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2006年IT行业十大争议人物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24

《IT时代周刊》:2006年IT行业十大争议人物

  没有争议,历史不会如此精彩;没有争议,IT业将是一潭死水!幸好,回望2006年,那些拒绝平庸的IT人,用自己的血脉谱写了一个个充满争议的故事,在风云际会的产业界留下了自己的符号,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回忆。在是是非非的争议声中,那些力图改革、对现有生存秩序和游戏规则提出挑战的IT英雄,他们的愤怒、欣喜、失望、癫狂、落魄,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一个个虚幻背景后的真实。每一次的争执,都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的诡异曲折;每一次的争执,都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睿智或愚钝。 但如同任何争议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明确答案一样,对这些沉着勇敢或冲动好斗的人来说,只有历史才能对他们做出最后的结论。

  现在,我们把2006年中最充满争议的10大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凝结成一个个片段,把它们变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它们在观众面前重新上演的时候,也为那些被理解的英雄、不被关注的失意者或受人非议的失败者送去业界的问候,并交由我们的读者去审视和评判。

  马云:阿里巴巴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 1964年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获得杭州师范学院英语学士学位。

  所在公司简介:阿里巴巴是一家企业间(B2B)电子商务服务公司。阿里巴巴网站,为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多万企业和商人提供网上商务服务,是全球首家拥有百万商人的商务网站。在全球网站浏览量排名中,居国际商务及贸易类网站第一。公司目前由4大业务群组成:阿里巴巴(B2B)、淘宝(C2C)和雅虎(搜索引擎)以及支付宝(电子支付)。

  终于在2006年,马云花费了投资者数以亿计的金钱之后,建成了一支配置豪华的电子商务舰队。除了阿里巴巴这艘主力战舰,马云还同时拥有淘宝网、支付宝、雅虎中国这3艘护卫舰。

  雅虎中国坚持了小半年,到2006年4月愚人节时,由于面临门户访问量急剧下降和搜索毫无起色的双重打击,搜索主页悄无声息地改回门户的形式。后来雅虎中国又变更了新的首页。不到一年,雅虎中国竟然3次变脸,许多用户感到纳闷:莫非马云前世是四川人,一位技艺高超的变脸大师?

  2006年7月,美国“国际反伪联盟(IAAC)”发表的把阿里巴巴列入特别“301”黑名单,该还声称来自世界各地的造假者出现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该网站已经成了世界各地假货供应商和批发商汇集之地。虽然此后阿里巴巴表示这是竞争对手所为,但阿里巴巴网站的恶名已被天下网民知晓。

  紧接着,中国互联网宣布的10大流氓软件中,马氏独占其三:3721上网助手、淘宝网、一搜工具条,这种让万千网民深恶痛绝的“流软”出自教师出身的马云之手的确让人不可思议。更令人叫绝的是,马云手下号称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雅虎为了摆脱流氓干系,竟然公开骂雅虎中国前总裁周鸿祎缺德。周鸿祎作为中国IT行业的知名创业者,究竟干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值得马云如此大动干戈?

  财大气粗的马云曾宣布旗下的淘宝网将免费3年,以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但不到半年,马云就有点后悔了。很快遭到淘宝商家的“6·1”罢市。马云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只好作罢。结果,马云精心策划、出生还不到1个月的“招财进宝”就此夭折了。

  而杨致远送来的雅虎中国进入马云的怀抱之后,像一只胃口大开的“老虎”,不停地帮助马云“烧”钱。在Google、百度、搜狐、新浪的蚕食下,雅虎中国就像一个且战且退的败将,搜索业务、广告业务、即时通讯业务、无线增值业务等业绩一再下滑,“老虎成了病猫”,经历数次换人风波后,终于成为一只实实在在的病虎。2006年,马云到底是流年不利,还是黔驴技穷?

  正方:马云在2006年不过是流年不利,因为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太大,而暂时显露出来的困难,无损于马云的个人魅力。相信在2007年,马云会带领他的企业重创辉煌。

  反方:从阿里巴巴到淘宝,从淘宝到雅虎中国,马云一路狂奔下来,已经黔驴技穷。虽然嘴上工夫了得,但对企业缺乏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一向“喜欢竞争”的马云来说,这一次“竞争”或许已经真的来临。新浪、百度以及搜索巨人Google等正在围剿处于战略调整的雅虎中国;淘宝网正在与腾讯旗下的拍拍网对峙;支付宝在eBay等老对手的蚕食下苦苦支撑;被马云称之为新希望的即时通讯工具,也无法与MSN抗衡,更别说与QQ这位企鹅一争高下;此外,当当、卓越等老牌电子商务公司也开始与之正面为敌,日益成长的慧聪网更是誓言要将“阿里巴巴”拉下马……

