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预告:今晚十点微博见!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29

塌房预告:今晚十点微博见!

  然而这条微博经历了二次编辑,配文更换成了“预告:今晚九点微博见,易烊千玺。”——微妙地删除了”塌房“二字。好不容易到了晚上九点,该账号却并没有履约,而是放出了由易烊千玺主演的《长津湖》宣传片。

  没想到啊,被爆料的主角没有塌房,爆料者却塌得个明明白白。尽管这是在互联网故事会中插播的一则小笑话,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八卦新闻的出场方式却越来越华丽。

  社交媒体开启了八卦新闻传播的新,“预告式”的重磅炸弹屡见不鲜,瞬时高密度的扩散让所有的“爆料”都覆水难收。明星的八卦被包装成预售的商品,稀缺但不奢侈,所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消费。

  而那些八卦新闻的制造者,有的借他人名气为自己造势,有的纯属想要激起一番波浪。所有的运作被一个个社交媒体账号代表,以简单的编辑、发送遮蔽掉“八卦”背后复杂的利益之争。

  我们作为看客,不断接收着这些公共领域传达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看上去只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些娱乐的剂量,实际上也邀请我们成为每一次八卦新闻生产的配角。

  第一种说法是“八卦”在香港社会的方言中有着“爱打听别人隐私、爱说是非”的寓意,“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象征着万事万物,八卦新闻则代表着诸事关心。

  第二种说法与香港早年间流行的书刊相关。书刊封面所刊登的清凉照片,会用八卦图充当现代的“马赛克”。这些报道或照片常涉及明星私生活的内容,“八卦”一词得以衍生。

  两种说法权当一些有趣的参考,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十分明显地透露出两大特征:娱乐性和隐秘性。纵使传播时代不同、媒介环境不一、公众偏好迥然,这两大特征经受了重重考验,依然是现代“八卦新闻”最显著的要素。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八卦新闻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娱乐圈。明星独特的身份似乎是“八卦新闻”合理存在的支撑,他们需要获得粉丝的关注与支持,作为公众人物隐私的“可见”设置存在暧昧的边界。毕竟粉丝们想要关注的不仅是他们的台前,还有他们的幕后。

  在这其中,爆料者起到了一个“揭幕”的角色,将明星的私生活从隐秘之处送到聚光灯之下。有的人称之为“狗仔”,有的人称之为“营销号”。纵观我国娱乐圈,不得不提的则是早年间名声大噪的“中国内地第一狗仔”卓伟。

  2003年拍到刘晓庆出狱照片,2007年拍到赵薇与王励勤的恋情,2013年拍到王大治与董洁激吻,2014年拍到姚笛与文章当街搂抱以及锋菲“世纪复合”之吻,2016年爆料刘恺威王鸥夜读剧本,2017年爆料白百合疑似“婚内出轨”……

  如今印刻在网友们脑海中或深或浅的“大瓜”印象,有不少出自卓伟之手。而他爆料的方式也略显独特,经常会以写诗的方式在正式爆料前传递一些线索,引发公众猜测。除此之外,“周一见”也同样是卓伟的代名词,开启了定时八卦的爆料传统。

  2017年6月,国家发布政策低俗追星,卓伟的社交媒体账号因此被封。但一个卓伟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狗仔朝着卓伟的“丰功伟绩”走去。

  如今的爆料方式,也逃脱不出“卓伟时代”的策略。首先,细碎的线索是造势的最好助燃剂。用暗示的方式勾勒出模糊的框架,留给公众一定的揣测空间。比如“3000万顶流大瓜”“G姓男明星和L姓女明星”等等。“吃瓜少女张小寒”甚至用漫画的形式来进行“放瓜预告”。

  八卦新闻从来不是由制造新闻的人独自完成。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的讨论是八卦新闻的生产景观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Gossip”是动态的过程,其中纳入了讨论者的所有猜测和价值判断,甚至是以此推动八卦事件的发展进程。

  其次,预告成为惯常操作。如果说传递一定的线索是留给公众揣测空间,那么预告则是为公众留出揣测时间。

  不难看出这是传统新闻与八卦新闻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新闻讲求时效,传播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事实告知公众。而八卦新闻的受众是看重娱乐性和隐秘性的内容消费者,“迟来”不仅无伤大雅,“发酵”更增添一分劲爆。

  在时空上为公众留出余地,在“八卦新闻”的语境里,“新闻”的特征坐标移位,取而代之的是名人隐私的娱乐化表达与受众耐心与好奇心的博弈。博弈过程无论多久,八卦新闻总是会赢。

  谁不曾当过一只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呢?去年年初时,微博还在“随时随地发现新孩子”,不少网友因为瓜太多而大呼吃不过来。

