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智能建造 碧桂园打造绿色生态建筑
、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政协委员、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围绕“智能建造”带来了《关于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据了解,这是杨国强连续第四年聚焦“智能建造”。
“在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同时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证明关键在于“控碳”,即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
我国已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有关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近年来多次获得政策力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促进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国家“双碳”目标也对各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建筑行业为例,《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其中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
为此,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的目标。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也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色建筑的比例。
2022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还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支撑。
在顶层设计统领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随之发布,与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目前,中央对“双碳”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于企业而言,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也同样前所未有。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估计,要全面达成“30-60”目标,我国仍面临严峻挑战,其中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的碳减排与碳中和是关键。
“我们严格遵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国家标准,并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新能源技术应用工作指引》等内部制度,有效管理开发项目的施工现场环境,从节约能源、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置、扬尘控制、节约材料及环保物料使用等方面推出举措。”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近年推行装配式建筑与标准化施工应用,建立高度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库、户型库、楼型库,借助BIM技术打通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产业链的数据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PC构件大批量定制生产,减少建筑物料浪费、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造全过程绿色降耗。
一直以来,碧桂园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并深度参与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开发工作,不断完善集团自身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丰富绿色建筑的内涵。管理举措上,2020年碧桂园开展《全国绿色建筑政策及标准选型库》《现行楼板隔声性能分析与优化》等指引的编制工作,为大力推行标准选型库、精准满足绿色建筑地方标准、提高住宅隔声性能奠定基石。
根据碧桂园《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设的项目累计共936个,累计面积达到2.12亿万㎡。其中,2020年碧桂园新增64个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设的项目,面积达到1242万㎡;碧桂园满足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标准建设项目共7个,面积达到39454㎡;建设海绵城市项目111个,占地面积达776.82万㎡。
“我们坚守绿地开发承诺,严格遵循生态红线。项目设计方面,碧桂园会充分利用地形,保护自然景观不受现代化建设破坏。”碧桂园相关负责人透露,以碧桂园·茶马古镇项目为例,为了保留古村落及古道原貌,碧桂园实施了古驿道保护策略,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法则,最终项目打造了古驿道生态文化保护廊道,构筑以生态湖、雨洪通廊为骨架的生态空间网络。
另外,记者了解到,除了绿色建筑外,碧桂园在物业管理、酒店、文商旅项目等业务运营中全面推行绿色营运举措,通过应用新能源技术推行节能管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低碳运营的目标。
传统建筑业因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等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建筑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为进一步巩固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推广,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他表示,应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针对生产、建造环节的应用场景,推广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在现有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拓展试点范围,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加强绿色建筑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积极探索5G、物联网、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建造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在此背景下,成立于2018年7月的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集中力量研发、生产及应用建筑机器人,推进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同时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运用新型施工组织方式,将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规模、系统性地应用于建筑施工大部分环节。
以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为例,混凝土浇筑作为工地最脏最累的工序之一,为保证施工进度,以往经常需要人工连续12小时以上高强度作业。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库抹光机器人组合而成,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可实现自动布料、自动振捣、自动找平、自动抹平等工序,并通过多机同时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建筑工人通过熟练掌握及操作建筑机器人,成为施工技术型人才——智能建造产业技师,转型为技术类人员,同时掌握传统施工和现代化智能建造双项技术,开展人机协作。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及普及,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职业病的同时,提升传统建筑工人的职业尊严,真正实现科技赋能给传统建造。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5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700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523项,获授权1749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