  阿里巴巴的马云曾经有个理想,希望能出演武侠影视剧中的剑客奇侠。进入2006年以来,马云在中国IT界正在把口水战这门绝技表演得炉火纯青,如痴如醉。或许,影视圈真会力邀这位IT奇才加盟,片名不妨定为《满城尽带口水声》。

  与其说马云创立淘宝网是为了与eBay易趣竞争,还不如说淘宝网是马云构筑商业壁垒的一招险棋。无论马云是否承认,十面埋伏的战局已经悄然形成。

  李彦宏:百度公司总裁。1968年出生于山西阳泉,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所在公司简介:百度,2000年1月创立于北京中关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0年1月1日,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徐勇携120万美元风险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国创建了百度公司。2000年5月,百度首次为门户网站——硅谷动力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之后迅速占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成为最主要的搜索技术提供商。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2005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

  2006年8月4日,北京某癌症医学研究院院长刘文华带领10余名同事聚集百度总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门口,打出了“百度竞价欺骗客户,恶意点击非法敛财,要求立即停止欺诈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全额退还广告费”的横幅标语,并向围观者散发公证书等材料。直至后来介入,这些者才陆续离开。

  刘文华的代理律师张新维也曾在6月12日以“违约提高竞价排名价格”为由状告百度。在张新维眼里,百度有“三宗罪”:恶意点击、擅提价格、恶意屏蔽。而这“三宗罪”都直指百度的主要盈利模式——竞价排名。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2005年岁末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李彦宏骄傲地宣称,百度使互联网时代每个人与信息的距离是相同的,并且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使用百度搜索的故事,尽显百度作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但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信息与每个人的距离是不同的,这个距离与付给百度的money有关;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不仅仅是让人们使用它的产品。对照百度在2006年的作为,百度距离国际名企还很遥远。

  2006年7月10日下午,百度企业软件事业部(ES)突然接到邮件通知:下午2点全体员工召开紧急会议。CEO朱洪波与鲁灵敏也现身会议室。这时谁也想不到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朱洪波对在场的员工说:“很久以来,大家都做得很努力,不过ES这块业务的成长性不够好,公司已经决定撤消ES部门。”之后,鲁灵敏通知需要离职的员工:给各位4个小时的时间来办理交接手续,将笔记本、门卡等物品交还公司,并离开公司。6点之前公司将关闭相关ERP账户和邮件系统。

  短短的十几分钟前, ES部门员工突然就被公司决策层决定裁掉了。此时,距被要求离开公司的时限仅有3个多小时。百度并没有给即将离职的员工思考与申诉的空间。被裁员工用“锯人”来形容此次事件处理的速度和冷血。

  正方:百度裁员和实行竞价排名,是为了增收节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对于一家成长中的企业来说,百度这样做属于铁腕管理,在情理当中,无须大惊小怪。

  反方:百度裁员和实行竞价排名的做法,其实就是店大欺客。随着成功上市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已让百度目空一切,也让百度逐渐成为资本的奴隶。

  闪电裁员、和天极网的官司、客户堵门、点击欺诈……这就是“少年百度”2006年的全部烦恼。

  为什么一位曾广受网民尊崇的网络精英,一家曾经受到网民拥戴的互联网公司,在短时间内多遭攻击,究竟身染何恙? 在2006年百度一连串的负面报道中,所有指责均非空穴来风。饱受争议的竞价排名导演出欺诈点击和恶意屏蔽,裁员则让人们从对百度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进而质疑百度的社会责任感。李彦宏在博客中声称PV代表公正,则完全是自欺欺人。

  按理说,一家经过了纳斯达克严格上市标准考验的公司应属行业楷模。仔细研究百度,除了高高在上的股价让同业眼馋,其行事方式等方面确有太多难以令人理解之处。最近,百度宣布将推出日文搜索服务,进军日本市场。但是并未获得投行分析师的看好,总的观点是百度这时宣布进军日本市场,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或许是百度疾跑的速度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反省的时间都没有。然而,一个没有检讨,却又面临诸多危机的公司,又怎能四平八稳地一直长跑呢?奉劝百度应该在奔跑中思考才是。

  周鸿祎:奇虎董事长、天使投资人。1970年10月出生于湖北,毕业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

  所在公司简介:奇虎公司创立于2005年9月,成立不到200天即获得了国内外风险投资商红杉资本、鼎晖、IDG、Matrix、“天使投资人”周鸿祎联合投资的2千万美元,同年11月份,再次获得了美国高原资本、红点投资、红杉资本、Matrix、IDG的联合投资。2006年7月,奇虎推出了专业查杀恶意软件的“360安全卫士”,成为受欢迎的安全辅助类产品。在多项调查和评比中,奇虎也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最具创新性企业以及最具成长性企业。

