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物联网招聘(无锡物联网产业园招聘)
近当代,无锡不仅以山水名城、
工商名城著称于世
从无锡走出去的各类英才
更为这座城市倍添魅力
他们是无锡儿女的杰出代表
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互联网小常识:ICMP工作在网络层,是一种管理协议。当某个源节点发送一个IP数据包,但是目标主机或其所属的网络不可达,或是目标主机虽然可达但协议不可到达,或者端口不可到达,相关路由器或主机上的ICMP会向源节点发出一个“目标不可达(destination unreachable)”的ICMP报文。
(无锡日报资料图)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今天,无锡如约迎来了
2019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
借此机会
小布给大家介绍一批无锡英才
↓↓↓
1
科学界
自古耕读传家,从来书香悠远
科学的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
无锡——院士之乡、教授之乡
家园文脉厚泽,未来瓜瓞绵绵
秦伯益
多一些家国情怀和淡泊心态
人物档案
秦伯益,1932年11月6日出生于无锡斜桥下外婆家。小学先后在秦氏公学等处就读,中学就读于辅仁中学,后考入私立上海东南医学院,又于1950年转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后去苏联深造学习药理学。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并任学部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秦伯益先生虽已年过八旬,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秦伯益业余对家乡的社会、人文领域颇多关注,对江南充满着向往和自豪,即便在北京工作生活60多年,他的口音依然是无锡口音,依然钟爱无锡菜,自称骨子里是地道的江南人。早年在战火中接受乡土教育,感知家国情怀,无论在顺境或是逆境中,秦伯益都敢于坚持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敢于说真话,干实事,择善而从尽力而行。
曹湘洪
从车间技术员到石化大咖
人物档案
1945年,曹湘洪出生于江阴市申港镇,曾先后就读于虞门桥小学、夏港初级中学和澄西中学。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199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8年,YS系列银催化剂的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大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2月6日,由于他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和领导作用以及在推进国际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美国国家工程院授予他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称号。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基层技术人员到国内知名的石油化工专家,曹湘洪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的进步,他不唯书、只唯实,勇于挑战传统认知,面对技术难题不怕困难、开拓创新,为中国石化工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杨芙清
国之重器,我之担当
人物档案
1932年11月6日杨芙清出生于无锡市留芳声巷。初中、高中就读于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她是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
采访杨芙清院士,恰逢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召开后不久,也正是无锡全力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之际。在这个节点,对杨院士的采访,也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作为中国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铺路人、亲历者,她对创新的理解,她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解读、她对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感悟,可谓字字珠玑。
盖钧镒
择一事,终一生 把一甲子献给一粒大豆
人物档案
盖钧镒,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数量遗传学家和农业教育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因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17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同年入选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并获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
盖钧镒院士从1953年踏入农学院至今,他把自己一甲子的岁月都献给了一粒小小的大豆。读书时,他说过一句话,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这些年来,他致力于发展我国大豆科学和大豆产业,荣获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这或许是他能实现理想的原因。初夏时节,记者穿过南京农业大学成排成排郁郁葱葱的树,走进他的办公室,他正坐在大屏幕的电脑前修改论文。耄耋之年,他依旧精神矍铄,谈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豆,就像谈起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着说不完的话……
蒋一
从粒子出发探索世界
人物档案
蒋一,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理论以及高能物理实验。曾从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Atias组实验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并非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成员国,国内学者能来到这里做研究的机会并不多,年轻的蒋一赶上了。2004年,他代表中国科学家来到CERN,在全世界最大的高能加速器上,做物理实验。短短几年时光,他连续发表多篇论文,被SCI收录。之后,成果满载的蒋一,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肩负教学和行政工作。从2014年起,蒋一担任中科大的党委副书记。他希望把自己对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理念,融入这所中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高校的发展之中,为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精英。
