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字生活 “指尖上的农业”让会种田变“慧”种田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20

我的数字生活 “指尖上的农业”让会种田变“慧”种田

  在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新宋村60亩育秧大棚,一盘盘秧苗整齐地摆放在地面,叶片挺立有弹性,苗间整齐。一台自动化喷灌机沿着轨道伸展着四五米长的“双臂”匀速滑行,高低有别地喷头喷射出伞状水花,颗颗水珠与青青秧苗,相映成绿。

  打开手机里的北斗操作系统,农机作业耕种轨迹立马呈现在眼前。随后,农机按照预设的轨迹开始工作,将一盘盘秧苗从“工厂”移种到农田里。一部手机,就能对播种面积、工作时长、农机油耗进行实时监控,系统后台自动形成数字化信息……勾勒出一幅“汗水农业”正朝着“数字农业”加速转变的生动画面。

  千粒种0.24克,一块育秧盘重量在105克至110克之间,每盘大约有4000余株秧苗。在新余市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工人不多,智能化的生产线却很有“存在感”。

  装底土、压实浇水、播种、覆土,一块块长方形的育秧盘成品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诞生”。像这样的育秧盘,这条生产线盘秧苗来算,相当于每小时生产的秧苗可达90亩。从育秧到插秧,经过25天的工厂化培育,最终这些秧苗将送到种粮户的手中。

  “传统育秧需要40天左右,工厂育秧只需要25天左右,整整节省15天时间。”合作社副理事长彭鹏说,传统人工育秧受天气、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早稻遭遇“倒春寒”很容易造成烂秧,而工厂化育秧可以规避这些因素。由于工厂化育秧可以调节育秧适宜温度而提前下种,种植的茬口也不会那么紧张。所以,工厂化育秧效率是传统人工育秧的10倍,且每亩增产近20%。

  “不敢想象,以前是‘靠天吃饭’。有了合作社后,现在是‘靠科技吃饭’。”新宋村党支部宋林根谈起村里的变化充满了骄傲,“上午还是黄黄的,下午就变绿了,你看多神奇,‘工厂’育秧,线年,渝水区姚圩镇新宋村引进广东科利亚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余市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彭鹏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持。2021年,该合作社单季育苗能力达到5000亩,总产值达200万元。

  彭鹏是广东人,一说起农业,她的语气变得温柔起来:“要把农机带到田间地头,还得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为此,彭鹏天天跑基地,还把配套技术一同送到了用户的农田里,为用户提供水稻培育、机耕、机插、植保等后期配套技术和全流程“保姆式”技术托管服务。

  在彭鹏的带动下,渝水区在姚圩、南安、珠珊、鹄山等乡镇共建立7个工厂化育秧基地,单季育秧能力达2.3万亩,“渝水智造”的秧苗销往全省各地,成为周边宜春、吉安等地的“致富苗”。

  行走在新宋村的广袤田野上,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相对传统方式的稻田耕作,“指尖上的智慧耕作”已悄然而至,并深受合作社、种粮户的青睐。

  “我们现在是科技种地,插秧情况、水稻长势、田间管理,操作者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实时观看。”彭鹏一边操纵无人机一边介绍道。近年来,合作社不断强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步伐的加速。

  “以前春耕作业靠的是经验,现在播种不弯腰、插秧不下田、田间灌溉自动化管理,天上无人机随时洒农药……”宋林根说,一部手机,一个APP,种田省时省力,工作效率还高。

  “智能插秧机应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我只要在手机APP上提前设置好出发点和转弯点,它就可以做到自动规划最优插秧路径、自动避障,省时省力,秧苗成活率基本能够达到98%以上。”彭鹏说,伴随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数据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也可以说是原动力。

  “与过去相比,现在对于种什么、种植面积多大、人工机械消耗量、病虫害防治、农作物价格等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数据测算。”在彭鹏看来,这些信息化数据的整合,是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我们通过APP后台数据库,基本能够掌握近几年的生产数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让农业生产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谈到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彭鹏说,利用好大数据,不仅要有收集和分析的能力,还涉及到硬件的使用。未来几年,合作社也将加大无人驾驶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投入和建设,用数字、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用科学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江西是个好地方,我来到江西十几年,对江西最深的印象就是山好、水好、田好。我是搞农业的,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么好的自然资源,让好山好水好田产出更多的好水稻。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普遍缺少专业化农业人才,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投身智慧农业。”彭鹏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