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文体的思考
作为一种体裁,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
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一种报纸可能是多余的”,但“我们非常需要传播媒介,以传达别人无意谈论的意见和政策。”这道出了为占领一席言论阵地而办报的目的。
如今,在各类新闻媒体,新闻评论都起着旗帜的作用:它引领媒介的主流,分析复杂的社会新闻事件,影响和设置着大众的议论话题。它的体裁特点体现为重视理性的分析,逻辑的推理,事例的证明,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或者排斥情感的运用、美的表现、宽容的气度和幽默的情绪等等。根据文章所指对象的不同,评论可以而且应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的运用,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一种宽容的气度。
新闻评论的特点包括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三个方面。因此新闻评论具有反映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天然素质。它要实现自己正本清源,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等功能,必然包括严肃话题的探讨、伦理道德的批判、制度规章的质疑,还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血泪呼声,对公平与效率的深思和慎行等等。但是新闻评论也不宜沉重得使人无法阅读,它应该有轻松的调侃,和婉的劝说,深情的呼唤,幽默的启示等等。
从新闻评论的现状看,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文章中往往包含了太多的说教因素,缺乏以情感人、以理悦人的从容和气魄,缺少幽默、调侃等豁达的因素。大多数新闻评论偏执于道德的说教,法律的分析;而少有人情的感染,理性的从容和惬意。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评论界能否拥有和激发它的活力与创造力,关系到评论这种体裁怎样发展、茂盛的问题,关系到新闻媒体特别是报刊“说话”功能的发挥,媒体竞争力、社会影响,等等。
从我国的民族文化来说,在民族文化传统中不乏杜甫式抑郁沉雄的感情,李白式蔑视权贵的清高,但却恰恰缺乏理性的斗争和斗争中伴生的豁达或讽刺的幽默。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我国的自然理性、系统的科学的发展尚且不足以使人们普及这种理性的、科学的观念和意识。
从新闻界的记者队伍来看,现在尚少有自觉探索、勇敢尝试的大手笔、大记者,少有能够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历史涵养,更精研业务的高手,兼跨各种学科的真正既博又专的金牌记者更是罕见。所以新闻评论遭遇这种尴尬也是难免的。
从新闻传播的管理体制上看,由于以党报为主的各种媒体牢牢把握着中国的主流。党报等成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而党报实行订阅,没有市场丢失之虞,市场意识缺乏,读者意识淡薄,至少是愿望不够强烈。从市场和受众角度来说,外在动力不足,激励因素缺位,仅凭报界中人一腔热血显然不够。传播机制自身存在某种惰性,这种惰性制约了新闻改革的进度。如何在现在的体制下,增强党报等媒体的读者意识,提高报载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这些都需要在摸索中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邹韬奋先生发表在《读者来信》专栏的文章,就是一系列优秀的评论,他的评论说理娓娓动听,态度和蔼真诚,没有丝毫做作,或者自做高深,始始终终和读者心连心,并因此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尊敬和热爱,他所创办的6刊1报都成为广大读者最贴心的朋友,最受欢迎的报刊,其中《生活》周刊的销售量打破了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记录。这些评论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今人也未必能够突破他们的高度。
因此,从现实到未来,我认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发挥如今严肃、严谨、善于分析的特点之外,还要向着内容的活泼、态度的和婉、理性的从容、用语的幽默等方面发展。也许这不仅有利于新闻评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新闻的改革都会产生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孙江波,山东省威海人,现为辽宁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曾任山东省聊城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记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