用户的现实需求进行调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课程重视“研讨”,提升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此,我们创造了一套交互性思维的教学体系。
“把研究引入教学”。把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入教学,这就需要开设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课作为载体。开放性实验要与具体特色的学科与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相结合,财经类的专业实验室可以结合各自学科领域内的特色来开设开放实验课,比如,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研究内容既可以是“互联网+”的特色内容,也可以是指导教师的课题或者学术前沿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实验室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建立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有效利用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各自取长补短,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财经类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协同效应。
建立微视频嵌入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集中于翻转课堂的建设。翻转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融合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所以主动学习者学到的知识面更宽广。当前,翻转课堂的难点是如何把课堂“翻转”过来,从整体上构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模式,需要构建以慕课为代表的学习视频实现全部内容上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能力。财经类专业实验课具有特殊性,需要录制微视频,嵌入专业实验室的教学。
改进激励机制,建设智慧校园。在高校学习中,一个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无疑对学习氛围的创设具有较强作用。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分别配套推出教育教学成果分项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考核机制。在教师考核评选方面,严格考虑教学成果,通过对教学成果分类考查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并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课程的评选条件,真正切实地做到高效质量评价,使教师在专业能力、道德情操、教学素养上增进能力培育。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则专门建立本科生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评价专业与实践活动,并出台学分政策,将激励机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导转向学生学习,从应付考试转到激发兴趣。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为教与学带来压力与动力。
上述改革尝试,依托学校经管类学科的综合优势,加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的落实,组织与实施上强调深度、广度和高度。这些做法不仅教学生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未来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而且在社会实践体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度挖掘问题的好奇心,不断推出一流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了新时代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