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发:从记者到作家——兼谈长篇小说《涡流》创作历程
李国发是周口新闻界的前辈,长期担任原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后来到省城一家报社担任重要职务,之后任中央新闻单位驻豫记者站站长。李国发对于周口新闻业的成长、人才培养以及周口外宣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当时可谓风风火火,是不少新闻人心目中的老师和偶像。他的转型与创作,对于不少同业同仁,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带教意义。当然,物是人非,也有不少年轻人不知道李国发其人,但可能听说过网名“大花猫”。2014年,“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呼吁政府铁腕治理雾霾”!公开信言辞恳切犀利,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浏览量达到七千多万,各大网站竞相转载,所有媒体几乎一起发声,受众数亿,可谓轰动全国,甚至影响世界舆情!这个“大花猫”就是李国发同志!可退休之后销声匿迹多时的“老新闻”,怎么突然变成作家了呢?年终岁首,本报记者专访了他。“这个话题,说起来可就长了。”李国发出生于西华县李大庄乡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庄,地处沙河、颍河狭窄的夹河套中。因为三面环河,过河靠渡船,17岁以前,他几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初中毕业后,自己争取到了村办小学民师的岗位。其间,因为写了一个下乡知青挑大粪的故事发表在《河南日报》上,成为西华县委宣传部重点培养对象。此后,靠写作一路艰难跋涉,从村到乡到县到市到省城,一直干到中央某媒体驻豫记者站长。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使他成为时代变迁的经历者、见证者、记录者。
但新闻工作长期过度的劳作,没有规律的生活,让李国发刚过不惑之年,便患上糖尿病。不到退休年龄,又突发心梗,跟阎王爷打了一架,侥幸逃脱。命是保住了,但诸多并发症,折磨得他够呛!有段时间,他快步走路,就心慌气喘。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感到“末日”来临,带着强烈的求生渴望,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竟然奇迹出现,身体状况日渐好转。于是,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觉得余生不能白活,必须做一些事情,增加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做点什么呢?别无所长,李国发决定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家乡改革开放的历史!李国发生命历程最为怀念的,是在县里和地委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十几年。他虽然没有担任过显赫的要职,但在机关的“运行系统”中并非微不足道。特别在地委大院那段时间,由于工作需要,除研究干部问题之外,他列席参加会,同主要领导保持着紧密联系,与各局委和县区领导有着广泛的接触,既使省委、省长视察或搞调查研究,他也跟随采访。他对各条战线上涌现的风云人物,以极大热情,饱醮笔墨,写下了一篇篇四射的稿件,成为影响一时的新闻作品。同时,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诉求,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和各类人物命运变迁,让他刻骨铭心。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常常有种创作的冲动——为时代立传,为历史立言!但当李国发冷静下来的时候也清醒地意识到:要完成由记者到作家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漫长过程,一切得从头做起!他把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积累梳理一遍,形成文字素材“仓库”。身体不允许再像过去那样拼搏了,他就抱着不急不躁的心态,该玩就玩,该干就干,每日静下心来,看两三个钟头的书,读文学作品,也读地理、历史、自然史、人类发展史、农业发展史,还有哲学史,广泛涉猎,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兴致来临,或上午或下午,就悠闲自在地伏案写作,按照时间顺序,着手写自传《生命的记忆》。这些“悠闲作品”,让他似乎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感觉,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几十万字的《生命的记忆》完稿后,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李国发思考许久,酝酿许久 ,禁不住“野心勃勃”: 要是能以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和自己起伏跌宕的人生命运为主线,分上下两部,创作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连贯的长篇小说,该有多好!可是,真正到了动笔的时候,他才体会到“隔行如隔山”。李国发坦陈:过去读书只是出于爱好,并没有关注和研究过创作的规律和技巧。时间告诉他,即使素材堆积如山,即使有谋篇布局能力,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习惯,没有语言的艺术表达,是难以到达文学创作彼岸的。文学作为一切艺术之母,她既宏阔高远,耸立在高山之巅,又如淙淙细流,浅吟低唱于河谷花草之下,自己必须下苦功夫参悟。机缘巧合,大学同学群里有人转发作家蒋勋和白先勇《红楼梦》讲座音频,自己又搜索到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的品读《红楼梦》,反复听之,简直如饮甘霖,欣喜若狂。他知道《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顶峰,茅盾、老舍、巴金等文学巨匠,对《红楼梦》下足了功夫。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李国发边听讲解,边对照原著阅读,边打开电视机,把新版、老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看了十几遍。对原著精彩的描述,高超的艺术表现,他反复体味,烂熟于心,不断加以揣摩和体悟。之后,他又着力研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探究其成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明珠的原因。此外,他还探究《诗经》之所以成为几千年的经典,就在于它艺术并真实地反映了从西周到先秦时期的全景社会生活历史。有了对古今不朽名著的涵咏认知,李国发打开了“心窍”,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树起了“标杆”。当他把新闻视野转化为文学视野时,便确立了自己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立场、一种情怀、一种姿态。他以单纯、纯粹的写作心态,努力实证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即在讴歌改革开放、拥抱新的时代的同时,对社会发展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一种对现实理性的思考,并坚持秉笔直书。为了扬长避短,克服新闻从业者的直线思维和语言上的简单直白,李国发利用手机播放功能,在独自散步的路上、在入睡之前的半小时,以及每日清晨,他像小学生按时上早自习一样,认真研读和背诵经典古诗词和古今散文名家名作,增强语言的文学韵味,拓展艺术的思维空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带着“求知”和探索,李国发获得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解决了许多创作难题。