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背景—解读新型智慧城市(一)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3-31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背景—解读新型智慧城市(一)

  继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之后,IBM公司于2009年针对性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国内各界广泛关注。

  为推动和规范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委相继启动智慧城市相关的试点工作,其中以住建部主导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为主。

  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之后分三批批准共计约300个城市(区、镇)开展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但在这一轮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展现出技术主导倾向,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等同于信息化建设,暴露出“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林立、业务缺乏协同、标准和接口各异、信息安全不受控”等现象,而且“千城一面”问题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9亿[1],预计到2030年,城镇人口会增加到9亿,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而且,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要求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均等性、服务质量、及时性要求不断提升,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考验。

  2014年3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城市的内涵与质量,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2014年8月,针对各地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经商中央网信办,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共25个部门联合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2],旨在形成政策合力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技术方面,伴随着物联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中产生了海量的、实时的、连续的、多元化的关于人、物体、事件的特征数据及状态数据;

  结合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利用,可帮助我们掌握事物的发展态势、关键影响因素、形成模式和发展规律,提升对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认知和洞察;

  同时也可以让城市管理部门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公众和企业的需求和偏好,以便提供更为便捷的、个性化的、精准的服务。

  当下,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宜居等各个领域,激发着“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探索。

  [2]2015年12月,工作组更名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作为双牵头单位。

  梁秋霞,硕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elft),现供职于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创新实验室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秉承“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的理念,致力于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和城市数据体系设计工作,是《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顶层设计》及国家标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编制的主要参与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