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1949年以来的新闻史研究(二)(3)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6-13

男人找起借口来理由有一万个,要这么说,人类还能和电脑扯上关系呢,这男人就像电脑主机,配置越好越显尊贵,女人就像显示屏,越漂亮越想多看她两眼;小三象病毒,总想破坏原本幸福的一家。你说我这么说有本站

方汉奇:1949年以来的新闻史研究(二)(3)本站

  的新闻史人物研究,在1978年以前的那一段时期,受列宁的“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组织者、鼓动者”这一观点的影响,开展得很不充分。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和教材中,往往只强调报纸在“宣传”、“组织”、“鼓动”活动中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很少提到个人。

  能够列名于近现当代新闻史中人物,屈指可数。这一情况,在1978年以后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改变。1981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在正文中举出姓名的近代报人,就不下1500人,对其中知名度较高贡献较大的,还设置了专节或专目,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新闻年鉴》,从1982年版起,还开设了“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专栏,每年介绍100多位从19世纪初到当代的著名新闻工作者,每人600字左右,简介其经历、业绩和成就。这一栏目一直保留到现在,截止这部《年鉴》的2005年版,累计已经介绍了近3000人。1949年后到的著名报人如曾虚白、马星野、余纪忠、王惕吾等,都被囊括在内。的报人被列名简介的,已接近100人。

  以个别人物为研究对象,形成专著,公开出版的新闻史人物传记,这一时期也陆续问世。举其大者,有方蒙的《范长江传》(1989年)、顾行、成美的《邓拓传》、张海林的《王韬评传》(1993年)、姜纬堂的《爱国报人维新志士彭翼仲》(1996年)、王植伦的《林白水》、庞荣棣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1999年)、谭一的《新闻活动》(1999年)、张圭阳的《金庸与报业》(2000年)等。有的出版社还组织编写了新闻史人物传记的系列丛书,如社科院新闻所出版的11辑《新闻界人物》,人民日报出版出版的由颜景政主编的“中外名记者丛书”。这两部丛书,都分别为20多个和10多个新闻史人物作了传,每部自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不等。

  80年代后期以来,结合对一些历史上有影响的著名报人纪念活动,还由主持纪念活动的团体或部门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回忆、记述、纪念和评价个别新闻史人物的纪念文集。其中包括《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年)、《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1998年)、《张友鸾纪念文集》(2000年)、《林白水纪念文集》(2006年)等。其中,收有不少对相关人物的立身行事进行研究的文章。同属新闻史人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上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不少曾被列为国家和省市级的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如《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属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上海新闻史》属于上海社科重点项目。有不少曾在各项学术评奖活动中获奖。如《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编辑史》、《新记大公报史稿》曾分别获吴玉章奖金新闻学一等奖及新闻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曾获国家教委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曾获国家教委优秀社科论著二等奖;《上海新闻史》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上海近代报刊史论》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以上的各个奖项中,以吴玉章奖新闻学奖的规格为最高,这个奖一共颁发了四次,每次都有新闻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奖。在新闻学下属的各个领域内,新闻史研究成果获奖的比例,近二十多年来,始终高居榜首。显示了这方面的研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一段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活动中,还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例如,在古代报纸起源的问题上,就存在着始于汉朝,始于唐朝,始于宋朝,以及根本否认古代邸报具有报纸性质等多种说法。各有论文和专著进行论证和阐述。虽然主流观点倾向于始于唐朝说,一般新闻史教材也采用此说,但并不排除他说。教材中往往主张一种说法,并介绍说法,让读者去择善而从。这种提倡自由探讨的作法,也是前一时期所没有的。

  1978年以前,从事新闻史研究的只有中央高级党校、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的个别研究人员,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少数几个大学新闻系或新闻专业从事新闻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个别业余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总数不过二三十人。“”开始后,大学的新闻史课程停开,新闻史的研究工作全面停顿,这一支队伍顷刻瓦解,只剩下了寥寥的几个散兵游勇。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这一煮鹤焚琴的局面才宣告结束。从那时到现在,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队伍,迅速扩大。总数已经发展到不下500人。

  在大学新闻院系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属于这一支队伍中的第一主力。1978年起,首先在几所老的大学新闻系中恢复了新闻史的教学工作,1983年以后,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的新闻教育空前发展,1990年前后,有近百所大学设立了新闻系,截止2005年,设有新闻系或新闻专业的大专院校,已超过600。这些系和专业都要开设新闻史课程,都有从事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大量的新闻史教材、专著和论文,出自这批教师之手。1978年以后,在一些大学新闻院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以后,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2003年,在这些新闻院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硕士生达6736人,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达240人,1其中有不少是属于新闻史研究方向的。他们是新闻史研究的新生力量和后续力量。有不少新闻史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就出自他们之手。

  在中央和地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从事新闻史研究的研究人员,是这一支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中堪称巨擘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的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一批学者。前者属于“国家队”,发表和出版过不少有分量的新闻史论著,同时还创办过一份新闻史的专业刊物《新闻研究资料》,先后出版了61辑,发表了上千篇新闻史方面的文章,其中有论文,也有回忆录和大量的新闻史料,对新闻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者则是“地方队”中的佼佼者。规划和主持了几部重点新闻史专著的编写工作。

  80年代以后,中央和各省市纷纷成立新闻学会,不少这类学会都设有新闻史组,进行新闻史研究。另外,还有不少通讯社和省市报社陆续成立了新闻研究所,组织一些在职的和离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进行所在媒体历史和地方新闻史志的研究,成为这一支队伍中的又一批重要的力量。

  由以上三部份人为主,组织起来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远远的超过了前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属于个人的专著。是个人长期积累和钻研的结果。但也有不少是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以协作的方式完成的。特别是一些篇幅较大,难度较高的项目。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出齐的那部三卷本200多万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就是集中了十几个院校和部门的近50位新闻史学者用12年的时间,通力完成的。1992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是三所大学加上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6个人,合作完成的。2004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是集中了19位广播电视史研究工作者的力量合作完成的。199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广,参加撰稿的竟达136人之多。不仅大部头的专著需要集中力量,进行突击。一些范围较小的项目,为了争取时间,及时和读者见面,也往往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如1993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史》,和2002年出版的《大公报百年史》。前者由26个作者共同完成,后者由10个作者共同完成,均属协作的产物。粗略统计,这一时期以协作方式完成的新闻史专著和教材,约占全部同类出版物的50%以上。这一情况,在1992年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以后,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学会的会员人数,最多的时侯曾经达到396人。建会以来,曾经召开过十余次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出版了不定期刊《新闻春秋》,对整合力量从事新闻史研究,和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本站 华为Mate40发布会已经结束了,今天发布的手机及智能产品不少,华为消费者终端部门CEO余承东在最后也谈了不少心声。 余承东表示,Mate40系列在海外发布之后,预订量已经超过了华为的供应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