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倪光南院士被联想扫地出门柳传志泪洒现场后来怎么样了
在如今的网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被提起:如果当年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现今的联想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又会如何?会不会不再面临美国制裁的窘境?
很遗憾,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历史没有如果。作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下海”的科学家,倪光南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倾注在中国的IT技术上,他坚持认为:“我们国家要强大,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如今再回顾当年倪光南被联想解聘的那段历史,依旧令人唏嘘不已。1995年6月30日上午,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10号,联想集团六层会议室,倪光南和柳传志分别坐在第一排的两边。当天有200多名联想中层干部参加了这场会议,会议还没有开始大家就已经感受了气氛的不一样,似乎有大事要发生。
时任联想董事长曾茂朝仅说了一句“会议开始”后,便将话筒递给了中国科学院代表李致洁。李致洁则站起来宣读《关于联想集团领导班子出现分歧的情况通报》,56岁的倪光南被解除联想集团总工程师和董事职务。
一句话,倪光南被联想扫地出门了。柳传志在发言中泪洒现场,他是这样评价自己跟倪光南之间的矛盾的:
“对联想集团的技术开发方向和路线及具体管理方式,我与倪光南同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总裁和总工意见不同是非常正常而且平常的事;当总工不能服从总裁的决定,并用激烈的方式反对,就不正常,但能理解;但因为这种工作中的意见分歧发展到对人的品质进行恶性中伤,试图对方……倪光南同志和我分手以后,如果准备开办企业或研究所,需要从联想要人,此刻愿意去的同志或愿意去的部门,我都表示支持,经费经董事会和总裁室讨论后,也将尽力支持。如果倪光南同志准备以个人身份开展工作,董事会和总裁将把他作为主要创业者来考虑他的生活待遇。”
与柳传志情绪激动式的发言不同,倪光南显得异常镇定,他没有准备讲稿,这与柳传志拿着稿念读,形成了强烈反差。倪光南在发言中有一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他说:
“这次科技大会,我觉得最大的体会是我们整个新时期的目标就是科教兴国。我认为责任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全心全意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这个大目标,特别是我们联想集团肩负发展民族计算机工业的责任。所以我们作为自己来讲,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大目标。而内心感到全心全意为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工作,永远是最幸福的人。”
散会后,倪光南和柳传志各自离开,他们都没有想到,20多年后他们的名字屡屡成为互联网的热搜。不过,倪光南是1999年6月2日被联想正式扫地出门,这一年他刚满60岁。这天,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宣布:联想解聘倪光南,赠予倪光南新单位500万元。
那么,倪光南身上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被联想开除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故事要从1939年说起。这年8月1日,倪光南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此时中国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倪光南从小就生活在家国遭受侵略的环境中,他深知国家强大的意义。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倪光南就抱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努力学习,他后来说:“从小逃难的经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它让我明白,国家应该富强起来,才不会受人家的欺负。”1961年,倪光南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工程学院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进入科学院计算所工作后,倪光南开始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模式识别,另一个是汉字信息处理。但是,真正让倪光南职业生涯发生重大改变的,源自他在加拿大的两年。1981年,因模式识别和图形学的研究,让倪光南获得了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的机会。
当时倪光南在国内一个月工资70元,而在加拿大的收入是近百倍。即便如此,1983年倪光南还是毅然回国了,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为何要回来呢?有一件事深深刺激了倪光南。
有一次,倪光南到商场鞋店里买鞋,橱窗里陈列着价格高昂的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皮鞋,门口的一个旧筐子里乱七八糟地堆着一大堆布鞋,价格牌上面写着“1.99美元一双”。倪光南拿起一双,只见上面印着“Made in China。”
倪光南说:“我又陆续看到了一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是轻工产品,就是农产品,而且,往往都是最低档的。”这让倪光南下定决心,回国做高科技产品,再卖到国外去,“不能叫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产品。”
柳传志后来说:“倪光南从加拿大归来,本可在计算所搞世界尖端的模式识别课题,来个‘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以博尊重。可倪光南却选择了最有应用价值和市场最急需的汉字处理技术。”
柳传志对倪光南并不陌生,早在他1970年进入计算所时,他就听到很多关于倪光南的事迹。一次,柳传志听同事说倪光南的记忆力超好,他就拿着一个非常长的方程去请教,没想到对方立即就写了出来,这让柳传志很是钦佩。
1983年,倪光南回到计算所工作。归国前,倪光南还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不少用于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他这是下定决心要在国内干出一番事业。1984年10月,柳传志拿着中科院支持的20万元资金和500平方米办公场地,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便遭遇厄运,20万元启动资金被人骗了14万元,这让柳传志、王树和和张祖祥三人一筹莫展。三人想来想去,决定要请高人来帮忙,他们各自将高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当三张纸条同时打开后,都是一样的名字:倪光南。
于是,柳传志向倪光南抛去了橄榄枝。中国人早期在使用计算机中,由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在汉字输入过程中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便研制了汉卡。联想汉卡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技术,用硬件芯片的方式,搭配专用软件,去解决汉字输入的问题。