在一栋蔓布着爬山虎的百年小楼里,记者与蒋一聊起了读书、科研、高等教育、家乡等话题。这位常年在外的游子,始终关注着无锡,他盼望着无锡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高地。
吴及
智能语音时代的践行者
人物档案
吴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73年出生于无锡,曾先后就读于新开河小学、锡惠小学、无锡市第一中学,1991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200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数据结构与算法方面的教学工作以及智能语言和语言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曾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合肥庐阳区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正在为前来看病的社区居民做诊断。与此同时,一名人工智能医生助手智医助理已经根据医生和患者的对话迅速生成了电子病历并给出了病情诊断,医生在看到智医助理的诊断后进行确认。
说起智医助理,它和无锡有着很深的渊源。它的研发团队清华-讯飞联合实验室的核心人物吴及就是无锡人。正是在他的带队下,智医助理得以面世。吴及,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级人物,清华-讯飞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语音产业联盟技术工作组组长。多年来,他一直为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而努力。
许健民
气象风云守望者
人物档案
许健民,1944年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随父母迁居无锡大娄巷、东大街等地生活,曾就读于无锡辅仁中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1965年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期预报研究室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他主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期间,气象卫星资料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他领导的研究组全面实现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高精度定位,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数据的定量应用作出了贡献。
发展工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许健民打开PPT说,1998年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次向无锡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太湖蓝藻的卫星图像,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范围清晰可见。庆幸的是,无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卫星图像的监测结果,决心铁腕治污。卫星图像显示,2008年以后太湖水质逐渐好转,2012年的蓝藻覆盖面积已缩小到2003年的水平。
许健民的办公室有三台电脑,其中一台的桌面壁纸是他在去年10月份辅仁中学同学聚会时拍的鼋头渚三山仙岛。我小的时候在无锡长大,我记得那时候太湖水是很清的。许健民说,无锡最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就是太湖水,一定要把太湖水环境搞好,水环境好了,无锡这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将更加美好。
虞方
从协和医学院到美国FDA
人物档案
虞方出生于梁溪区黄巷,毕业于无锡一中,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后,她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最终成为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病毒研究领域的专家。在美国FDA工作的这些年,虞方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始终铭记医者仁心的朴素理念,一丝不苟地从事着每一项科学研究,力争将人们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
知书达理、眉眼如画是虞方给人的第一感觉,离开中国20多年的她,话语里还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18岁之前,虞方是在无锡度过的,她出生于梁溪区黄巷。父亲虞学为是刘潭中学的创始人之一,资深教育工作者。虞方还有三个比她大十来岁的哥哥,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父亲对她疼爱有加。父女情深,所以虞方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学医,一路刻苦学习,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成后,前往美国留学,最终成为美国FDA病毒研究领域的专家。
张慧
致力于国产CAD技术走向国际
人物档案
张慧,1974年出生于无锡水车湾,曾就读于无锡市第一中学,现为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97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在CVPR、CGF、CAD等国际顶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相关成果在航天、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慧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也是无锡一中毕业的高材生,交谈之时,偶尔还夹杂着一两句标准的无锡话。清华大学与无锡很有缘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就是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张慧觉得,很多的应用都可以放到超算上去跑,包括用CAD设计出的产品也能放到超算上去做模拟仿真,再比如,图形的真实感渲染、数据的可视化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在这些方面超算的优势显而易见。