他最大的受益是认识到文无定法,好的作品都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不是靠玩弄技巧。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写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生,在于讲好故事,让读者记住一个或几个鲜活的人物,给予读者独特生活感受、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就这样,在痛苦与欢乐的二重奏中,依靠苦心劳力的实际写作训练,通过两年的执着努力,李国发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夹河套》。小说侧重表现一个独特地理环境中的人物命运,展示低贱卑微者“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精神世界。此后,越写越顺畅,朝着预设的方向,开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涡流》的创作。第一部小说《夹河套》的结尾,写到主人公李三毛走出“夹河套”,鱼跃龙门。而挚爱的恋人张翠不愿成为累赘,突然消失、杳无音讯,李三毛深陷痛苦的漩涡里长达几年,守着影子孤独前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已经发生重大转折,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李三毛将如何开启新的生活?命运又将发生哪些变化?这是《涡流》必须着力描写和回答的。李国发对即将出场的人物和将要发生的故事,包括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也已酝酿成熟、了然于心。《涡流》着力塑造了李三毛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卓然独立的人物性格。他骨子里浸透着泥土的质朴、纯粹、坦诚。走上仕途的前几年,他沐浴和煦的春风,享受温暖的阳光,爱情与事业获得双丰收,生活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给他与荷香留下了永久甜蜜美好的回忆。那时,他不曾想到乡土造就了他,又给他带来难以挣脱的人生局限。在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事业上的辉煌、将要迈上无限坦途之际,因查处一起贪腐案件,遭到对手的栽赃陷害,身不由己地卷入社会巨大的“涡流”之中,人生从顶峰跌入谷底,险些丧命。但乡土大地蕴含的生命韧性,又给予他浓烈的生命,促使他继续前行。特殊境遇中李三毛的痛苦与无奈、困惑与煎熬、思索与奋进,精神与心灵的挣扎、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内心的强大,揭示了主人公搏击苦难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从而使作品指向光明和崇高,始终充盈着浩然正气。在创作中,李国发跳出了“我”的狭隘局限,力图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把一个人的故事安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以博大的情怀、宽阔的视野、富有诗意的笔触,全景式描绘了豫东大平原上的万千气象与生命景观,展现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波澜壮阔和无限可能性,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大潮中各类人物的悲欢离合,揭示了官场上投机分子的利益角逐与权力争斗给人带来的戕害与苦难,从而折射出社会历史转型期的复杂与多变、残酷与冷峻,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理解,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批判力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理想人格的尽情歌唱。李国发认为,尽管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历史不能虚构,更不能想当然地编造。他的作品力求再现由众多生活原型集合而来的艺术人物的真实,再现重要事件的历史真实,再现生活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人物对话语境的真实。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类人物,他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放在人间烟火当中,立体化地加以表现,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并可触可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在语言方面,无论是省、市领导,还是平民百姓,说的都是生活中的话,都是从豫东那块乡土里长出来的话,都是符合人物身份的话。这些话浸透着豫东平原上浓郁的乡村和泥土气息,有温度、有情感、有知有味有趣、有真切的感受,能够产生心灵和思想的共鸣与碰撞。这是小说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创作过程中,稔熟的人物,丰厚的素材,数百篇新闻稿件可资参考,加之创作的冲动,容易造成忽略细节,导致叙述上的“粗线条”与“清汤寡水”。胸怀大长篇的目标,他反复提醒自己:慢些,慢些,再慢些!要静下心来,把功夫下到家,切莫忽略细节。每个章节和段落,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不满意绝不往下写。他每天只写一千字左右,有时甚至几百字,初稿耗时长达两年,但基本做到了“一遍成”。无数次的修改,李国发都是在添加细节,都是在润色,都是在把新闻语言改变为文学语言。整个创作过程,他以工匠精神,字琢句磨,就像在精雕细刻一件玉器,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敢有丝毫敷衍。就这样,从完成初稿到定稿,长达6年时间。李国发极少外出旅游,极少跟同学朋友交往,极少参与不必要的社会活动,几乎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行走在《涡流》的字里行间,只为立志要写出一部好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终于在202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几家有影响的网站推出后,读者给予了“五星好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李佩甫先生静心阅读后,亲笔为该书写了精准的推荐词——长篇小说《涡流》: 这是一部时代生活的“标本”。作家李国发先生以40年的生活积累,数易其稿,呕心沥血,创作出了这部长篇佳作。作品以第一人称切入,抒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个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及人物命运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幽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此作读来一波三折、爱恨交织,情节十分感人。尤其是对官场及世道人心的逼真描写处处见功力,可谓入木三分。文学创作既需要“面壁”,也需要“悟性”。“面壁”是“板凳肯坐十年冷”,“悟性”则可以让生活记忆在文字里飞扬。正如马尔克斯所说:作家永远是孤独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