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未成年人的数字生活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9

简析未成年人的数字生活

  单纯依靠技术系统难以完全规避游戏沉迷行为,任何防沉迷机制都有办法绕过。所以,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和对子女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反而成为当务之急,企业、学校与家庭需要通力协作。

  近期以来,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因充值与家长出现亲子矛盾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仅《中国青年报》,就在7月2日以版面头条《未保法修订草案二审:治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需要硬招辣招》予以关注,次日更是以整版专题来探讨“未成年人网游充值退款难怎么破”“从实名认证到‘刷脸’认证,能否拯救‘网瘾少年’”等迫切问题。

  在本文开头所涉及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问题上,不少人的目光被吸引到网游充值退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上,却忽视了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亟须全面保护的现状。如何解决未成年人在数字文化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网络安全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困扰大多数家庭和父母的难题。

  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现已成为孩子们数字文化生活中增长最快的娱乐形式,从2019年中国社科院在全国组织的调查结果来看,八成以上的孩子都接触使用过不同类型的网络游戏或者短视频,超过90%的家长都认为不可能让孩子与网络隔离,都表示未来是互联网时代,孩子需要去接触和了解互联网,在学习之余放松娱乐一下也很正常。超过90%的家长会允许孩子周末“玩玩手机”;有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看短视频,或是互相分享小游戏。

  根据家长们的观点,孩子们的生活不可能回避互联网、手机和数字文化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和数字生活是社会发展大势,不可回避。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来说,互联网本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网游、短视频、直播、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网络社交、粉丝文化等,都是孩子们数字文化生活的自然组成。大多数家长都感受到了这种趋势,一致认为很难也不应该将孩子和网络隔离开来。

  第二,同伴对儿童和孩子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的典型特点是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与同伴平等的交往,有助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上学之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要多于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人,获得同伴认可能为其提供归属感,同伴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力甚至超越父母。而家长们也大多认识到这一点,哪怕家长在家控制孩子使用网络或接触数字文化产品,但同伴或同学之间的影响远在家长掌控之外。同学们对于数字文化的讨论一方面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为了融入同伴群体,孩子也会去接触和了解数字文化。

  在数字文化实践中,孩子们是具有自主性的行动主体。一些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对接触到的数字文化产品内容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能够安排好上网的时间。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不能自觉、合理地安排数字文化生活。基于孩子的年龄和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差异,确实要因人而异地引导,更要竭尽所能地保护。

  大多数家长都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既认同互联网是社会发展大势,又担心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不适宜孩子,更担心孩子在网络中出现种种越轨行为。于是,大部分家长赞成按照“堵不如疏”的原则,来对孩子们的数字文化生活加以引导。家长们的疏导理念主要包括三种:第一,与其将孩子与互联网和游戏、短视频等相隔离,不如让他们适当接触,引导孩子区分善恶美丑。第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网络素养,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和价值形成自己的判断。第三,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约定互联网使用时间,与孩子交流其所接触的数字文化产品,及时了解孩子所接触到的内容并给予引导。

  现实生活中,还必须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有待提高、抵御能力弱等特点,应该对网游、短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价值和消费方式实施严格的监管。

  比如,腾讯网建立了相对较为严格的防沉迷体系,根据实名注册信息强行限制未成年游戏时间和消费,甚至探索了人脸识别等技术,“抓捕”偷用成年人信息而绕过防沉迷监管的未成年人。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技术系统难以完全规避游戏沉迷行为,任何防沉迷机制都有办法绕过。所以,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和对子女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反而成为当务之急,企业、学校与家庭需要通力协作。要真正形成有效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第一步,家长应尽量保障孩子使用自己的信息实名去玩游戏,控制好孩子的网络使用时间、消费金额。长远看,最好各个数字内容生产平台能够形成严格、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根据年龄不同将相应内容分类、打标签,给孩子和家长提示选择。

  当前亟须由政府和监管部门牵头,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科研机构、学校、家长和相关企业的意见。既要从技术层面实现全面的实名认证,对相关产品进行时间控制和消费限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让游戏厂商已提供的相对完善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充分发挥作用;也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社会共识。未成年人数字生活的自主性需要建立在全方位保护的基础上,在保护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通过数字媒介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多元化的网络生活,进而确保未成年人在已经到来的网络社会中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