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曾分别任人民日报和海外版的总编辑享誉新闻界却惺惺相惜
前不久,打开人民网的记者博客,看到了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先生写的一篇题为《恩师老范》的博文,于是仔细拜读起来。
读着读着,我被文中的主人公范敬宜先生识才爱才用才的风范打动了。我立即将这篇文章下载下来,保存在自己设置的精品文章库里,以便常常点击认真研读,增强紧迫感,推进自我学习进步。
詹国枢写的《恩师老范》中的老范,是中国著名新闻人范敬宜!范敬宜(1931年——2010年11月13日),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线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2010年11月13日13时42分,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
我手里有范敬宜先生赠书《总编辑手记》等书籍。范敬宜先生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57年年仅26岁时被错划为,文化大中又遭受沉痛打击,全家下放到辽西建昌县一个十分落后的山村。后被建昌县委发现其才华,调入县里工作。1983年调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詹国枢,老三届高中生。1969年赴四川会东县下乡插队,后任县文化馆干部、副馆长。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党。1978年至1982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后到经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高级记者、编委委员、副总编辑。2006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现已退休。
范敬宜和詹国枢两位报人享誉中国新闻界,两位都在中国当代新闻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和他们两位都有过一面之交,因此我捧读詹国枢用心写作的《恩师老范》这篇文章感到十分亲切。
我认识范敬宜先生时,他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对青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我写的一篇青岛开发区优化环境加快招商引资的新闻稿件,在范总的关心下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二版。范总的《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的多篇文章我都烂熟于心,至今我能坚持着写些拙文,与拜读范总这位大师有着直接关系。
詹国枢在担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的时候,来青岛参加《挺进西海岸》发展论坛时,我陪伴左右。有天早晨在海都大酒店用早餐时,詹国枢先生突然问我:加君,你能不能说说青岛为啥出名牌?
众所周知,青岛当时出了青岛港、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颐中等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没有被人解读。我把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向詹总做了解答,詹总点了点头,我看见他深邃的目光里的思考。
接下来,詹总离开青岛开发区到青岛市做了深度采访。不久,一篇题为《青岛为何名牌多》的新闻在《经济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一时间,在这篇文章的引导下,全国不少省市都来青岛学习创名牌的经验。
詹国枢老总不愧大手笔——我接着阅读了詹总写的《四川省里话四川》等系列新闻,被他的大手笔折服。
“我以为,能够被人称之为恩师的人,一定都是大视野、大胸怀、大手笔......”被詹国枢先生誉为恩师的范敬宜就是这样的一位。范敬宜在新闻界有个绰号,那就是才子。这位才子,曾在辽宁日报担任过记者,期间备受磨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部分人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发难的实际,范敬宜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评论《莫将开头当过头》,在辽宁日报头版头题刊发后的第二天,即被人民日报头版头题转发,产生的影响已经写入中国发展的历史史册。
在当时环境下,写出这样的评论,一方面需要智慧,一方面需要勇气。据了解,此篇文章,范敬宜得到了时任辽宁省省委任仲夷同志的指点。任仲夷识才用才的风范从此影响了范敬宜,这是我的理解。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改革遭遇平台,推进不再顺畅,且有各种议论。老范决定,大张旗鼓,宣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先发一篇本报观察家,吹响冲锋号角!文章由谁来写?编辑记者,谁写都行。于是小詹(老詹时年三十有八,老范面前,不敢称老也)自告奋勇,挑灯夜战,三天两夜,撰成此文,名曰《改革,中国的第二次》。老范亲自审阅,连呼痛快,一字未改,放在头版,字号加大,突出处理!自此,小詹头角初露,因表现神勇而被老范发现矣。
“次年初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老范来到工交部,交下一紧急任务,立即动手,写一述评,专论如何搞活国有企业!小詹得令,未敢怠慢,奋笔疾书,又得一文,取名《如何把企业搞死》。意即无死哪得有生,国有企业生得太多,却无一能死,则国企难以搞活矣。交至老范案头。老范看毕,沉吟片刻道,文章很好,题目不行,下午来吧,另取一名,不但要好,还得要巧,让人们过目难忘,让文章一炮打响。下午,老范打来电话,小詹推门,但见《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一行范式秀丽行书,已然置于案头。次日头版头条,隆重推出,果然一炮而红,轰动一时。有中央领导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称赞有加,老范把小詹叫到办公室,好一通夸奖,喜形于色矣。”“老范爱才,唯才是举。因小詹勤勉努力,吃苦用功,屡屡写得好文,老范青眼相加,欲破格提拔,申报高级记者。然当此之时,小詹主任记者职称,刚刚取得三年,欲评高级,尚差两载,且高级职称评定,须得外语合格。小詹未能参加考试,自然没有成绩。老范说,没有关系,我来当老师,给你出考题。于是亲自提笔,书写英文试卷一份,交给小詹,命其单独应考,并亲自判卷,递送上去。未久,小詹破格评为高级记者矣。”
人谓,大恩不言谢。此言差矣。既是大恩,必铭记在心,念兹在兹,时时感恩而不敢忘记。如今,小詹也已年过花甲,退居二线,人皆呼为老詹。回忆新闻从业经历,没有老范提携,哪有老詹今日?不胜感慨系之矣。今生得遇老范,实乃三生有幸。缘份乎,上天所赐乎!古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范呀老范,谢谢您,非常感谢您。祝您心情好,身体好,一切都好。国枢,深致谢意,在此叩首。
那是1991年,我与老范在中央党校同期学习,我读地厅班,他读省部级班。一天,看完电影回宿舍,走到门口,习习寒风中有人来回走动,近前一看,老范正等着我呢!我问老范有什么事?老范笑而不语,从手提纸袋中取出一小餐盒,里面放着几个点心。老范说,同学请客,饭桌上有几样小吃,非常好吃,带回来你也尝尝。我将餐盒打开,放一个在嘴里,心里暖融融的,不知说什么好。——后来,老范调人民日报社任总编辑。再后来,他退了休,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院长。我们见面少了,联系却从未中断,只要发表一篇好文章,老范总要打来电话,称赞一番。记得有次精心写了一篇描写安徽农民来京打工的通讯《苏增喜一家的幸福生活》,老范非常高兴,把我好一通夸奖!老范说,记者就该好好关注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我也经常在路上碰到一个收破烂的小伙子,骑个板车,后面拉着老婆孩子,其乐融融,非常开心,让人非常羡慕!
今年3月,我也退休了。人退下来,笔不能丢。4月初,写了一篇《恩师老范》贴上博客。老范来电话说,文章我看了,小詹,谢谢你还想起我,我真有这么好吗?我说,老范,你真有这么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