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荐书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08

三思荐书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本书由 李仁涵教授 策划和组织,李教授 牵头多位专家开展针对性研究,全程参与研究和定稿工作。在李教授的主持下,本书第一、二章由荀渊、刘琳完成,第三、四章由孟海华、傅翠晓、张朝云完成,第五章由王家宝、于晓宇、厉杰、金晓玲完成。

  人工智能(AI)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改变整个世界,也必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将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由于工作关系,我一直想组织人开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并打算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记得2017年底,李仁涵教授找到我,谈起想开展“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俩的想法可以说不谋而合。我当即表示积极支持李教授的研究。2018年,“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研究”正式立项并启动。今天看到他们的书稿,虽然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尚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必须说,他们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令我钦佩。

  就像书稿中提到的那样:高等教育模式是一个古老而又时谈时新的话题,其“古老”在于纵观高等教育源于古典时代的历史变迁,“时新”在于内生性演变受到其所处外生性因素的影响。书稿概括和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我认为是值得关注的,即:大学分别在工业领域自身技术方面、在技术革新方面以及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未来或智能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从全球角度看,都是带有“可能性”的描述,而且都在以不同视角进行描述。我相信,随着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概念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和修正。本书稿通过对智能时代的总体特征、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与趋势、智能时代的经济形态与趋势等的分析,提出了智能技术的应用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并分析了有关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战略等情况,内容丰富,同样值得关注。

  书稿最后一部分是通过分析智能时代的学习模式颠覆与重构、教学模式迭代与支撑、高等教育治理变革与探索,提出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与图景。这部分内容也是最值得高等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在今后日子里共同探讨、交流、完善的部分,我相信这会对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与时俱进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帮助。

  衷心祝贺《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研究》书稿的完成。同时,希望这个研究团队能够继续跟踪研究,为未来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贡献更多的成果。

  模式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一种社会活动或行为的各要素间形成的稳定结构或方式,是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的中介环节,从而为同类社会活动或行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或标准样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独特的社会职能,由此也形成了与之匹配的组织、制度与治理结构等。在一国或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基于其文化传统、不同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主流思想和制度框架,在国家层面组织、管理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体系、制度与治理结构,在大学层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征与可推广的经验,以及在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支撑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有效实施,我们就可以将之视为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比如法国高等教育模式、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等。

  由此,分析一国或一个地区业已形成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会从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的优先地位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入手,其中重点是看教学科研活动及其治理结构是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显然,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即教师和学生)、活动(即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资源(即课程教材与条件环境)等,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大都形成了独特的互动方式和稳定的治理结构。当然,这种互动方式与治理结构,必然也会受到国家制度、治理体系、政策导向和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外部机制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在欧洲,起点是11世纪产生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在地中海沿岸的萨莱诺、博洛尼亚和法国的巴黎得以产生,其重要的原因是文艺复兴的兴起对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与世俗知识的重新发现、整理与传播,使得知识分子以工商业行会为模板建立起了教师法团,以满足社会对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专业人士的需要。由于教师法团既有在学生主导下建立的,也有在教师主导下建立的,因此,就出现了高等教育模式最早的形态,即学生型大学和教师型大学两种模式。在经历了教经院哲学主导、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漫长时期后,中世纪大学在工业对科学发展的需求推动下,确立了以科学研究为核心导向的现代大学模式,其标志是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逐步兴起,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形成了各不相同且特征鲜明的高等教育模式。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欧洲主要国家在向美洲、非洲、亚洲等实行殖民扩张的同时,将其高等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世界各地。其中美国在1776年独立后,将其殖民地时期的学院传统与德国现代大学模式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一些经历了殖民统治的国家,也逐步通过移植欧洲成熟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的机构、制度与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日益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一个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形成。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大学模式与高等教育模式,需要作出哪些改变以积极应对日益迫近的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智能时代各种新技术如何与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实现深度融合,重塑高等教育模式,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李仁涵,上海大学战略研究院特聘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组召集人。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