  2006年7月27日,搜索门户奇虎公司联合卡巴斯基、中国互联网协会宣布推出 “360安全卫士”,此产品为网民免费提供恶意软件查杀、系统诊断及修复、病毒查杀等功能。奇虎这款反流氓软件可以轻易发现用户很难彻底清除的“3721网络实名”和“雅虎上网助手”,并在用户主动卸载下干净地清理电脑,这直接导致了网络实名产品覆盖率的受损,进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3721”的创造者正是今天一心要剿灭“3721网络实名”的奇虎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反应敏感的雅虎中国立即予以反击,阿里巴巴网络实名强制升级用户产品,阻碍奇虎反流氓软件的正常运行。阿里巴巴网络实名就是雅虎助手,而雅虎助手的前身正是“3721网络实名”。“3721”于2003年11月卖给雅虎中国,后雅虎中国又被阿里巴巴并购。虽几易其手,但“3721网络实名”的流氓习气始终没有改掉。

  8月2日,奇虎表示,其“360安全卫士”软件遭恶意软件反击,官方论坛公告内容显示,恶意软件是指雅虎的“3721网络实名”。

  8月14日,雅虎中国CEO田健高调回应“3721是流氓软件”的指责,声称遭幕后黑手恶意攻击,并公开宣称:谁都能反流氓软件,就是周不能,他就是流氓软件的始作俑者。于是一场口水仗鸣锣开战。

  8月15日,双方通过网络平台几乎每小时交锋一次。下午3点,周说:雅虎中国炮轰我全是为了“利益”二字;4点,雅虎田健直指周是伪君子,要求其“像男人一样道歉”;晚上6点奇虎公司再回应“请田健不要模仿泼妇骂街”;7点,雅虎再次回应“周伪君子本色进一步暴露”。至此,他们之间的相互指责嬗变成一场人身攻击。

  8月17日,奇虎宣布,周已将雅虎中国告上法庭,指其涉嫌发表对周进行歪曲事实和谩骂诋毁的言论,除要求雅虎中国赔礼道歉外,还索赔360万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口水仗打得声嘶力竭,唇焦口燥,双方都在表白自己清白,双方都攻击对方为流氓(这里的流氓指的是流氓软件的始作俑者)。

  正方:周鸿祎从流氓软件教父到现在的反流氓卫士,是他的良心发现,幡然醒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还互联网的清洁环境,值得赞许。

  周鸿祎在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插件推广的模式,当年的3721没钱、没资源,于是他想到了flashget利用插件推广软件的模式。由于3721和百度、cnnci的竞争,周鸿祎加大了推广的力度,这种插件弹出的方式给许多网民造成了干扰,也随着双方在用户的电脑中你来我往的博弈,在防护对方攻击的同时,忽略了用户的感受,软件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卸载了。而许多不争的徒子徒孙,却看到了这里的无限商机,将这种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程度之过分,手段之凶横更引发了周鸿祎也开始加入反流氓软件的行列。

  周鸿祎公开反对流氓软件引发了与雅虎旷古空前的“互联网第一口水战”,揭开了互联网行业的诸多潜规则,也引发了业界、网民、行业、政府的连锁反应,瑞星、金山、江民也纷纷加入到反流氓软件的行列中来。周鸿祎说自己反流氓,是为了给自己讨个说法,不愿意给流氓软件制造者背黑锅,可是也有人说,周鸿祎不是什么天使,他是一个商人,在全民皆“流氓”的情况下,他看到做流氓软件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因此他推出了“360安全卫士”,无论流氓还是反流氓,其实都是利益。

  虽然当年他是无心之过,却造就了今天互联网“流氓软件”横行的局面。现在,不管是什么目的,他掀起了空前的“反流氓软件”运动,确实给互联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周鸿祎是天使还是魔鬼,是正义之士还是心怀鬼胎的商人,或者一时半会还搞不清楚,但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李一男: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前总裁,现任华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1970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

  所在公司简介:港湾网络2000年成立,产品规模服务于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各大运营商和政府、教育、金融、电力等行业市场,同时一定规模地进入北美、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及香港地区,逐步成为客户信赖的宽带网络主流设备供应商,于2006年被华为并购。

  2006年9月11日,李一男重返华为,这距他的出走已为时6年。回归后的李一男职务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掌管华为战略与市场部。

  有“技术天才”之称的李一男,曾是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传言中任正非选定的人。但自其2000年自立门户创办港湾网络以来,就与华为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随着后期港湾网络与华为之间竞争的越发激烈,双方还曾一度对簿公堂。

