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三问”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以上升趋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等也成为各地“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必选之词。面向未来,中小学应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从哪些方面转型?哪些角色先行?挑战在哪里?
工具平台繁亦多,校长先行来摸索。提起数字化,含义深远,既可以理解为“一”行走校园,也可以理解为科技融入到校园各个角落,更可以直观理解为无纸化办公。OA系统、考试阅卷、学籍管理、教学互动、家校沟通……每项业务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工具或平台。因此,在数字化管理转型的落地中,校长需要理清业务逻辑,考虑整合工具或平台,尤其是实现多平台的账号互通,为业务推进提供最小使用成本,特别是备授课、作业管理等教师层面的应用工具,既要考虑提高工作效率,也要考虑实现教师减负。
机制经费是保障,局长先行促日常。由于各校基础条件及发展情况的不同,局长要立足全区,全面思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
对于发展快速学校,要在学校发展特色基础上,规划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重点业务场景;对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要在考量学校基本网络、带宽等可用条件下,引导学校有限数字化,比如优先保障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能在学校运行,遵循“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原则,让最优质的资源,通过“三通两平台”实现。同时,将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支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的具体抓手,推进机制完善,经费定向使用。
精准教学是方向,教师先行要模式。数字化教学发展到今天,教师教学并不缺工具和资源,缺的是模式和方法。教学如何数字化,取决于教师的核心业务是否由数字化工具做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在促进更高质量发展的教学进程中,精准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精准,需要更精准的学情分析,更契合的教学资源,更符合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更富有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这些整合到一起,构建适合教师精准教学的模式。学情分析如何做,教学资源如何找,教学如何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是发展过程中急需要研究和推广的。
习惯改变是挑战,教师先行需果断。传统的教学,教案是手写的,上课是用板书的。在信息化工具和平台的应用进程中,因各种原因,技术带来的获得感不足,让教育数字化的进程遇到一些挑战。
在新阶段,数字化要前行,教师要采用融合并行的应用思路接受数字化,要发现技术赋能教学的最亮点,从细微习惯的改变,让技术“嵌入”课堂,减少犹豫和止步不前,果断尝试数字化。习惯的改变体现在,能够让日常备课环节多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日常上课时多些数字化赋能的交互活动,日常作业设计时多些数据循证的理念……总之,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是从一个个微小的行动开始的,要果断前行。
个性育人靠协同,家长先行占先机。目前,“双减”深入推进中,但背后依然有家长的焦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位家长的关注。在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要实现个性育人,需要家校协同。
孩子的成长表现如何?关键问题有哪些?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学生的数字化档案是否建立?智能时代背景下,育人理念已悄然升级,然而,服务教学、学习的工具多,育人类的数字化服务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AI好老师”是契合“四有好老师”理念的数字化服务工具,展现了基于互联网工具开展育人的基本理念,在个性育人方面为班主任提供了工具。个性育人不是口号,需要每个家庭和学校协同共进的过程,家长要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表现,和教师一起,在个性育人上共同努力。
育人方法需发扬,学校先行服务广。每位家长在谈到育儿时,首先想到的总是面临的各种问题,可见,家长育人方法急需充电。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服务弥补这个短板,比如数字化家长学校、线上家长讲堂等。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不单是为学生提供服务,而是从学生的成长体系中的关键角色上着力,传递数字化育人理念,用“助力”解决“代替”。
学校的边界正在扩大,不再局限在有限的物理空间,而是借助数字化延展教育的广度,给新时代的育人理念插上腾飞的翅膀,让育人更富有张力,展现多元育人理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