张慧认为,目前超算的应用还普遍集中于比较专业的高精尖研究领域,如地学、海洋科学、气候模拟、航天航空、生物医药,她希望超算资源能够更多地走向市场,为无锡当前大力发展的物联网、动漫企业所用,使超算与地方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未来,她期待母校清华能与无锡开拓更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庄洪春
追寻天火之谜,欲与雷公试比高
人物档案
庄洪春,1941年出生于宜兴周铁庄前村(现为周铁镇彭干村庄前自然村)。1956年考入宜兴县第一中学(现为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后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专攻空间物理专业。后取得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随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为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
1998年,其发明专利《弹射式空间电场探测方法与设备》与二炮合作研制成功。另一发明专利《制造高导电率气层主动防雷避雷方法及装置》于2002年12月在汉城由联合国发明协会组织的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和特别金奖,被评为人类生存和保障的最佳发明。这是我国代表团参展的52个项目中获得的唯一的一项特别金奖。
当诗人笔下缠绵、浪漫的黄梅雨季挥手作别时,伴随着高温,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台风、雷暴频发期。而在雷公发威、火龙腾飞、银蛇狂舞的时候,一位无锡人与他的发明,却可以助大家安然避过天打雷劈。
这位无锡人,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庄洪春。他的发明叫做智能避雷球,被联合国誉为对人类生存和保障的最佳发明。
1941年出生的庄老,古稀之年仍惦着将无锡的企业重新办起来,为家乡父老做点实在事;仍想着将毕生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为人类造福。谦逊的笑容、儒雅的谈吐,掩不住庄教授叫板雷公的豪气,这个一辈子将防雷减灾当作己任的科学家,让我们看见坚持与创新的模样。
2
经济界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的摇篮
这一方水土养育多少工商种子
他们是经济版图上的无锡身影
范剑平
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是幸福的
人物档案
范剑平,1957年1月出生于无锡东门,辅仁中学校友。退休前担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1982-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学习期满,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商务部市场运行专家顾问,中国信息协会预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导师主席团执行主席。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系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参与许多国家级重要课题和近几次五年计划专题研究,对宏观经济政策、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有重要影响,多次荣获国家发改委科技进步奖。
作为无锡人,范剑平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无锡的物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较早,无锡这两年开始回归制造业,但是又没有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是让制造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真正赶上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他觉得,无锡这个路子是走对的。 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自然离不开人才,过去的政府最大的本领是招商引资,未来最大的本领是招才引智。范剑平建议,无锡未来在争取人才方面还要加把力,在争取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的质量,除了抢大学生、研究生,更多地还要抢青年企业家,这才是抓住了产业腾飞的牛鼻子。
丁爽
从不同角度帮助大众理解经济
人物档案
丁爽,1968年出生于无锡通德桥附近,先后就读于通德桥小学、无锡市第一中学。1987年高考,他以无锡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此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部深造,获得经济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97年到2010年,丁爽在美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参与跨国经济研究、政策制定和贷款计划。2011年,丁爽转战香港,担任花旗银行高级经济师。2015年加入渣打银行,跻身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
虽然丁爽研究宏观经济,并不关注具体城市,但他一直关注着家乡:无锡近年来推行‘产业强市’,关键要让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目前企业正式税费不高,但非正式税费高,办厂的成本到底是多少,还不够透明。大家投出去了才发现还有那么多其他风险,信心就受打击了。因此丁爽认为,只有减轻了企业负担,产业强市才能实现。至于产业转型。虽然之前光伏产业有点产能过剩,但后来又有物联网等新产业。丁爽说,只要过了转型的阵痛期,把棘手的问题解决好,无锡的经济底子都在,没有理由发展不好。
方小敏
以精进学术提升中德交流平台
人物档案
方小敏,出生于无锡,高中就读于无锡一中,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第十期驻院学者。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家立法咨询组成员。
方小敏教授,是地道的无锡人。出生于教师世家的她,与父母一样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但她不局限于一方讲台,以开阔视野致力于促进中德法学和文化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她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法律智囊。是她,第一个提出从比较法视野去论证中国反垄断法中对行政垄断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反垄断法平等适用于国有企业和其它企业;第一个论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反垄断问题……她凭借专业研究为我国现代意义经济法的构建贡献智慧。方小敏说,她愿意做一个专注的人,用精进学术、教书育人去寻求实现公平正义的可能。
高航
寻找人才发展新密码
人物档案