  现实总是超出人们最丰富的想象。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与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备忘录。这标志着华为将自己最顽强的对手收入麾下。

  而此次收购的意图,也不仅是简单的“业务整合”。“真正理由是让李一男的港湾消失。”在华为与港湾工作过的邹先生这样理解华为总裁任正非的收购行为。他说:“港湾不论在技术还是市场上对华为都没有太大威胁,但它对华为内部人员的心理冲击却很强烈。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创业,大多是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运作。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湾最终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价卖给外资,那它将对华为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知道华为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手中都有足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至此,港湾与华为的一段恩怨暂告终结,而李一男的去向则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9月11日,令人注目的李一男正式回到华为上班,主要负责战略与市场部门,并管理该部门的首席技术官办公室。故此,在华为内部人士看来,此番回归,李一男的身份其实就相当于华为公司的“CTO”。

  李一男回归华为是一件客观事实,但是,为什么回去?是履行华为收购港湾资产协议的举动,还是任正非和李一男经过彻夜长谈而达成了共创美好明天的共识?任正非在内部谈话中说:“你们的回归对中国科技史都是一项贡献。不一定是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双方都赢了。”这也许是任正非对华为与港湾故事最冠冕堂皇的解释。而个中滋味,恐怕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知晓。

  正方:李一男回归华为,是在外漂泊的浪子在“家长”华为的召唤下回头。如今,分别6年的“父子”团圆,值得道贺!

  反方:“好马不吃回头草”,李一男在外漂泊了6年,如今回到“狼性”的华为,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失败的俘虏。在他经营港湾失败的过程中,已经从侧面证明了他缺乏任正非身上的那股霸气。

  李一男回归华为,赞者有之,叹者有之。但无论是李一男,还是旁观者,都明白一个事实:李一男早已不是那个出走时的李一男,而华为也不再是他出走时的那个华为。

  少了6年的休戚与共,尤其是一个企业成长最迅速的6年的共同经历,李一男回归华为后难免会被刻意或客观地冷落,这已经不是人算所能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对李一男的回归如此感喟,是因为在他的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创业梦想。通信业虽然同样变幻迅速,但是与互联网业或者IT业不同,通信行业相当大程度上是由资本而不是创新所主导。港湾的倒下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风险投资的背叛,还是华为的收购,资本都在主导着背后的游戏规则。

  在通信业中,新企业的出现普遍遵循的是一种“脱落”机制,而不是充满英雄主义的创业。朗讯从ATT脱落、安捷伦从惠普脱落、乃至中移动从中电信脱落。任正非原本希望港湾也成为一次成功的脱落,谁知一不小心,脱落变成了创业,港湾站到了华为的对立面上。

  所在公司简介:UT斯达康是专门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共有多个研发中心分布在美国、中国、印度、韩国和加拿大,业务范围遍布全球。2004年3月,UT斯达康入选《财富》1000强企业。

  2006年10月,UT斯达康宣布,原先在此年5月宣布的“吴鹰将从2007年1月1日起接任全球CEO”的任命被废除,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将制定新的管理人员计划;而在胡润百富榜上,吴鹰已由2005年的第306名跌至第438名。

  2006年,UT斯达康的开局很尴尬。先是在2月初发布的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2005财年第4季财报中,显示这家公司Q4(第4季度)净亏损2060万美元,连续3个季度亏损,而在2005年以前,UT斯达康曾创造过连续17个季度打破华尔街预期的财务奇迹。 财报公布当日,UT斯达康股价即下跌0.22美元。

  紧接着在3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北京网通IPTV项目终于落单,中兴通讯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成为最后的赢家,据称这两家公司将为北京网通提供总容量在5万线以上的IPTV设备。而一直对这一项目寄予极大期望的UT斯达康则颗粒无收。这对于全力押宝IPTV的UT斯达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UT斯达康的转型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度想通吃整个通信产业链的UT斯达康曾将3G作为小灵通之后的重头戏,并一直押宝在WCDMA上。据一位UT斯达康内部人士称,公司在WCDMA研发上的投入高达十几亿,但其创收却几乎可以忽略。而早在2005年年初,UT斯达康中国总裁兼CEO吴鹰就宣布将进行战略转型,将IPTV、小灵通和手机作为今后的3大业务重点,其中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是“重中之重”。之后,UT斯达康在全球范围内裁员重组,更在2005年10月启用新标识,以深紫色的图形和文字替换掉了以前以小灵通为主的标识。

