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
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传习活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强长江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我市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目标,坚持依法保护,强化活态传承,扩大社会传播,加强传承人培养,积极探索实践非遗保护文旅融合新路径,有力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和振兴。
走进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师傅低头摆弄着手中的花朵,这种花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我第一次看到绒花,就被惊艳到了,线后女孩尹宗雯在学校工作时,听了一堂赵树宪的课,从此就陷入绒花的世界,她辞职加入了赵树宪工作室,专职从事绒花制作。
4年下来,悟性颇高的尹宗雯制作的绒花已经能和师傅的作品一同展出了。看到年轻人来到“花花世界”,做了一辈子绒花的赵树宪很欣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把我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和艺术代代相传”。
我市积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加快建立保护资料数据库;结合春节、元宵、端午及“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日,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传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让南京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提升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目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项目共有195项,其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13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76项。
华丽的云锦与科技结合、南京白局融合了说唱的腔调……当古老的非遗项目跨界融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大匠至心创承新SHENG”长三角非遗创新实践成果展在宁举行。
在当天的展示中,90后南京白局传承人夏天、芮钟科,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南京白局rap作品《依然宁好》。该作品反映疫情背景下南京依然保持活力生机,鼓励大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工作,可谓紧跟时代、推陈出新。
夏天说,将流行音乐、话剧、评弹等不同文化元素与南京白局的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不仅丰富了白局的舞台艺术表达,也创新与推广了南京本土的非遗文化,让更多观众了解南京白局、感受南京气息。夏天期待着充满活力的南京白局被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让这项古老的技艺能说出更多的新故事。
非遗与科技融合、非遗与时尚融合、非遗与教育融合……在非遗与更多领域跨界融合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项古老的技艺要想长久传承下去,就不能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其价值。
麦秸画是民间麦秸制作的剪贴画,从取材和表现手法上都非常古朴、接地气。让开眼界的是,如今,麦秸画是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一件名为《桥之魂》的作品,采用芦苇秆、麦秸秆、积木、智能化编程车辆模型等材料,巧妙地将非遗与科技融合,感觉就像积木拼搭的模型一般。麦秸画非遗传承人司秀艳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团队已经将麦秸画的制作作为非遗教材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受到非遗与科技的熏陶。
该团队与南师大保利紫晶山幼儿园共建麦秸画教学基地,探索非遗+教育模式的艺术发展路径。设置《麦秸变变变》《魔方迷宫》《画自己》等课程,让更多孩子通过课程了解麦秸画这项非遗技艺,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对美的鉴赏能力。
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荣获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首;“非遗周周学”系列课程实践案例、南京白局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守护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文化遗产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