高航,出生于无锡,高中就读于无锡第一中学,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并获得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外交部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任职3年,后从事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年。曾任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中国总部、富仕达(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等职。2002年,创办上海汇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级人才招聘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高航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最关心还是家乡的人才战略。人才真正的需求是事业,这可不是简单的户口和房子就能解决的。高航说,人才战略可以令经济获得新的生命力,清晰的产业战略能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只有当城市战略与个人规划相匹配,年轻人才会愿意来。产业机会在哪,如何布局,这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只有耕耘才能开花结果。他说,从另一角度来看,吸引在外地的无锡人回到家乡,也是有效策略。高航说,如果有合适的政策、合适的机会,就有操作的可能,不妨主动向在外乡的无锡人抛出橄榄枝,让他们找到情感连接的通道,了解家乡人才政策,进而选择为家乡事业效力。
王磊
药者仁心
人物档案
王磊,无锡宜兴人。现任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理事会副会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
王磊不是医生,却有一颗医者仁心。患者到医院里看病,排队等半小时、一小时,而最后轮到自己看病时,门诊医生基本5分钟看完。而且医生每天都在更换,患者每次去医院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医生,这导致患者没有形成数据链而是数据点。他指出,如果患者变成独立的数据库,那么看病就不需要带着一叠病历,不论医生、科室、医院、地区是否相同,患者数据始终联通、统一。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数据围墙。王磊认为,创新在中国已经由互联网创新进入到物联网创新阶段,健康物联网理想的模式业已在锡初具雏形,这让他在对阿斯利康中国商业创新中心充满信心。无锡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相当好,为阿斯利康提供了巨大的平台,那里每天都诞生新思想,促进健康物联网创新模式不断清晰。王磊表示,阿斯利康将加速在无锡布局健康物联网,助力无锡打造世界级医疗物联网城市,同时实现阿斯利康的中国愿景。
李懿
互联网小常识:以太网组网的基本方法: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MAC层和物理层的协议标准。Mac层均采用CSMA/CD方法和相同的帧结构。但不同的以太网在物理层的实现方式却不同。传统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定义方式为IEEE802.3 x Type-y name。其中x表示传输速率单位为Mbps,Type表示传输方式是基带还是频带,y为网段最大长度单位是100m,name表示局域网名称。
梦想让更多光伏产品链接大众生活
人物档案
李懿,1985年生。2003年从江苏省天一中学少年班考取南京邮电大学,后又考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并获全额奖学金。在美留学期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现为融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世界青年总裁协会成员、中美友好协会中美文化交流嘉奖、创新创业巾帼科技之星、第十一届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
1985年出生的李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家长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高中以无锡市前洲镇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江苏省天一中学少年班。大学期间收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录取邀请函,毕业后赴美攻读凝聚态物理,五年之内以全A成绩完成了硕博连读。毕业之后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始创业。在李懿看来,从学生、科学家到公司创始人这些过渡都是自然而然的。
其实读书时,我就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但是我真的是想做很酷的科技,让更多人受益。2010年,李懿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自己的公寓里创办了公司RENOGY,定位为一家集新能源产品公司,主要做太阳能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LED、新能源产品的设计研发与销售。
3
文化界
这里盛产财富,这里更有才赋
文化昆仑钱钟书,国学大家冯其庸……
江南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写佳篇,
千年文脉之上,无锡人守望今世风华。
丁柏铨
新闻人,要善于讲故事
人物档案
丁柏铨,二级教授、博导。1947年6月出生于无锡棚下街,曾先后就读于西水墩小学、无锡市第一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顺利考上南京大学中文系。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闻人。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述有《新闻理论新探》、《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等,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
说起丁柏铨,很多新闻人都不会陌生。他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如今传媒生态、传播技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生产方式、受众接受方式也已发生了深层次变革。丁柏铨认为,不变的是——应当发挥媒体记者调查采访深入、报道事实及时、新闻生产专业、提供信息权威等强项,用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获得并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说话,用真实感人、具有新闻价值和富于启发性的事实说话。