  但事实上,UT斯达康投入巨资的IPTV业务却迟迟未能开花结果,IPTV毕竟不是小灵通,政府在政策上的摇摆让UT斯达康举步维艰。

  在无法带来利润的情况下,UT斯达康终于在2006年10月宣布,原先在2006年5月宣布的“吴鹰将从2007年1月1日起接任全球CEO”的任命被废除。

  正方:吴鹰被UT斯达康撤去全球CEO的职位,只是正常的。UT斯达康的今日颓势不能把责任都算在吴鹰身上。他被撤职,只是时运不济而已。

  反方:本来还要做全球CEO的人突然被免职,怎么会是正常?UT斯达康在2006年诸事不顺,作为UT斯达康中国的CEO,吴鹰难脱其咎,撤职是情理之中的事,他是个落寞的英雄。

  2006年,小灵通的没落、IPTV战略不成功、WCDMA十几亿美元化作泡影……力图扭转乾坤的吴鹰却无力回天,遭遇集体性质疑毫不为怪。

  UT曾经风光无限,那是因为小灵通在中国无限光彩带来的虚像。今天,在单一的小灵通业务已被外界屡屡质疑下,UT掌门人吴鹰却一直未寻得突破之法,转型速度非常缓慢,因为IPTV等业务不是一时能见效的项目。最终致使财报羞于见人,最后被公司董事会撤去全球CEO的职位也就成了情理当中的事了。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抹杀他的所有功绩。UT斯达康在中国的创业、飞翔和下滑都带有浓重的吴鹰烙印,与他的人品、性格、作风、价值观和能力有着极大的关联。他带领UT走向过成功,而且辉煌过。他是一个相当有个性魅力的领袖,员工普遍评价,吴鹰是一个充满和干劲,事业心和成功非常强烈的企业家。这种和成功强烈地感染着他周围的人,有时,这种和成功的也表现为他个人争强好胜,绝不认输的“顽固”的一面。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他人感受的人。

  吴鹰曾经掷地有声地表示: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才能判断出谁是man,谁是boy!现在,显然是吴鹰最困难的时候!希望在此时此刻吴鹰能以行动对世人说:我是man,不是boy!

  所在公司简介:国美电器成立于1987年1月1日。20年的发展,国美电器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位居全球商业连锁22位。在国内200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拥有直营店600余家。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国连锁经营前30强中,国美电器位列第二,蝉联家电连锁第一名,领跑中国家电零售业。国美永乐合并后,其联合体门店将突破800家,年销售额高达800亿元。

  2006年11月1日,国美和永乐联合对外宣布,双方合并工作终于顺利完成。永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的股票于11月16日开始停牌,并预计于2007年 元月底在香港联交所退市,永乐退市后将成为国美的全资子公司。

  国美新闻发言人表示,合并后新集团将会采用双品牌运营,国美在2005年完成全国性网络布局后,发展战略已从“全国第一”调整为“区域第一、全国第一”。国美和永乐门店总数已达到800家,年销售接近800亿元。合并后,新集团将继续巩固其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用一年多的时间,到2007年底完成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的发展计划。

  在发布会上,黄光裕曾直言不讳地说要跟苏宁继续打价格战。黄光裕为什么这么狂?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合并后,国美永乐的大卖场将是苏宁的3倍。黄光裕的采购霸权更添筹码,国美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3年之后,苏宁必将捉襟见肘。

  2006年12月4日,永乐发布公告,黄光裕、杜娟、伍健华进入永乐董事会,而束为、刘辉、袁亚石等6位永乐“老臣”则辞去永乐董事。至此,永乐原来的所有执行董事除了董事长陈晓之外已全部辞任,3位独立董事暂时没变。这意味着永乐已正式进入“国美时代”。

  永乐的高管班子也已走马换将。陈晓仍是永乐的总经理,在永乐高管层中的其他成员则全部来自国美。原国美东北大区的总经理艾海清任永乐副总经理,原国美华南大区总经理郭军任永乐采销总监。另外,温正来任永乐管理总监。国美还派了一位财务副总监来负责永乐的财务。

  艾海清在国美收购黑天鹅后,曾在东北地区运作过双品牌;而郭军则曾在易好家任高管,易好家被国美收购后,他出任华南国美总经理。黄光裕用此二人运营永乐,可谓“用心良苦”。据国美透露,2010年,新国美将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重点在东南亚进行网络开发,争取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

  现在,国美通过合并已经成为产业大鳄!这种寡头垄断对行业的发展是否有利?目前还不便定论。但是,国家对寡头垄断的法规还不健全,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这个问题该引起人们深思。

  正方:黄光裕是个有头脑的英雄,他把国美带到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事先有预见,能对前景深思熟虑并果断做决定。

  反方:黄光裕是个疯狂的吞并者,这样的垄断可能会有短期的利益,但是长期看对行业不利,他似乎还在搞多元化,什么都想插足。

  黄光裕作为一个企业家,做事速度和深思熟虑似乎一直是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光裕把国美带到今天,已经是个奇迹。如果黄光裕不是这样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没有敢闯、敢拼、敢斗的霸王性格,国美能成功吗?能从北京珠市口的一个小门店起步,日新月异地成长为今天的零售巨鳄吗?

