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深圳模式:科技手段大量运用足不出户即可解决健康问题--健康·生活--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11

“智慧健康”深圳模式:科技手段大量运用足不出户即可解决健康问题--健康·生活--

  正如过去40年从小渔村到一线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40年后又走在了时代发展前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国内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城市,深圳凭借“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健康问题,享受医疗服务。

  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近年来,深圳市卫健委“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两手抓,在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全民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破解百姓“最后一公里”看病难、看病繁等难题,切实提升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1992年1月22日,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从山顶广场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深圳市儿童医院。

  深圳市儿童医院占地仅60余亩,却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十几个地区的儿童医疗保健任务,以往,这里的门诊大厅常常人满为患。

  前不久,在门诊大厅里,李红(化名)推着婴儿车正在使用自助服务机。她先将电子健康码放在扫描区,然后在自助挂号机前操作,动作娴熟。

  “相比老大那会儿,老二现在看病太方便了。”李红告诉记者,她早上10点约上号,下午3点到医院取号、就诊、缴费、检查、打印报告,“整个过程基本不超过一小时。”

  按照国家电子健康卡管理规范,深圳建设了全市电子健康卡管理平台,关联居民个人信息、身份证、金融卡等,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实现看病就医“一码通”。

  2018年12月,广东省电子健康卡首发仪式在深圳举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正式试点应用。

  “推行以电子健康码为载体的实名就医,梳理全流程扫码就医流程,打通移动医保支付环节,以此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同时医生也可以动态掌握其健康情况。”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主任林德南说。

  截至2020年3月19日,电子健康码已在深圳市64家医院和所有社康中心正式应用,发码量超过1575万张,用码量达2173万人次,日均用码超过10万人次。

  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丛敏介绍,2014年医院日均门诊量达3500多人次,如今日门诊量最高可达8516人次,“尽管门诊人次不断攀升,依然可以做到人多不乱,井然有序。”

  除此之外,电子健康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还发挥着精准防疫作用。3月18日,基于居民《流行病学史问卷》反馈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圳对居民院内就医实施“红色(高风险)、(重点关注)、绿色(正常)”三色动态管理。

  根据3种颜色,医生接诊时可快速识别患者健康状况,同时守好患者入院“第一道”防线,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与此同时,为避免居民线家医院开设线上发热咨询服务,为发热患者提供诊疗释疑,其中20家医院还开设线上复诊、在线处方、药品配送等服务,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据统计,截至3月19日,深圳市线万人次,其中关于新冠肺炎咨询累计已达20.5万人次,占比达67.9%。线人次,开具电子处方累计达17520人次。

  医改启动之初,深圳面临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等问题,而社康医疗机构是破解这些问题的主要抓手,要想吸引患者首诊在基层,一是靠政策支持,二是要“强基层”,软硬实力都提升,做到“留得住患者”。

  在深圳,“互联网+医疗”改变的不仅是就医方式,更是在整合医疗资源、引导优质医疗下沉、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

  近日,罗湖区黄贝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邱珊娇忙完上午的病房探视后,换上印有“家庭医生服务”字样的,来到村民方伯家中巡诊。

  2014年10月,方伯的老伴儿出现大面积脑瘫,5年来就诊于深圳多家医院,前不久转诊回家休养。

  作为深圳典型的城中村,黄贝岭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有 700多人,其中75岁以上的有 200多人。黄贝岭社康中心主任黄文静介绍:“像方伯家这样的家庭病床,全村还有33张。”

  邱珊娇打开手机里的 “社康通”小程序,里面详细记录了社区老人的所有社康服务信息,包括就诊记录、随访记录、处方、健康指导、电子病历等。“便捷、详细、连贯,减少诊疗误差。”谈起用户感受,邱珊娇如是说。

  “这款小程序适用于老年人慢病管理,历次就诊信息都会记录在案,便于医生系统性查询。”黄文静说。

  自2017年起,罗湖医院集团所辖医院与社康中心的转诊通道被打通。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社康管理中心主任林锦春介绍,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双向转诊“无缝对接”。

  据东门社康中心副主任郭志红介绍,病人需要向上转诊时,其诊疗资料会通过信息系统传到上级医院,医生打开电脑就能一目了然;向下转诊时,医院将资料通过信息系统传给社康中心,社康医生一天之内提供后续服务。

  此外,东门社康中心还定期组织专家坐诊,检验检查上传至医学影像中心由医院出诊断结果,定期远程会诊等,从而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林锦春表示,逐步实现慢性病管理社区化,将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为大医院释放出更多医疗资源,以此为分级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小病进社康,大病到医院”如今在深圳已不再是一句口号。2019年,深圳社康医疗机构已承担全市三分之一的诊疗量。

  “智慧健康医疗”之路有很多条,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了百姓健康。通过改革,深圳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目前,在拥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已建成1500余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档案包含既往病史、诊疗信息等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已纵横联网,实现了市、区、社康区域互联互通。

  其中,自2018年开始实施的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目前已在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实现。

  在此基础上,“社康通”小程序、“健康深圳”APP和“深圳健康网”等,作为“智慧健康医疗”的重要载体,在全市广泛应用。不仅如此,与其绑定的电子健康卡码,还将延伸到院内停车、消费、就餐等收费环节,为居民提供 “一码通”服务。

  如今,深圳已在整个城市层面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的便民惠民服务、精细化健康管理。而在推进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一体化上,相对技术而言,难度最大的是协调各方资源和诉求。

  曾经,医院间检验检查各自为政,百姓“看病繁”“看病难”问题严重。自从深圳市级平台打通了检验互联互通互认,不仅患者就医成本下降,同时“大医院扎堆做检查”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以智慧便民为导向,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方式,加快医院信息化的应用端建设。

  “相对其他一线城市,深圳有两大优势:一是深圳建市仅40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人较多,所以整座城市更易于接受信息化使用。其二,华为、腾讯、平安等科技巨头多,政企合作高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圳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说。

  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首批5G试点城市,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圳也将探索5G技术远程示教、远程会诊、远程手术、院前急救、远程查房等应用。其中,深圳市人民医院“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董家鸿院士肝胆胰外科团队借助5G技术完成了全国首例肝胆外科远程术前讨论和术中指导。此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中国电信、华为签署5G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打造深圳首家5G智慧医院。

  下一步,深圳将全力推进“12361”工程实施建设,加快“1个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大重要保障体系、3大健康核心库、6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1项健康惠民云服务”等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个共享平台、一码服务一生、一网协同运行、一体协同监管的“四个一”发展目标。在构建医疗卫生高地、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健康服务体系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