离开无锡整整40年了,丁柏铨对家乡念念不忘。我是生在无锡,长在无锡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足迹,还有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人。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为家乡尽力。丁柏铨一直觉得,无锡是个比较宜居的城市。等过几年,学术研讨活动少了,我会考虑回无锡养老。
莫砺锋
传统文化成就诗意人生
人物档案
莫砺锋,1949年出生于无锡市。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国内首位文学博士,曾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代表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唐宋诗歌论集》等,随笔集《浮生琐忆》《漫话东坡》等。
花白的头发,素净的衬衫,一副简单的有框眼镜。作为程千帆先生的高足,莫砺锋既延续了程先生那辈人的学术传统,同时又在杜甫、陆游和宋诗研究上造诣颇深,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论述。近些年,盛名之下的莫砺锋老师开始思考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并更多地把目光从象牙塔转移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他参加百家讲坛、文化讲座,将古诗词文化做普及性的推广,让更多观众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胡翼青
33年,一张报纸见证一位学者的成长
人物档案
胡翼青,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3日出生于无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曾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学术史。作为院辩论队教练,曾带队获得两届全国卓越传媒学子辩论赛冠军。
人生有时很奇妙,一次结缘或许就意味着一生注定。1985年1月19日的《无锡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我要当生物学家——访锡师附小胡翼青》,这是胡翼青与新闻媒体的第一次结缘。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写了50多篇观察日记,还被评为‘红领巾小能手’,无锡日报的记者来采访过我,还拍了不少照片。他向记者比划了报上刊登的位置,这么多年过去,他依旧记得很清晰。
文章结尾写道:小胡翼青,衷心祝愿你早日实现理想。30多年过去,这个立志当生物学家的小男孩,却走上了另一条实现理想的路:全身心扑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上,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回顾自己的求学路,他不由感慨,对学术而言,决定我一生的是方法,而不是内容,有时我会用观察生物的方法去研究新闻,研究新闻中的人。
秦家骢
秦观后人的寻根之旅
人物档案
秦家骢,1940年出生于中国香港,后移民美国。毕业于纽约福特汉姆大学英国文学系,后入纽约大学哲学研究所就读。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时报》国外新闻部任中国区专家。1979年,受《华尔街日报》派遣,在北京建立办事处,成为最早一批报道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之一。1983年,他辞去职务,从事家族史写作,历时5年完成。他是秦观墓的发现者,著有《祖先:一个家族的千年史》。
哇哦!然后耸一耸肩,摆一摆手,也许是多年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原因,秦家骢一举一动里有种典型的美国范儿,但骨子里他又是个传统的中国人。
1946年,5岁的秦家骢随着家人迁往香港。家境贫寒的他刻苦求学,后远赴美国留学,成为《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后,他毅然回到故土,选择一条万里寻根的路。他克服重重困难,找到祖先秦观之墓而名动海内外,成就了一段佳话。
李宗陶
人生之书慢慢写
人物档案
李宗陶,出生于上海,因为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来到无锡学习生活,是1987届天一中学少年班校友。先后在《浙江商报》《都市快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担任记者,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非虚构报道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在李宗陶看来,记者应该更像一个手艺人。她自谦没有那种运筹帷幄的天分,只愿老老实实做个手艺人。
有时采访两年,有时录音整理八万字,功课不做熟不敢出门,年轻的李宗陶给自己立下规矩。这是一家杭州媒体关于李宗陶报道的引题。
李宗陶是1987届天一中学少年班校友,出生于上海的她,因为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做过几年无锡人。她说,让我们把世界扔进一个巨大的分液漏斗,静止时大致会分为三层,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身处体积最庞大的中层,大家一刻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构成火热的生活。记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两层图景的人,他们的突破能力,决定了受众可能获知的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在李宗陶看来,记者应该更像一个手艺人。她自谦没有那种运筹帷幄的天分,只愿老老实实做个手艺人。
张明
从家乡到异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人物档案
张明,1965年出生于无锡。1983年江苏省文科状元。1989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到海军指挥学院工作,从编辑、宣传处长做到政委。2008年,转业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历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兼局办公室副主任、人事教育处处长、副巡视员,现任副局长、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90年起以阿明为笔名发表散文。
虽然自己在无锡只呆了18年,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第二故乡南京,但张明觉得无锡的烙印早已深深地刻在自己身上。我骨子里还是江南人的性格,无锡文化对我的影响更是深远。也正因此,张明虽然人在异乡,但却一直很关心家乡的文化发展。张明深感,这些年无锡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昔日的老旧厂房变成了如今的文化创意园,儿时最常去的惠山脚下被作为古镇保护了起来,并走上了申遗的道路。只是有些地方的商业色彩浓了一点。张明坦言,纯文化的东西想做活很难,事实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商业的推动,文化与商业之间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商业为文化带来活力,文化给商业注入内涵。张明建议,古镇也好,老街也罢,在尊重文化规律的基础上引入合理的商业机制的同时,是否可以设一个隔离区,把那些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保留在其中,此外还可以在个性上做点文章,凸显一下无锡特色。