  作为企业,只要不作壁上观,不断求索成长、强大之路,认真思考长远的经营战略,并在组织的设计与管理运作上下工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肯定可以不断前进。

  所在公司简介: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消费类电子集团之一。旗下拥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TCL集团(SZ.000100)、TCL多媒体科技(HK.1070)、TCL通讯科技(HK.2618)。

  TCL集团2005年全球营业收入516亿元人民币,6万3千多名雇员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通过兼并重组汤姆逊彩电业务,成立TTE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电企业;2005年彩电销售近23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06年,TCL品牌价值经名牌机构评估,品牌价值为362亿元人民币。

  2006年8月30日,TCL向公众发布了在2006年上半年取得的经营业绩。报告显示,TCL上半年实现主营收入235.76亿元,同比下降3.4%;净利润上半年亏损7.38亿元,亏损同比增加近6.5%。

  历时2年备受煎熬的TCL国际化(海外并购),不仅未能赢得期待的战略突破,反而因为巨额亏损和并购整合的危机传导,将TCL整体拖入企业大震荡之中,“旧”的TCL不断被冲击、变化和重组,但“新”的“国际化”的TCL看来还未能站起来。

  2006年10月底,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两者的前合资公司TCL汤姆逊(TTE)之欧洲业务展开重组。此时的TCL,经历欧洲并购阵痛后采用了“休克疗法”。

  有专家认为,造成TTE巨额亏损与TCL当初没有冷静评估自己的整合能力、与李东生给自己消化汤姆逊的时间太短有关,现在的重组决定是明智的,“休克疗法”短时期内要承受痛苦,长远来看却是卸下了包袱,反而将有利于整个TTE盈利。

  李东生表示,TCL目前的困境是中国企业由本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都将遇到的挑战,扭亏汤姆逊和成功并购阿尔卡特将意味着TCL彩电和手机全球竞争力的建立。他表示,TCL是在为所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中国经济体系全球化支付代价和探索成本。李东生希望,通过重组计划的实施,欧洲业务2007年能扭亏,而北美业务2006年第4季度实现当季盈利,那么,TCL和TMT将可望于2007年实现全面扭亏为盈。

  对于TCL的失败,李东生个人反思是“文化整合”的问题,而一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则更为尖锐地指出:TCL以及李东生还有误判市场趋势的过错,而这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时的一个普遍缺憾。

  正方:李东生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工程师成为全球头号电视机制造商的掌舵者,在他的引领下,一家普通的中国工厂迅速发展为电视机领域令人生畏的竞争者,他是一个商界的枭雄。虽然在国际化的中,TCL遇到了困难,但它不是个例,还有很多失败的教训。TCL国际化失败,板子不能打到他一个人身上。

  反方:作为TCL总指挥,李东生在企业国际化的中,应该负主要责任。正是因为他缺乏对TCL还不具备国际化的认识,头脑发热,盲目自负地进军海外,才造成TCL今日之困境。他是把TCL之船引向冰山的领航员。

  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定量的积累。TCL同时抢占北美和欧洲两大成熟市场,为自己的“冲动”埋单是正常的。人才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而彩电行业在欧洲属于夕阳行业,根本没有吸引力,面对“招人招不到,裁员裁不了”的窘况,李东生无奈尽显。

  而更糟糕的是,收购时TCL根本没有获得汤姆逊的销售渠道,这对新公司拓展市场造成了诸多不便。在欧美市场上,TCL产品的上柜率一直有问题,最后又只好重新与汤姆逊谈判,花费了好几个月时间,才真正全面接管原汤姆逊在欧洲、北美地区的全部销售网络。而这些因素,如果事先考虑好,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不过,一如挫折和失败是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先行者的每一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中国企业的一笔财富。在极其惊险的跨国扩张道路上,李东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视野和雄心,但他还必须历练更多的本领,为成功增添更多的砝码。

  所在公司简介:富士康科技集团是鸿海在投资兴办的专业研发生产精密电气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组装、无线通讯关键零组件及组装、光通讯组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设备、半导体设备、合金材料等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自1991年至今,富士康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连接器、电脑准系统生产厂商,并连续8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2005年跻身全球500强。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报道。

  该文揭示了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及相关内部管理等问题。记者随后实地调查了富士康在江苏昆山的另一个代工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它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

