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计算机之母更是“龙芯之父”胡伟武最想感谢的人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23

她是中国计算机之母更是“龙芯之父”胡伟武最想感谢的人

  有奖直播:低功耗、小尺寸&高温环境、带触摸功能——瑞萨电子最新16位RL78/G系列单片机介绍

  艾迈斯欧司朗OSLON®植物照明先进技术,助力Revolution Microelectronics点亮未来农业

  ROHM开发出用于液晶背光的4通道、6通道 LED驱动器, 助力中大型车载显示器进一步降低功耗

  2022年6月24日,“国产CPU第一股”龙芯中科登陆科创板。在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看来,自己这一代计算机人的使命,就是构建自主软硬件生态。

  “我的导师常对我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搞好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但她们这代人没有搞好,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做得更好。”回忆起从事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初心时,胡伟武表示,龙芯中科的基因里流淌着我国第一代计算机人的基因和血液,为中国造“芯”、为人民造“芯”也是胡伟武从业至今的信条。

  这位让胡伟武感恩怀念的导师,正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人、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夏培肃院士。

  2001年5月,“龙芯”项目正式启动,夏培肃的学生胡伟武任研制组组长,结束了中国只能靠外国人的CPU生产计算机的历史。

  历时15个月,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龙芯一号”流片成功。为了致敬恩师从事计算机事业50周年,胡伟武将它命名为“夏50”,人们习惯称其为“夏芯”。

  夏培肃不是“龙芯”的制造者,却是龙芯研发团队的核心人物——李国杰、胡伟武、唐志敏、黄令仪等人的恩师、引路人,高屋建瓴地规划了他们的事业,是他们人生的榜样。

  2014年8月27日11时10分,夏培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91岁。当天,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网站变成了灰色,以纪念这位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的女科学家。

  “夏老师在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夏老师走了,自己就缺了点什么,身心都不完整了,很不习惯,可能需要好长时间来适应。”8月28日,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夏培肃的学生胡伟武在沉痛中写下了这段文字。

  “宽厚的长者,人生的导师”,这是夏培肃的学生、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唐志敏对恩师的评价。1985年,唐志敏偶然而幸运地成了夏培肃的学生,30年来,唐志敏与夏培肃成了良师益友。唐志敏的第一篇论文、第一次出国都有夏培肃的指导和激励。

  2015年3月31日,首颗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央处理器“龙芯”的北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也是我国首颗长寿命、高质量的卫星。20天后,这颗卫星上装着的计算机正式开机,这意味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将逐渐实现自主可控,新一代导航卫星已经诞生。

  “龙芯”为北斗保驾护航,在高空熠熠生辉,只是夏培肃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留下一个永恒的传奇。

  1923年,夏培肃降生于一个书香之家,自幼数学成绩尤其出色,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电信研究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这些经历为她后来从事计算机,电路的研究和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求学期间,她研核是非,巨细无遗。上大学时,有一门基础课程叫“电工原理”,听课的人很多,由于女生宿舍离教室很远,她赶到时常常没有座位,只能站在教室后面听课。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虽然及格了,但是自己对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很不满意,于是下定决心重学一遍。在重修课程的那段时间里,她放弃吃早饭,早早去教室抢座位,坚持了一个学期。最终完全听懂了老师的讲授,期末也考了90多分。

  “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于1952年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这是夏先生回忆自己涉足计算机领域时,曾经说过的话。正是这个转折点,使她成为我国计算技术的开拓者。

  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教授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夏培肃积极响应。1953年年初,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成立,小组只有3个人: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当时,国内没有一本叙述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他们就从英文期刊中一点点查找,并一个字一个字抄录下来,制定了开发思路。

  由于院所调整以及人员变动,到了1958年,最早的3人小组中,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下来。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计算机设计试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振奋了国人。

  夏培肃完成了该机的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部分电路设计以及调试方案设计,采用当时先进的磁芯存储器也是她提出来并主导设计的。这台占地60平方米的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磁芯存储器的容量为1024字,可以连续工作20个小时。

  之后,107计算机安装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台计算机。除了为教学服务外,107计算机还接受外单位的计算任务,包括潮汐预报计算、原子核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计算等。

  虽然夏培肃设计的107型计算机创造了历史,但她最大的功绩还是推动建立科研机构并培养学生,开创了中国的计算机未来。

  1956年3月,夏培肃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直至1962年,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四届计算机训练班,夏培肃主讲“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培养了700多名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为了配合实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夏培肃负责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筹建工作,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

  20世纪60年代起,夏培肃先后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在她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下,她学生中不少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胡伟武领导的龙芯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高性能CPU芯片,“龙芯”芯片系列为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祝明发曾任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和联想深腾1800/6800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前者标志着中国已掌握大规模并行处理这一90年代计算机的尖端技术,后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实际速度超过1万亿次的大规模机群系统;

  林琦设计试制成功时钟周期为10ns的GF-10/13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为当时按常规设计的计算机的5倍;

  李国杰领导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为打破国外垄断、促进我国高端计算机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设立了“夏培肃奖”,每年为那些在计算机科研、工程、教育和产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和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科学家和工程师颁奖。

  因此,夏先生千古之后,很多人最近才得知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搜寻到的关于她的事迹依旧不多。

  在由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计算机创新大会上,夏培肃先生得以追加授予“终身成就奖”,夏培肃院士之子杨跃民先生和学生胡伟武先生代领奖杯与奖状。

  回首中国计算机行业栉风沐雨六十余年,确有无数人殚精竭虑、勇往直前,但夏先生,无疑是这座丰碑最坚实的奠基人,也理应被我们铭记。

  半导体芯片专家、业余科普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近25年一直工作于半导体芯片和信息技术产业曾在国际、国内的多家高科技企业担任重要职位。现任某芯片研究机构首席科学家。

  国家高层次人才,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现任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清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首批产业教授,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创始会员。曾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CAST-USA)副会长、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委员会。2010年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

  100位专家评审(权重40%)+约20万电子工程师(权重60%),采用五大维度评分,共同评选出获奖企业。

  线下举办第四届硬核中国芯领袖峰会暨2022汽车芯片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同期现场公布评选结果,颁奖表彰获奖企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