章剑华
使命与奋斗
人物档案
章剑华,笔名立早,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苏广电总台台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等职。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委党校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采访章剑华之前,知道他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官员,同时还是一个网络达人,早期的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平台上,他都十分活跃,于是提前关注了他的个人公众号——章剑华人文空间。还真是一个坦率的人。在他的空间中,不仅有他个人的一些随笔作品,还有一个自传体的栏目《文场与官场》,讲述了他个人的经历,特别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他在江苏省委办公厅工作的那段经历。记者问及他为何会向公众坦诚一般人讳莫如深的官场过往?他说,这些都是我经历的,没什么不能说的。 多年来,他在官场与文场之间,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工作,投身事业并长期笔耕不辍,为此,他戏称自己为不是作家的作家。
邵圣懿
做体育直播是件过瘾的事
人物档案
邵圣懿,1982年出生于无锡。先后就读于无锡市锡师附小、无锡市大桥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200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并取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谁将解说北京奥运会全国体育主持人选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第三名;之后,邵圣懿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习工作。2007年担任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庆典的解说员。2008年,入选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国家队。先后参与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俄罗斯世界杯等多项大型国际赛事报道。
入行12年,从体育记者到赛事直播主持人,经过各种大赛的锤炼,这位无锡小伙由表及里产生的变化,让时隔12年后再访他的记者叹为观止——从信息的提供,到观点的呈现;从刚入行的兴奋,到视野打开、格局提升后的淡定,变化的原因,或许就是在历时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邵圣懿不断向我们表达的观点:每次大赛,都是一种锤炼,让人快速进步。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邵圣懿幸运地参与了所有大型国际赛事报道。每次大赛,都是一次知识储备释放与榨干的轮回,是一次自我潜能挖掘与激发的重启,是一次个人能力挑战与突破的对弈。而在这一次次的锤打中,个性乐观的邵圣懿痛并快乐着,他享受这份职业带来的快感;这份快感,又让他始终保有对工作的热爱,成为活跃在央视体育频道的骨干力量。
杭虹利
用教育基石筑牢人才大厦
人物档案
杭虹利,1969年出生于无锡。一中校友,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咨询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创建多项新课程及双语教学课程,并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基金奖项。主讲《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后,高校的人事管理专业才逐渐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不断摸索授课方法的过程中,杭虹利尝试了更新更前沿的方式进行教学。2013年,她用全英文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成为上海市高校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在她的视角中,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需要用国际化的视角不断拓宽渠道和领域,英文授课和研究,能为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舶来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让它在中国市场上更好地生根发芽。
4
艺术界
阿炳的琴弦上流出二泉映月,
吴冠中的画笔点染了中国江南
故乡水,养育天下无锡人,
多情的土地长出多彩的人生。
陈勋奇
我是半个无锡人
人物档案
陈勋奇,195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原名陈永煜,祖籍广东,为香港资深电影及电视剧导演、监制、演员及动作片演员、音乐家。1966年,15岁的他拜名作曲家王福龄先生为师,学习电影配乐。1978年,主演由香港嘉禾公司出品,跟雪梨合演的电影《双宝闯八关》。1981年,与金公主集团合资成立永佳电影公司。1996年,凭《堕落天使》,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配乐奖。2000年,自导自演拍摄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的喜剧电影《辣椒教室》。2002年,友情为王家卫监制的贺岁电影《天下无双》作曲及配乐。2013年,执导时尚爱情功夫喜剧片《缘来是游戏》,与当下时尚的健身运动相结合,融入了咏春元素。
在朋友的推荐下,陈勋奇来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立了影视工作室,他的工作室算是园区较早的一批入驻工作室,一路走来,和园区一起成长。在无锡工作、生活了这么久,对城市很熟悉了,结识了很多朋友,各方面我很满意。陈勋奇说。 在陈勋奇这位资历深厚、要求极高的导演看来,无锡影视产业各方面条件现在越来越好了,之前只有三国城和水浒城等影视基地可以拍摄古装剧,现在数字电影产业园建设起来了,入驻许多专业公司,这里有国际一流的后期制作技术,各方面条件配备很完善,定位比较精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除了在无锡拍摄影视剧,陈勋奇还开了一家咏春美人拳馆。我觉得动作片是国产片的优势,是吸引外国人的招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拍电影不能只为了吸引观众,要为后人做一些文化传承。陈勋奇说,某种程度上说,开拳馆和拍影视剧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在年轻人当中传播一些文化和价值观。
杨文军
期待用无锡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人物档案