  8月18日,苹果公司针对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状况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称:调查小组发现,该供应商复杂的工资结构,明显违反了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Supplier CodeofConduct》的相关要求。

  同时,调查还发现,富士康员工的加班时间超过了《行为准则》有关“最高每周工作60小时”、“至少休息一天”的规定。通过检查不同生产线个月的换班记录,苹果公司发现,这段时间内,富士康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时35%,其中四分之一的员工连续工作6天以上。

  7月10日,鸿富锦公司起诉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侵犯名誉权”,索赔3000万元,并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向王佑和翁宝分别发出“(2006)深中法民一初字第23号”和“(2006)深中法民一初字第24号”的民事裁定书。民事裁定书裁定“冻结被告王佑银行存款、股权,查封、扣押被告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以上查封、冻结以2000万元人民币为限)”,“冻结被告翁宝银行存款、股权,查封、扣押被告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以上查封、冻结以1000万元人民币为限)”。

  事情发生后,立即在社会上引发一场大争论。最后,富士康科技集团表示撤销对《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者的诉讼。一场争吵不料戛然而止。

  正方: 郭台铭起诉2名记者是合理要求。因为,这2位记者的文章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现在找这2位记者讨个说法也是“企业家长”该做的事情。

  反方:这是郭台铭的惯常炒作。当初因记者侵犯“名誉权”为由索赔高达3000万的赔款,这个数目之大就很有炒作嫌疑了,最后又突然将赔偿降至1元,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在炒作自己。

  不起诉报社法人而起诉自然人的事情在新闻界是罕见的。通常情况下,即便是新闻记者撰写文章出现了问题,承认责任的主体也应该是法人(报社),而非自然人(记者)。 现在,郭台铭通过从最初起诉记者赔偿3000万到最后的和解,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而郭台铭,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炒作的人。2004年,鸿海也曾因一篇报道,向台北地方法院申请“假扣押”了《工商时报》记者旷文琪的个人财产,同时向其个人索赔3000万元新台币。其行为引起了地区和海外各地媒体从业人士的强烈,并最终迫使郭台铭与《工商时报》及记者达成和解。

  不过,不管是炒作也好,做秀也罢,利用起诉新闻记者来炒作自己,虽然企业的名声是家喻户晓了,但顶多也只是得了个骂名。

  所在公司简介:盛大成立于1999年11月,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及先进网络技术,最大限度为用户挖掘网络娱乐产业的乐趣。2003年9月,盛大成功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5000万人次,最多同时在线多组近8000台服务器。

  2006年11月7日,盛大宣布与花旗全球市场公司达成协议,出售盛大持有的新浪约370万股普通股,总净利润约为9910万美元。盛大未透露此次出售的准确价格,而按照总收益除去总股数的计算方法,每股价格约为26.76美元。

  而在2005年2月,盛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购了新浪总计19.5%的股份,收购均价为23.7美元。消息一经公布,犹如在互联网行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一时间纷起。陈天桥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盛大可能寻求取得新浪的控股权或通过采取特定的安排、合并或其他交易方法与新浪的业务进行整合。

  然而,在盛大收购新浪股份后,新浪立即作出回击,抛出“毒丸计划”,欲阻盛大入主新浪。时隔一年多,不管盛大作出何种努力,始终被新浪“挡在门外”,不仅久久未见盛大与新浪整合业务,甚至陈天桥进入新浪董事会的意愿也未实现。

  盛大表示,出售新浪部分股票,可以帮助盛大筹措资金,为偿还公司即将到期的可转债做好准备,在不影响第一大股东身份的前提下,卖了部分股票,解决了可转债的问题,公司的灵活性也更大。

  据悉,盛大曾于2004年10月发行总本金额2亿多美元的无息优先可转换债券,而2007年10月15日,该笔可转债即将到期。分析师认为,目前盛大账面上的现金约为1.6亿美元,但并不能完全用于还债,因此盛大需提前做准备,而近期新浪股价的大涨,为盛大套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过,更多的人认为,盛大此次抛售新浪股票,是无望掌控新浪之后的无奈之举。由于新浪管理层的、用于反收购的“毒丸计划”的成功实施,盛大当初控制新浪的战略意图已经无望,其持有新浪19.5%的股份基本只能用于财务回报。陈天桥则回答:“在出售新浪股票之前,我们的现金是1.7亿美元,出售股票获得了9910万美元,现在共有2.6~2.7亿美元。我们在转型后现金净流入比较可观,每个季度约有1500万~2000万美元的现金流。”

  正方:陈天桥出售新浪股份,完全是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为了盛大更好地发展,只要有利决策没必要顾全面子。

