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优秀的诗讴歌美好、文明、进步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诗人例到蜀,留下太多的精绝诗篇。成都是1980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发生地之一,营造了自由开放的现代诗歌交流氛围。成都既有一批活跃的诗人和大量诗歌爱好者,还拥有作为重要阵地的诗歌刊物。诗人们个性化的写作和共同的努力,形成了成都辐射全国的诗歌整体格局。优秀的诗歌,讴歌美好、文明、进步;发自真情实感的诗歌,彰显时代精神,培养激浊扬清、风清气正的精神生活、文艺环境。谈及成都新诗及创作群体的发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李明泉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自古诗人例到蜀。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来到了成都,成都几乎每个角落都有诗文在流淌。”李明泉表示,成都是一个诗意的城市,在这里有着诗意栖居的最佳感受。城市满足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情画意的生活让市民产生用诗歌书写的冲动。“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化的浸润,让每个人都会有诗意表达的需要。
李明泉评价说,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成都的诗歌群体都是实力不凡的。民间诗歌组织、官方诗歌协会、新诗会员团体让成都的诗歌人才层出不穷,国际诗歌周的举办让成都“诗歌之城”的声名远播,《星星》《草堂》等诗歌刊物、自媒体诗歌发表阵地,让诗人有情感抒发的平台。他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到了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即主义社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个性的自由发展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马克思期待那时“人人都可以成为画家”,即艺术家。这种因社会分工而受到压抑的艺术天性,由于如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得以让人们施展开来。“不同职业、年龄阶段的诗人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证明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李明泉表示,大批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利用业余时间拿起笔,用诗歌的形式直抒胸臆,这是值得褒扬的事情。当文艺爱好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变得更加充盈起来。诗歌创作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方式,能够推动审美人口不断增长,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这是成都生活美学化、美学生活化的最好体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