  当然也有不少人经历过深更半夜在各大平台反复横跳,全方位搜索关键词却也找不到瓜的时刻,那样的抓耳挠腮,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的焦灼。

  最直接的原因不外乎是人的好奇心。人际好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指个体希望获知他人信息的倾向性。对于名人这类异质性群体,人际好奇的程度则会被再度放大。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上说,人际好奇也指导着受众的价值判断。传统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包括时空维度上的新鲜与接近,事实维度上的显著与重要,以及受众维度上的兴趣与认同。八卦新闻在受众维度上有更鲜明的偏向。

  填补受众的未知,颠覆受众的已知,是八卦新闻的价值侧重点。相较于台上闪闪发光的官方A面,明星台下的真实B面是个更为神秘的磁场。而如果牵扯上花边轶事,更是将隐私的暧昧值调高,极富吸引力。

  八卦新闻通过隐私话题解构名人,为普通人提供还原之后的类比和认同;而名人的后台形象被第三方呈现,与普通人实现隐私共享。总的来看,话题表面的家长里短回答的是受众“好奇什么”,而“破除神话滤镜”回答了受众“为什么好奇”。

  另外,人际好奇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高人际好奇的个体更容易理解社会性行为。当名人的私生活被公开,其公私领域的界限则被八卦媒体打破,个人事件常常转向社会事件。对其他社会角色的行为获知以及讨论评判,是受众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参与,也是互联网用户所需要的社交货币。

  名人八卦通常涉及那些违反规则的行为,比如行为不检、离经叛道。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最能激起公众讨论的往往是名人私生活不检点的议题,但往往在社交媒体上受关注时间能够持续的,是名人牵涉法律问题的议题。

  所以公众关注花边新闻是追求娱乐的好奇使然,而对于违规范问题的讨论,则回归到了监督的层面。八卦新闻也是一种公开的报道,同样具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的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所以名人八卦能够强化和夯实社会规则,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八卦是社群对个体不端行为的调整性反应。受众一方面通过对他者,尤其是高可见度的名流轶事的反复消费和传递中习得规则;另一方面又在积极的声讨之中实施监督的权力,实施压力和威慑以彰显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职责。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瓜田里上蹿下跳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审阅机器。所有在社交媒体上留存下来的“我不理解”“我很气愤”除了对事件主角本身形象的基本调适,也是对社会规则的再强调。

  与社会规则相悖的事件被暴露出来,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对负面行为的批判,掩盖掉八卦新闻媒体那些值得探讨的争议。这在八卦新闻不涉及道德问题时尤其明显。

  卓伟曾在《“狗仔”更需要“争气”》一文中说,自己在用工作打破人们对于狗仔队“不靠谱”的片面认识,用新闻真实性说话。他的报道中,除了的照片,大多还有后续的采访调查。

  从他的言语中看来,“狗仔”被描述为一个娱乐圈的调查记者的角色。不管卓伟自己是否能够做到,放眼望去,当下的“狗仔”或者是“营销号”确实没有达到如此理想化的状态。

  要么是无边界地介入名人私生活、要么是基于捕风捉影的信息进行造谣,最后也都只落下个名人与公众双重讨伐的结果。而对于整个信息环境来说,这样的不良之风也让网络场变得乌烟瘴气。毫无底线的“娱乐至死”破坏社会成员在云端交往的秩序。

  再退一万步说,即使“狗仔”确实能够做到将新闻真实摆在工作原则的首位,也永远不可能承担起“调查记者”的职责。因为调查记者与信源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而八卦新闻媒体,是利益的协调场域。

  在强调大众传播“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它同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八卦媒体之于名人工作室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剑,也可以是将自己送上顶流的捷径。

  所以八卦新闻媒体时时与广告商和公关公司共舞。名人的身价依赖于受众的关注度,当名人无法从第一主体身份发挥出更强大的宣传作用时,八卦新闻主题就成为了制造话题和的有用之才。

  在这样的运作下,八卦新闻媒体可谓是一个吸金多面手。这个料爆还是不爆,怎么爆都可以商量着来。社交媒体上有时候关于“挡枪”的讨论,其实也侧面证明了八卦新闻媒体的周旋之道。

  除了与资本有着盘根错节的纠缠外,“狗仔队”或者是八卦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也与传统的新闻法规相违背。记者所要遵守的原则绝不止新闻真实性这一信条,公众知情权与名人隐私权的问题,记者的调查行为规范性问题,都是八卦新闻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冲突。

  “狗仔”们不会是娱乐圈的调查记者。但我们也许可以以此为逻辑起点考察“狗仔”们在娱乐新闻中的定位,他们的工作备受争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规范的模糊与权责的难以界定。

  [1]闫岩,丁一.名流、名流文化与名流新闻:历史,功能与争论[J].国际新闻界i.cjjc.2019.10.00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