  虽然盛大出售了约370万股的新浪股票,但陈天桥手中还持有新浪11.4%的股份,仍是新浪的第一大股东,但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陈天桥入主新浪的战略计划已经宣告失败。

  在陈天桥的构想中,收购新浪不过是整个战略中内容建设领域的一次落子,他已经制定并搭建出完整的互动娱乐平台的大战略,其间涉及个人电脑、电视、手机,在电影、音乐、游戏,在广告、预付费和电子商务等9个方面。

  这种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做法,和一些世界级的公司,如微软、惠普、索尼等曾经设计的家庭娱乐计划并无二致,但至今尚未有人成功。

  陈天桥的目标够伟大,够魄力,但却低估了资本市场上的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时发出的巨大能力,所以他失败了。

  所在公司简介:电讯盈科是香港的通讯服务提供商,以及亚洲领先的综合通讯商之一。电讯盈科是由李泽楷创立的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与香港电讯有限公司于2000年8月合并而成,在香港联交所(香港联交所上市代号:0008)上市,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以美国预托证券形式上市。目前,电讯盈科在全球聘用员工约12,000名,主要经营综合电讯服务、宽频解决方案、网络传输、窄频及宽频互联网服务、信息科技方案与服务。

  2006年6月中旬,李泽楷对外宣布,他将出售其上市公司、香港固定电话运营商电讯盈科的核心资产。这些资产估计价值达47.1亿美元。

  1998年6月,李泽楷成功游说港府兴建“数码港工程”,免费从中获得64英亩土地的独家开发权。眼光独到的李泽楷随后乘着当时“新经济”盛行,果断收购香港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信得佳,注入数码港等若干资产,于1999年8月将其重组为盈科数码动力公司上市。当时这场IPO引起全港轰动,市民争相排队认购,股价从起初的1元多暴涨27倍,李泽楷募集到24亿美元——而在当时,这家公司几乎还没有任何收入。

  李泽楷正是以这家空壳公司为主体,凭借账上现金6亿多美元,成功说服120亿美元银团,将香港电信收入囊中。随后李泽楷的一系列动作都证明其是个资本玩家,最终目的是减轻自身背负的高额以及银行利息。同时,作为董事会主席,李泽楷也连续多年缺席电讯盈科的股东大会。

  2004财年电盈首次转亏为盈,净赚16.38亿港元,这其实已经意味着“小超人”退出时刻到来。确实从2006年开始,就不断传出其打算出售电盈股份的消息。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关注。首先表示对电盈感兴趣的是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和新桥投资集团,愿意收购电盈。但在大股东网通的反对下,外资收购电盈一事最终被搁置。

  11月30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盈科拓展股东会上,代表25%股份的盈拓小股东,否决了出售电讯盈科股份予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交易。

  事实上,业界一直传出李氏父子的关系“在最近一段日子并不太好”的消息。2006年6月,李嘉诚从报章上获悉,李泽楷有意出售盈科资产,惹来股东高调反对,于是,他致电李泽楷,但一直未获回复。到了11月底,正当新加坡盈拓公司的小股东准备投票是否赞成由李嘉诚基金、梁伯韬及西班牙电讯的入股方案时,李泽楷又突然向外界表示:“如果盈拓小股东投反对票,我会很开心。”间接拒绝父亲在事件中帮忙,令李嘉诚无法收购电讯盈科的股份。这件事令两父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当电讯盈科股权出售之争暴露出梁伯韬背后有李嘉诚的影子后,李泽楷似乎感到被愚弄,他又反常地三度出手,增持电盈股权已达27.17%。这是李泽楷在盈科拓展股东否决出售电盈资产后,短短一周内三度增持电盈。

  反方:李泽楷就是个言而无信的商场小人,一会说卖,一会儿又自己增持电盈股票,摆明了跟父亲不合,拿公司当玩具。

  40岁的李泽楷,似乎不再想、也不再能以“硅谷精英”和“网络新贵”的形象出现。这次在电盈事件上的表演,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他的不成熟。

  曾经的李泽楷叛逆、自我、随意、特立独行,看不惯老一代富豪的“土气”和“俗气”,于是他穿着15块钱的球鞋和朴素的休闲装,戴着塑料手表,背着大背包,出现在公众和媒体的视野里;他刻意远离家族,以硅谷风格努力代言“新经济”。

  然而今天的李泽楷,已经开始以深色西装、领带、白衬衫示人,稳重而严肃。虽然依旧讨厌“李嘉诚之子”的头衔,极度反感其父的庇荫和提携,决意自打江山,独闯天地,希望公众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定位,但他在电盈一事上的表演却事与愿违,反倒让公众失望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