举个例子,使用联想汉卡时,操作人员打出一个“记”字, 屏幕就会自动出现出“记录”、“记者”等一连串联想出来的词组。现在大家可能见怪不怪,可在当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联想”这个公司的由来,也源自倪光南院士主持研发的“联想式汉卡。”
资料显示,倪光南从1968年参与汉字显示器研究开始,他就展开了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前期研制工作。1983年,倪光南Z80芯片开发出了LX80联想汉字图形微型机。这种机型除了Z80芯片外,其他全部自主设计。
在一些资料中,关于柳传志邀请倪光南加入公司是这样描述的,“1984年12月,王树和、柳传志和张祖祥来到了计算所主楼322房间。那里是汉字系统研制组办公室,倪光南坐在靠窗的一张桌子前。柳传志敲开322的房门,满脸堆笑地走到倪光南桌前,坐下,紧张地说明了邀请倪光南加入公司的来意后,就忐忑不安地等待倪光南最终的回答。”
对于柳传志的邀请,倪光南考虑了一天,最后给出回答:“如果能让我专心致志搞科研,不参与任何行政事务,公司又认真负责经销汉卡产品,我就可以到你们的公司去。”倪光南还提了三个条件:“不做官 、不接待记者 、不参加宴会 。”
很明显,倪光南希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发上。柳传志同意了,就这样,倪光南出任总工程师一职。倪光南将“联想式汉卡”技术全部带到公司,先后更新了8个版本,为公司创造了上亿元的利润。
这样的成绩让倪光南成中国IT界的风云人物,一度荣获了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还奖励他50万元奖金。但是,倪光南将这50万元全部捐了出来,最终使用情况如下:
一、赠送中科院研究生院微机10台,共计11.54万元,人事部负责:LX286N(双驱/彩显)八台,单价9550元/台,LX386-33(2100SY)两台,单价19500元/台;
二、为国家教W装备一个电子教室,花费10.9万元,教育/家用电脑事业部负责,LX286E终端共24台,LX386-40一台;
是不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倪光南科学家的思维,他渴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水平。联想式汉卡取得成功后,倪光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微机上,不久便率领团队在香港研发成功了“中国制造”的联想主板和扩展卡。也正是“联想”品牌得到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1989年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
1990年,采用自主设计主板的联想微机在国内成功出,这再一次引起了轰动。值得一提的是,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倪光南也因为巨大的贡献于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联想集团的销售额蒸蒸日上,达到了47.6亿元。然而,随着国外电脑大举进入中国,联想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其压力可想而知。在这个背景下,倪光南提出“力主自主核心技术、想要抢占科技高点”,他认为联想应该对标当时的英特尔公司,开始设计属于中国自己的芯片,这样一定能有所突破。
倪光南对技术狂热,他说:“中关村如果只是靠做贸易中心就长久不了,硅谷不是贸易中心,硅谷是新技术的发源地。”1994年,倪光南跟复旦大学、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意向。
倪光南的想法得到了中科院和电子工业的认可,并承诺由联想来牵头,组织一批有实力的计算机公司共同参与制定一个国家投资计划。然而,长达10年的密切协作,这一次柳传志对倪光南的提议投下了反对票。
一、生产板卡为我们长期的业务方向,所以建立设计芯片的开发中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应该积极推进的。
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目前条件尚无不具备,特别是第3条。这个事情是由香港联想负责的,所以请吕总再认真考虑。我本人的意见是不同意仓促合资,最起码要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向后,再考虑和上海进行形式上的紧密合作。
柳传志用亲笔信的形式,对倪光南的“造芯计划”说“不”。原本是并肩前行,亲密无间的好友从此刻开始出现了裂痕,最终分道扬镳,于是就看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我在担任公司总工的十年半里共做了两件大事:一、继承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十年技术积累,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卡(联想汉字系统),于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公司在1989年底(即成立五年后),从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二、运用在中科院计算所研制8位微机的经验,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公司从1989年起在国际市场上推出微机主板和扩展卡,1990年起在国内推出联想系列微机,在1992和1993年分别推出中国第一台486和586,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6月我被解聘后,在同志们的努力下联想微机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我在任职期间也组织同志们开发出了几十项拳头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希望我的这些工作成果,不要受到牵连。顺致 敬礼!倪光南上 1999.9.6
至此,联想从原先的“技工贸”转为“贸工技”,倪光南黯然离场。这是倪光南人生最低谷的时刻,就在此时一个叫李德磊的人登门拜访。李德磊当时担任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微处理器设计总监,他实际控制着BBT(即方舟科技的前身)。
李德磊在中科院计算所读研究生时,就跟倪光南结识,他这时找上门是因为日立美国突然要停止外包给BBT的一切项目,包括日立芯片外包业务。倪光南看到了重新设计“中国芯片”可能,因为当时的BBT有一支研究芯片的技术队伍。
2001年4月,“方舟一号”诞生,这是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这款芯片尽管有很多缺陷,可从诞生那一刻就备受瞩目。很遗憾,倪光南和李德磊这次合作还是以失败告终,李德磊把一切都压在政府采购上,拒绝给其他客货供货,而这些客户是倪光南以个人信誉拉来,结果他只能离开。
不仅如此,政府虽然采购了不少内嵌方舟芯片的产品,可服务器被竞争对手牢牢把持,这让用户使用时苦不堪言。李德磊原本就是商人,追求利润的他大肆宣传“芯片无市场论”,结果方舟系列芯片宣告失败。
接连在联想和方舟遭遇失败后,倪光南没有再加入任何一家公司,从此致力于推广国产操作系统、芯片、软件和文档格式国家标准UOF等开放标准。近些年来,随着“中兴事件”、华为因美国制裁等事件,让倪光南再次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18年9月,柳传志再次被媒体问及关于芯片问题,他是这样回应的,“以前没能够投芯片,是因为民企的底蕴不够丰富。为什么呢?因为投了芯片以后,若干年以后才能明显见到回报,而且也可能投错。当一个企业一年的利润就10个亿的时候,你叫它年年有20个亿美金去投芯片……”
如今的倪光南已经83岁高龄,早已不在科研一线,可他对国产芯片依旧关心。倪光南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经常出现在一些科技论坛上,他坚持认为核心科技必须靠着自主创新来实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