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数字时代的为与不为
近年来,疫情的持续影响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也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呈现出全新的应用场景。网上购物、线上教学、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能语音、AI识别……数字科技在为人们带来多场景生活便利的同时,不少担忧随之而来。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坚持“科技向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数字时代人类必须要守住的道德底线。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通信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上,与会嘉宾就科技向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复旦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宋梁先生总结了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创新应用的两个基本特点:更实时、更智能。“物理世界跟网络空间结合得更加紧密,比如自动驾驶,对于实时性的要求更高,因为在开车过程中,如果算法或者网络卡顿了一段时间,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结果。而这种现象在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中,并不会给用户造成太大影响。”
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机器智能需要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人的使用习惯,更智能成为必然。“现在的智能设备、智能终端主要依靠人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等大数据进行训练,未来更多的是机器能够做在线进化学习。”宋梁院士认为这两项基本特征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行业背景。一方面是更实时、更智能的行业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此产生的担忧,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指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本身不成熟的担忧,面对这类问题需要提高技术本身的可靠性、鲁棒性来解决。另一个是对技术被滥用的担忧,需要法规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都是用法规的方式,将来可能还会有算法公平等之类的规则来保证技术不被恶意使用。”龚克认为,要将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结合起来,就是让法律法规变为技术标准,再将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嵌入到技术系统里面,通过检验确认合规及安全等级,但这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人,“所有这些都是人在做,人在设计、在实施、在测验、在使用。所以人在智能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有效地使用数字工具,更应该负责任的、有道德的来使用数字工具。”
“科技向善”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一切参与者积极践行。360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表示,“科技走到今天,人类应该关注科技伦理的问题。科技确实无所不能,但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放手去做。”他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例说明,“更好地做用户画像,更好地做精准推送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用这个技术来做大数据杀熟,或者利用其过度收集用户资料,更甚者制造信息茧房,操纵用户心理,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往前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他指出,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只是一味单纯地从产品效果、商业回报去考虑问题,那就违背了科技向善这个说法。
面对当下社会热议的“元宇宙”问题,周鸿祎呼吁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如果利用元宇宙,在一些垂直的场景,如核电站、高危情况等人不适合去的环境,能够远程指挥机器人来进行操作,也许元宇宙的一些技术是合适的。”虚拟世界为什么吸引人?“因为现实世界中人们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某种能力。但是虚拟世界里分分钟能够实现。可能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努力,就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周鸿祎表示,如果元宇宙就是让大家7*24小时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所有的生命都在虚拟世界里,这不应该是科技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