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遇瓶颈(人工智能的瓶颈在哪里)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09

人工智能发展遇瓶颈(人工智能的瓶颈在哪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继7月4日首次出舱检验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后,8月20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在机械臂的辅助下成功实现太空出舱和相关工作。这两次出舱作业,使得被称为中国擎天巨臂的空间站机械臂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是目前我国智能程度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胡成威表示,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的支持下完成出舱任务,这一过程比较好地诠释了空间领域人机交互的全流程。

事实上,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多次提到了人机交互。例如:为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提出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为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提出要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并提出在探索智慧医院建设时,要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等。

未来的人机交互会是什么样?主要挑战又可能会是什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认为,今后的人机共存、共生或者共融,可能随着人工智能而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今后的人机共生或交互的过程中,人类可能会成为双方之间的瓶颈,而不是机器。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今后人的反应速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都没有办法和机器人相比,人倒成了人机交互的一个瓶颈。他以增强现实为例解释道,增强现实就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或者更好地与今后的智能机器人进行交互,增强现实可能是今后终极的人机交互界面或者人机交互手段,这是今后重要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小常识:非对称加密技术对信息的加密与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用来加密的密钥是可以公开的,用来解密的私钥是需要保密的,因此又被称为公约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密钥的管理,网络中n个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加密,仅仅需要使用n对(2n个)密钥就可以了。常用的加密算法RSA、DSA、PKCS、PGP等。

机器与人真正协同共融的基础是对人的理解。清华大学教授史元春指出,将人的行为意图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数据,这背后需要算法的支撑,但目前来看仍旧较为困难,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理解仍是最少的。在她看来,人机共融中对人的行为意图的理解和建模,可能比机器完成任务本身更加困难。

互联网小常识:标准分类的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共32位,采用点分十进制的方法表示。

现实中,人们对人机交互寄予厚望。专注于脑机接口方向的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周宗潭认为,脑机接口本身是一个典型的人机共融方向。人机共融一定程度上就是脑和机的共融,脑机接口是实现人机共融的方式。他表示,脑机接口发展多年,现在已经跨入了非切入的脑机接口,响应时间不能超过1秒钟,大家觉得1秒钟好像不算快,但对脑机接口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据了解,有了医疗手术机器人,医生就可以通过操作机器的方式进行手术。与美国电影《阿凡达》类似,能够把机器人的视觉传递到后面,人在后面可以操纵前面机器人的行为和动作。胡成威表示,要真正实现人机共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我国的规划,2030年才能够实现地面机器人自主智能的控制,而空间技术还要滞后几年。

人机共融发展可能面临的瓶颈是什么?未来十年人机共融是以人为主还是以机器为主呢?周宗潭表示,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得很快,但客观来讲,人工智能和人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合作的可能性。现在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解决很复杂的问题,甚至能力比人强很多,但总体上不能真正理解问题,这可能涉及到复杂的计算。他解释说,现在的人工智能、人机共融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但却不能真正理解问题,如果不能理解问题,显然不可能从更高层面上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机器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强,但通常只能做单一的工作,如AlphaGo精通下棋,却无法理解人类的感情。在通用性和专用性方面,人和机器各有各的特点。

展望未来,胡成威希望在空间领域真正实现人机共融,他说:人和机之间是辅助、协同、替代、扩展的关系,目前辅助和协同已经实现,希望朝着扩展和替代方向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小常识:水平子系统导线选型10Mbps 4-5类双绞线,10-100Mbps 5-6类双绞线,100Mbps 6类双绞线。水平子系统布线一般采用走廊金属布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