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介绍)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04

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介绍)

 

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质、文脉传承、市民文化需求、对外文化影响最为集中的载体。开埠以来,上海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累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其深沉的历史底蕴与形态的五彩斑斓共同构成了丰厚的国际大都市风采,同时也不断生成类型多样的文化品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熔铸了上海文化品牌的丰厚内涵。

在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背景之下,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既要不断充实滋养已有的文化品牌,传承上海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更要创新发展,准确把握广大市民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特点,在无所不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提取文化品牌得以成长的内在基因,打造新时代的上海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后疫情时代上海城市形象的重塑和丰富注入源头活水。

满足、引导、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当前文化品牌打造最为内在的推动力量,也是文化品牌的时代责任。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多样性文化产品的提供,上海的文化品牌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两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从十一五规划就开始布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系统框架,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整体推进,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上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已基本成形,涌现出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良好效应,具体表现在运行机制创新、文化空间激活、公共文化产品精准配送、文化科技高效融合等多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全面铺开,重构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配置、功能完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能效提升以及各种类型商业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补充,直接催生了一大批为广大居民所津津乐道的文化场所,有的甚至成为网红式的文化品牌。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方面,文化上海云整合全市各级各种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每个社区的居民都能非常便捷地了解、参加、反馈身边和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活动,既对接了需求,又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近年来上海出品了大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文艺原创佳作,现象级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见证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和丰富多样的心灵图景。上海的网络文学打破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封闭性,探索出一个开放、包容且生产链完整的文学创作新型平台,大大激发了网民的创作激情,催生了众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和影视产品,成为当代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然,上海在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形成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和改善,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某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关联度不够,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助于文明素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此类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都有存在,比如,文化产品生产的代际鸿沟现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供需错配问题;某些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盲目追求高大上,不接地气,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各种名目的文化创意园区四处开花,但优质园区寥寥无几,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严重割裂,既浪费了宝贵的城市空间,又无法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无论是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还是产业形态的孵化方面,与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及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创造都有很大距离。

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要提升上海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上海形象的可见度,同时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有充分的认同度和参与度。无论是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还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新的文化形态的创制,都不能脱离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只有与日常生活世界充分融合,并且切实地呼应和满足民众多样丰富的文化需求,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成长才能具有勃勃的生机与常新的魅力。只有扎根于静水流深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品牌的打造才能跳脱一时的政绩追逐,引领上海文化在新的时代不断繁荣发展。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