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慧城市进化史:让城市生出数字化的“眼、脑、手、脉、血”
中国平均每年900起以上燃气泄漏爆炸,基本都是由钢管锈蚀破裂、密闭空间泄漏、商户烟管道火星等原因引起。背后,是对管道的压力和泄漏等在线监测匮乏、无法及时预警等问题。
中国城市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大规模内涝,造成民众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其中既有特大暴雨等客观原因,也有监测站点缺乏、监测体制各异等数据缺失等原因,难以综合研判,无法提前预警与处置。
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AI、5G……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交汇,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数字化、信息化,更是可感知、能执行、有温度、能进化的智能化与智慧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管理复杂、能源短缺、人口增长和经济转型等问题依然严峻,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一轮挑战,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层层挑战之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正进入变革重构期。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MKT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王彬认为,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以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历经4个明显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为城市数字化的概念导入期,智慧地球,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行业应用做驱动,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简单地从有纸走向无纸,系统也是单个系统,零散搭建。
第二个阶段从2012年到2015年,以云计算、大数据、3G/4G等核心技术的应用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其特点是以重点项目或应用为抓手,以技术驱动场景创新。
第三个阶段从2016年到2020年,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资料,来驱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这一阶段提出“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本质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数据打通、数据融合与共享来提升整个业务体验与效率。
第四阶段从2021年起,特点是:从单一应用体系走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场景为核心的融合应用体系;从IT数据走向更多的OT数据流;随着AI等新技术产生带来城市智慧化和自动化,城市治理走向智能化。
基于此,华为联合诸多城市、院士学者,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城市智能体的城市数字化通用参考架构,主要包含四层:智能感知、智能连接、智能中枢、各种智慧应用。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城市智能体已在深圳、上海、张家港、佛山等50余座城市落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数字化生动实践。
基于城市智能体,深圳福田区致力于打造“智脑、智眼、智网、智体”的“四智”融合智能体,深化“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全力打造“数字中国典范城区”。
福田区持续夯实“有认知会思考”的城市智能中枢,通过建设集成能力平台、AI平台、视频联网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打造全辖域、全时空、全场景城市运行决策指挥中枢,增强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全息可视能力。为基层提效减负,通过“速办”服务提升百姓满意度,城市治理工单“智能分拨”代替人工分拨,提升工单分拨处置效率,从原先平均4分钟+/单提速到50秒/单,从退单率30%+优化至准确率90%+。
在长沙,用户通过“我的长沙”APP就可实现电子亮证、疫苗预约、健康码、场所码、公交地铁刷卡、公积金提取等近2000项城市服务。这个一站式“指尖便民神器”,在短短三年中,平台注册用户量已超970万,累计服务超4亿次。
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局长张武说,政务云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发挥着“交互枢纽”“计算枢纽”“服务枢纽”和“数据枢纽”的作用。长沙以“全市一朵云”为建设理念,改变过去各单位分散割裂的体系,通过统一云管、统一运管、统一网管、统一安管,推进政务云的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和集中调度。
南京市管廊已突破100公里,燃气阀门井约3万多,桥梁共2000多座,城市智能体的感知体系将覆盖这些城市设施。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主任翁晓泳介绍,南京把华为作为城市合伙人,打造智能感知体系建设的南京模式。
在江西一个隧道,华为以OpenHarmony为内核打造了第一个万物互联感知场景。当烟感传感器发现火灾之后,它将立即通知前端信号灯进行红灯处置,限制车辆进入,极大地避免了需要将设备信息回传到云端,由云端来控制的场景,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事故伤亡的可能性。
近年来,《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相继发布。再加上技术和产业双驱动,城市感知体系的机会窗口期已经开启。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城市智能体峰会上,华为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发布了《城市感知体系(2022)》,显示,目前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南京市、杭州市、天津市、合肥市、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市等大中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纷纷提出建设城市感知体系。业务需求、建设模式、技术应用、产业诉求都在呼唤城市感知体系的加速落地。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标准先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范科峰认为,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业务层面面临建设分散、建设隔离、数据不互通、安全隐患、数据孤岛等一些问题,缺乏统一标准与建设规范,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
在模式方面,各委办局往往独自建设,部分冗余建设、碎片化建设,运营成本比较高,难以持续运行,急需统筹集约建设和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用,持续运营,发挥城市的物联感知价值。
在产业现代化方面,目前城市感知缺乏统一架构,技术体系不统一、碎片化,难以规模上量。另外,缺乏标准,数据互联互通比较困难。厂商间技术差异化比较大,通信协议众多,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厂商提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技术诉求。
产业内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设备需要进行互联互通,是城市感知发展面临的基本要求。因此,应依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建立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各类标准的研制和应用进程。
在当前的实践中,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通过基于OpenHarmony城市版打造城市全感知系统,实现了各类设备接口、协议和技术规范的统一,实现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范科峰认为,基于OpenHarmony打造的城市全感知系统,是面向于全场景、全链接和全智能时代,搭建的一个智能终端设备操作系统框架平台。
南京市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其引入OpenHarmony相关技术及生态,共同制定城市感知统一接入标准,快速接入城市传感设备,实现多传感设备间协同,物联感知数据全量接入管理,形成南京特色OpenHarmony体系。
其重点包括: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通过遥感、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升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数据监测能力,打造实时动态多源的城市感知平台;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归集各类感知数据;制定标准规范,引入OpenHarmony相关的技术及生态,共同制定城市感知统一接入标准。
王彬表示,以OpenHarmony为基础构建万物互联的便利,一是快速解决当前“七国八制”的问题,实现快速数据融合与打通;二是以OpenHarmony独特的分布式软总线能力,能够实现设备和实现之间的快速通信;三是实现一次开发,多次复用,快速部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