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教授和中传教授副总编辑同步@猫哥团队这篇你需要掌握!
今天下午将16点的时候,传媒学术圆桌派发布了刘海龙老师的《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播研究的知识之维刍议》新文章。同时,刘海龙老师、中传教授副总编辑、传媒学术圆桌派也@了猫哥团队在微博的官微【北大新闻传播新媒体猫哥考研帮】,猫哥团队在此对刘海龙老师和中传教授副总编表达深深的感谢,谢谢您们第一时间分享优质的文章给我,也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与信赖。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传播、传媒文化。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5本,主编4本,译著8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2个。
刘海龙老师认为,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刘海龙老师,没有给传播下一个狭隘的定义,而是将“传播是什么”分为六类话语,即“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与互动”。
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我们通常会认为知识是指经过时间检验,承载前人智慧的知识。而且我们在学习传播学之后,也知道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在口语时代,具有超高记忆的长者掌握着最高的权力,因为他经验丰富,见识广博,成为众人仰望的长者。在印刷时代,少数权贵垄断了知识,因为那时候纸张非常贵,素有“洛阳纸贵”一说,所以只有少数权贵阶层的公子公主才能消费得起高昂的书本。但是,印刷媒介的出现,促进了知识的扩散,推动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在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因视频画面的功能,打破对受众文字水平的限制,扩大了受众的范围,使其成为更加平民化,更加受欢迎的媒介。
我们言归正传,曾经我们认为的“知识”,更多的是偏向于经过时间检验,承载前人智慧的知识,而刘海龙老师所将的知识,范围更为广泛,刘海龙老师将知识理解为建构意义与想象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具有特定来源的知识、体现权力争夺的知识和媒介化的知识,这有助于重建传播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联系,打开双方的学术想象空间。
刘海龙老师讨论的是问题是:“媒介传播”是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媒介”是否抓住了传播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他从“连接与断裂”的维度开始讨论,并提到了“元理论”,“元理论”是指关于理论的理论。
媒介的传播理论,一般来说更偏向于强调断裂。因为要观察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要在不连续性中才能做到。比如,开辟媒介环境学派的英尼斯提出的“媒介偏向论”,对比偏向时间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比如石碑和莎草纸;麦克卢汉更多着眼于电子媒介,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冷媒介等等理论,在信息与媒介的对比中,提出媒介比内容更为重要,并提出了媒介对人的感官,对社会的影响。
与断裂相对的建构理论的方式,是强调连续性。比如“大众传播”概念的本意便是强调连续性。从报纸、杂志等出版产业一直到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虽然媒介在不断变化,但是作为一个产业化组织,集中地向一般大众提供信息的这一特征基本没有变化。
要寻找传播概念中的连续性因素,有三个维度可以考虑:连接、知识、权力。通过媒介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并通过连接传递信息,内容,知识,但是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权力中心,会形成某种从属或压迫关系,比如,物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不但传递了地址信息,场景信息,也可能会形成某些中心节点。
在传播研究中,知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传统的传播研究基本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知识的,即知识可以被视为大众传播所导致的认知的结果。比如知沟理论、创新扩散、传播及健康传播等领域,知识获取都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或变量。
事实上,如果从历史看,传播研究与知识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同一个领域,它们都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只是到了传播学关于知识的概念被信息及心理学概念替代后,传播学才和知识社会学渐行渐远。因此回到历史的分岔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选择在现在看来虽然有助于传播学另立门户、开宗立派,但却让传播学错失了与其他人文学科紧密合作的机会。
尼采、马克思 、福柯、布尔迪厄、拉图尔等学者对于知识的探讨都着重于知识的意义或文化建构过程,但是除了拉图尔等少数学者外,其他人都忽视了媒介技术的影响。只有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伊尼斯从媒介的视角研究知识,但是遗憾的是,他的理论过于粗糙,而且没有将知识社会学与传播学结合起来讨论知识。
我们要为传播寻找一个新的支撑点,在“连接”与“权力”之外,“知识”是第三个支柱。要弥合默顿所描述的知识与传播间的裂缝,找到二者的连接点是重建传播的知识之维的关键。
总而言之,将传播研究的核心关注从信息转换到知识,有利于超越变动不居的媒介技术,超越大众传播时代以来将传播概念建立在特定媒介上的做法,找到更稳定的一般人类观念作为传播研究的支点,同时实现学者们所呼吁的重建传播研究与人文学科的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