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纪录片——记录美好生活展现时代气象
纪录片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是人们认知世界和自我拓展的窗口。近年来,网络纪录片异军突起,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亮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21年网络纪录片全年上线部,数量持续增长。同时,网络纪录片不断丰富类型风格、美学范式和产业模式,充满创造活力,在精品化战略和创新思维驱动下“破圈”之作频现,在丰富纪录片艺术语言的同时,也为当前文艺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真实记录”的内在要求,决定网络纪录片与现实联系紧密。网络传播的媒介生态,使网络纪录片天然带有互联质,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所涵盖的垂直细分领域丰富多样,在讲述上深入浅出,擅长以小见大。无论表现重大主题还是日常生活,网络纪录片往往都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角度,以亲切灵动的姿态讴歌平凡英雄,激发观众共鸣。
“四两拨千斤”来之不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才能够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故事。面对时代主题,网络纪录片从“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理念出发,以质朴平实的叙事、轻快跳跃的节奏和短小精悍的体量,将一个个人生故事汇聚成时代强音。比如《扶贫1+1》《当选择来找我》等系列网络纪录片,聚焦扶贫干部和脱贫群众的奋斗故事,展现精准扶贫的经验和人们的思想转变。为拍摄《追光者:脱贫攻坚人物志》,摄制组历时半年奔赴18个省份的贫困地区采访了200多个人物。长达600小时的素材被浓缩成每集6—8分钟的50个短片,把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和重要内涵与一个个感人故事相结合,以亲切又富有网感的人物群像呈现摆脱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展现普通人身上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理想光芒,全景式记录脱贫地区的山乡巨变。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职场、科技、军旅、探险……网络纪录片深入各行各业、不同领域,注重将宏大叙事的崇高美寓于烟火气浓郁的日常美、平凡生活的人性美之中,以醇厚的生活质感讲述中国故事。《119请回答》《守护解放西》《新兵请入列》分别反映消防员、公安民警、解放军战士的工作生活。其中,《119请回答》真实呈现一桩桩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消防救援案例,以此作为洞察社会百态的独特视角,既增进了观众对消防员群体的认知和理解,又记录人间烟火,饱含人文关怀。聚焦各行业人才的《我的时代和我》,有意融入当下年轻人比较关注的就业、爱情、家庭等话题,注重展现生活质感,凸显主人公坚持理想、追求卓越的品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网络纪录片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持续深耕,还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拓展创新。创作者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素材使用手法,陆续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纪录片+互动体验”等跨界类型,作品更具趣味性,更受互联网用户青睐。
在传统类型的纪录片中,演员扮演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多作为档案照片、典籍等文献资料的补充,网络纪录片则把剧情化演绎作为创新表达的重要手段。如《历史那些事》《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等,真人扮演或小剧场表演形式贯穿全片,跨时空对话、说唱等元素也加入其中。传播古代书画文化的《此画怎讲》让历史“活”了起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名画故事,诙谐幽默,寓教于乐。严谨专业的态度、游刃有余的表现形式,让许多传统文化题材网络纪录片呈现出举重若轻的从容,折射出当代人的文化自信。
“纪录片+综艺”是当前网络纪录片创新表达的另一种形式。比如《新游记》《很高兴认识你》等,参与者或去往世界各地探访体验,或走进诸多创意人士的生活日常,在行走中识人看事,丰富创造感悟,同时也向观众展现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拓展了网络纪录片的叙事空间。
当代网络纪录片还主动拥抱科技变革,让数字技术赋能艺术创新。比如《烟火人间》《手机里的武汉新年》这两部整合用户创作内容的纪录片,所有影像均来自短视频平台用户上传的纪实短视频,创作者对这些碎片化内容加以创造性整合利用,进而创作成完整的纪录片作品。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成为拓展纪录片边界的有力工具,VR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动画纪录片等新纪录片类型应运而生。如生态纪录片《生命之滇》借助5G、8K、虚拟现实、多轨全景声采集和拟音等技术手段,展现云南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当代网络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还表现为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创新产业模式。一些网络纪录片的制播主体致力于培育纪录片品牌,通过纪录片优质IP的系列化生产、季播化运作、联合营销及授权经营,持续开发品牌价值。这些立足作品的开发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开拓纪录片市场,增强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为打造优秀纪录片作品创造更好条件。
创新产业模式体现在深入挖掘垂直内容,推动作品跨平台、跨文化传播。以美食题材为例,网络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反向输出给卫视频道同步播出,随之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姊妹篇《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也相继面世。其中,《风味原产地》被海外网络平台购买,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早餐中国》《宵夜江湖》《小滋味》《人生一串》等也以多季播出的方式与观众见面。还有的视频网站积极强化海外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内容产能,《地球脉动(第二季)》《蓝色星球(第二季)》《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等高口碑纪录片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晶。垂直深耕接地气、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题材,不断在纵向深度、内容广度和生活温度等方面拓展,已成为网络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常态。
创新产业模式还体现在更积极地谋求和相关商业、文化产业主体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以更为社交化、互动化、联动化的方式,开创“纪实+院线电影”“纪实+教育”“纪实+旅游”“纪实+电商”等新形式,各种衍生文创产品也随之而来。比如,“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出后,同名纪录电影随之登上院线。随着《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但是还有书籍》等优秀作品的打造,制作方通过品牌授权,开设多家以“同款IP”命名的实体餐馆和书店。线上纪实内容和线下生活场景相衔接,实现线上线下情感联结的同时,更开拓了优质作品的商业模式。
年轻人是网络纪录片的主要观众。他们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到知识获取方式、审美旨趣等,都深受互联网文化影响。接续出现的网络纪录片“热款”“爆款”,既反映出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更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期待更多精彩网络纪录片深入生活,创新展现时代气象,连接屏幕内外,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