杨文军,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导演、监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1997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视剧《小小生命树》,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在古装剧《吕布与貂蝉》中担任执行导演。2005年,执导爱情轻喜剧《摇摆女郎》。2009年,执导商战悬疑剧《暗香》。2010年,凭借家庭情感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获得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导演奖。2011年,执导心理谍战剧《青盲》。2012年,凭借民国剧《刀客家族的女人》获得第10届中国电视制片业十佳导演。2014年,凭借爱情电影《何以笙箫默》获得第2届中澳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2015年,执导的都市情感剧《剧场》播出。2017年,执导古装剧《扶摇》。2018年,执导古代权谋大剧《鹤唳华亭》。
无锡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深厚,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选择到无锡摄制。作为家乡人,杨文军也一直牵挂着无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更多的无锡印记。他的首部电影《何以笙箫默》就在无锡取过景,电视剧版《致青春》更是把拍摄场景搬到了自己家的卧室。杨文军说,现在的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投资越来越大,对场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无锡的央视影视基地建设比较早,但一谈到去哪个外景地拍古装,尤其是投资大手笔的影视剧,不少导演还是会选择横店的明清宫、襄阳的唐城或是杭州的宋城。无锡打造影视产业,在场景的独有性上还可以再提升。不过,杨文军察觉到,如今到无锡拍当代戏的剧组在增多,这得益于无锡的山水湖光、竹林茶园的江南韵味,以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现代城市样貌。
费玉樑
中华武术传出去,古董宝贝带回来
人物档案
费玉樑,1954年出生于南京市的武术世家。1986年赴荷兰开设武馆至今,拜他为师的洋弟子已经过千,其中不乏荷兰的政府高官,在世界各地还有众多的分馆。费师傅是弟子们对他的敬称,也是他行走世界各地,推广武术文化的名片。
费玉樑身兼荷兰中国无锡商会主席、荷兰健身气功协会主席以及欧洲中国古董收藏家协会会长等职,在荷兰有几十所武术学校,从民间到政府高官指导过的学生有上万人…… 网上很容易可以搜到费玉樑的武术表演视频。他步伐灵活稳健,巧妙多变,动作绵里裹铁,浑厚沉重;时而如行云流水,飘洒大方,浑厚圆转,时而如金狮抖毛,丝丝扣扣、圆活走转。这位国际武术家、收藏家说,近年来时常会回国进行武术交流、举办收藏展,目的只有一个:增进荷兰与中国的交流。眼下他最大的愿望回无锡做点事情,目前正在筹备利用自己的2万多件藏品回家乡建立一座博物馆。
华之宁
家乡的水是艺术创作不竭源泉
人物档案
华之宁,1932年生,祖籍无锡,美籍华人,国画大师黄君璧、吴咏香的入室弟子。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后移居美国,在费城艺术学院深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探索着一条中西融合的国画新路,张大千出席她在美国画展时,对她大胆的创新给予肯定。心怀故土的她还向无锡博物院捐赠120幅画作。2018年4月,华之宁在洛杉矶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一位老艺术家苦心孤诣奋斗几十年,却将自己最珍爱的120多幅作品全部捐给了家乡博物馆,她就是旅美无锡画家华之宁。旅居海外50载,也改变不了太湖儿女的‘基因’。在市美协主席梁元看来,华之宁与同为旅美著名无锡画家的程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水非常通灵。活水是生命的源泉,创作的源泉。对水的痴迷,华之宁屡有提及。
华之宁说自己虽出生在南京,但父亲的老家在前洲,小学是在无锡度过的,2009年带着落叶归根的情愫,她回到太湖之滨无锡生活,在这里又找到了一个舒适自在的创作天地。活水系列就是她这段时间在无锡开始创作的。活水的灵感来自太湖和惠山天下第二泉。要通过艺术语言,让全球的人们了解太湖,喜欢无锡。华之宁希望无锡画家能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探索创新,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画家风采。
曹鹏
用毕生精力,播撒音乐的种子
人物档案
曹鹏,江苏江阴人。中国顶级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1945年参加新四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任部队文工团指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电影乐团指挥,为《龙须沟》等几十部电影录配了音乐。1955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指挥家金兹布尔克。留学期间从多次举行交响音乐会,1961年回国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歌剧《蝴蝶夫人》,舞剧《三角帽》《葛蓓莉亚》等的演出。1975年随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访问演出,都获得好评。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指挥、上海大学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艺术总监及首席指挥和上海市学生交响乐团指挥。
我以自己为南菁人为荣、以江阴人为荣、以中国人为荣!去年,94岁高龄的曹鹏刚从康复医院出院,就坚持参加了母校江阴南菁中学在上海举办的校友会,并以老寿星校友的身份做出深情表白。精力充沛、思路敏锐……在交流中,记者常常忘记了曹鹏的年纪,一谈起音乐和孩子们,他的热情不亚于真正的90后。停不下来,每天都有乐队的排练,只要一排练我就不觉得累,虽年岁在增长,但听觉还越来越敏锐。我总跟大家说,趁曹鹏还做得动,你们赶紧用!
……
当然无锡人才远远不止
于上文所述
在无锡这片土地上
孕育了蔚为大观的杰出人才群落
无锡籍文化学者冯其庸先生
晚年念及故乡、故园、故人
几度哽咽,他感慨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无锡日报资料图)
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这也是天下无锡人给我们的感受
来源:无锡观察、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新传媒
互联网小常识:在一些中高端交换机中,通常把交换表保存在CAM(content-addressable memory)中,可以通过交换机的show cam命令查看,大中型为show cam dynamic ,小型为show mac-address-table。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